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7 12:16:0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生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入新课。

  师:我这里有一位同学最近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征得这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请他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读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师:这位同学通过这封信给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好。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许多人有交往

  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讲给他们听。今天我们就和这位同学一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说明这次习作是来自学生的需要,学生愿意对老师吐露真情,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自信本属于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然而它对人的思维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可以激发思维,引起人的创新冲动和激情。〕

  二、指导学生审题。

  师:各自默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作文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生默读习作提示。

  师:说说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生: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文章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话。

  生:对谁说,由自己定,习作内容应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写时要注意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生:写后读一读,不妥当的地方认真加以修改。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习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三、指导选材。

  师:根据习作题目要求,想想自己给谁说,说些什么话。

  1.各自思考。

  2.四人一组,相互说说,自己给谁说,说什么内容。

  3.指名说说。(范围尽量大些,以便打开学生的思路。)

  生:我想给校工刘爷爷说,他每天为我们打扫卫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

  生:我想给老师说,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动。

  生:我想给妈妈说,她在家把我当作小公主,不让我做家务,令我不满。

  生:我想对爸爸说,他在家限制我做开心的事,叫我失望。

  生:我想对交警叔叔说,他在烈日中坚守岗位的高大的形象,让我至今难忘。

  〔这个环节的设计,想让学生先确定说话的对象,再选择材料,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验证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

  四、指名口述作文,集体评议。

  1.在刚才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想想选择什么具体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小组内口述作文,相互评议。

  3.老师在巡回指导的基础上,指名一个同学口述作文,然后集体评议。评议的重点,一是选择的事是否典型,二是能否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指名口述。

  5.集体评议,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生: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了自己对爸爸做法不满的思想感情。

  生:刚才这位同学把爸爸喝完酒回家后的神态描写地维妙维肖,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生:我想问一下,你对自己的爸爸在生活上,不能关心你,很不满,你对爸爸的工作了解多吗?

  生:爸爸对你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地不够,如果你了解了爸爸的工作,说不定,看法会发生变化呢!

  生:正像刚才的同学说的一样,如果写写你爸爸的工作,你不仅不会抱怨爸爸,还会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而感到自豪呢。

  6.经过评议,让同学们形成下面的共识,教师板书:

  (1)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典型的事例要具体,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技能点:继续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评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属于新闻文体,不属于记叙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时间深究。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消息的知识,还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爆炸给美国航天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却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在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郝铭鉴写的《“挑战者”号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必将从中获得很深的启示。

  (二)导读课文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幻灯片一:

  a、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惊心动魄 座右铭 坚持不懈

  b、词语积累

  ①故障②开拓③启迪④震耳欲聋⑤座右铭⑥惊心动魄

  ⑦高处不胜寒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默读课文,筛选信息。

  (1)认真阅读第1段。

  ①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举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摆出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而且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的看法?

  (2)认真阅读第2段。

  ①本段摆出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观点?

  第2段列举了以下事例:

  a、“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

  b、“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1908年5月15日飞行成功,10年之后开辟了第一条“伦敦-巴黎”国际客运航线。

  c、“波音747”是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

  d、“空中客车”是欧洲一些国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机。

  e、“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②作者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动了航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教师生发:

  纵观人类航空的历史,可以看出,航空事业是在飞速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飞机的发明者和驾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为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们这些人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如果没有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作者在列举大量事实之后,进而明确指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结尾写到“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献身精神。

  (3)精读第3段。

  ①作者是怎样进一步列举实例说明“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紧承第2段明确提出“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剖析,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接着,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试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研究雷电时,利赫曼教授触电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

  ②第3段,举例:从航天事业转到一切科学事业;说理:从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险精神。文章说:“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4)认真阅读第4段。

  ①这些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一点的呢?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和表明观点的句子来,在原文中勾画并做旁批。

  理论论据有:

  a、引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寻求。古人尚且有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怎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b、引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些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研究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探索者,特别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坚信: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②第4段,举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说理:从自然科学者需要探索、冒险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这种精神。文章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如果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3、整体感知。

  (1)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作者认为:能否积极地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成果,是社会是否文明、国家和民族是否充满信心的标志。这正是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2)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陈述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摆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航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从大量实例中得出观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短评这种文体的知识。

  (四)布置练习

  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挑战者”号追思

  郝铭鉴

  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评论: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描写春天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吟唱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悠扬的、是激越的、是振奋的。我们用双耳倾听,春天的声音是微妙的、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用心感受。

  教材设计理念:

  课前先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或拍照片、或收集图片、或寻找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儿歌,让学生对春天有初步感知,体现资源共享。课上放有关春天声音的录音,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课中用自主合作方法练习读文,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将课文读流利,读熟。

  2、激发学生想象,春天里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审美情趣。

  3、感受春天的美好,升华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流水声、鸟叫声……)词语卡片、课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钢琴曲。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先谈话后听录音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回家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古诗、散文、儿歌,你们找到了吗?”“好!一会我们就一快欣赏。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拿出录音机放录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叫声、虫子叫声)“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是啊!春姑娘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这些奇妙的声音奏响了美丽春天的交响乐,这些声音就是“春天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看看读读

  1、播放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小朋友,图中都画了什么呢?(生说图意)“这是一副多么漂亮的春景图呀!你们知道吗,图上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更好听,不信你听!”

  3、打开书读课文

  三、读中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看音节拼、问同桌、小组合作研究、还可以问老师。

  3、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试读。(会读的站起来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可以自己读、默读、大声读、同桌互读。

  2、画己喜欢的词或句,说说喜欢那一句话,为什么喜欢,然后再读一读,要求读出喜爱之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大胆评议。

  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会读的更好,就再读一遍,让大家评议,进行一次擂台赛。

  3、最后全班同学采用配乐朗诵方法齐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

  春天多么美好呀!把你们画片、儿歌、古诗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同分享吧!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到前面展示。(渗透环保教育)

  六、实践活动

  说一说,你还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

  画一画,将你眼中的春天画下来,并给她取个好听的名字。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结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

  捧读本文的时候,我们会浮想联翩,学生们充盈着童真童趣的心理更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异的感想。因此,建议不要多讲,要多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地朗读。当他们读得声情并茂的时候,当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的时候,自然会感悟到文章的真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不同的人对本文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我们要鼓励多元感悟

  学情分析

  《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奇遇一直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故事情节并不陌生. 但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语言优美富有情感。这些如果没有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很有可能不会领悟,甚至熟视无睹。所以我想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体会丑小鸭的'经历和情感.以体验、感悟为主要学习手段,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引发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将课内的收获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应该能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精髓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利用童话的阅读方法,学习《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定论,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感悟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 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 3.朗读感知课文。4.归纳小结。 5.归纳小结。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

  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齐声回答:杨朔。

  2.争先恐后回答。一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

  《三千里江山》。 .

  3.看教师板书,并思考。

  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一位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另一生回答:这是用了互文的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其他学生补充。

  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其他同学对他们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做补充。最后明确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积极发言。一生说,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生说,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

  3.听教师讲述,并浏览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5.边读边思考。最后划分出课文的层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笔记,并思考。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9.齐声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10.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

  2.听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3.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2.组织讨论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雨后”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说说“雨后”的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快乐”的情感。

  2.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口语训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现在谈起夏天,好象还有点遥远,但是通过刚才的聊天,我好象感受到了夏天的云,夏天的雨,夏天的花儿、鸟儿,夏天的孩子们……

  看……(播放课件)

  2.你看到了什么?追问:他在想什么?

  [点评:真实的情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夏天雨后。优美的课件及自由的想象,使学生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过渡:花儿、鸟儿、大人、小孩都盼望着雨赶快停下,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冰心奶奶的《雨后》一文,就会有答案了。

  二、检查识字、读书情况(课件)。

  1.嫩绿——句子

  2.赤脚神仙——句子

  3.兴奋和骄傲——句子

  4.撅着——句子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读:“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下面,我们一起到雨后的广场去看一看吧!

  1.打开书,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课文的哪些内容里,你感受到了这种雨后快乐?把你感受到的快乐读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读。

  (二)指导朗读。

  1.小哥哥部分。

  (1)指导第二节。

  你听出什么了?

  追问:你玩过踩水游戏吗?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溅起多高。

  (2)指导第三节。

  (出示句子)文中的“……”是什么意思?什么事情那么糟糕?

  你就是小哥哥,你怎么说这句话?

  学生评议:他的表情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全节,自己体会读这一部分。——指名读

  (3)在雨后,小哥哥踩水、摔跤,玩得可真快乐!想不想分享小哥哥的快乐?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小妹妹部分。

  (1)小妹妹是否也感受到了哥哥的那种快乐?对于这种雨后的快乐她是怎样想的?

  (2)出示句子:“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3)你就是小妹妹,读出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评议。

  3.广场上。

  (1)指名读“广场”部分。

  (2)词语补充练习:快乐得好象————一样。

  (3)出示句子。脑海中加上你的想象读出这种快乐。指名读。

  4.雨后的广场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我们一起用读书来分享这份快乐吧!

  四、想象创作

  1.过渡:雨停了,真好!孩子们尽情享受雨后踩水、摔跤的快乐。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小鸟、花儿和大人们又是怎样享受雨后的快乐呢?(课件)

  2.学生自由选择说。

  3.除了我们看到的,谁还在享受雨后的快乐呢?

  (1)小组交流。

  (2)指名说。

  五、作业

  感受了《雨后》这篇充满快乐的诗歌后,课下,你还想做些什么?

  六、总结

  快乐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在雨后。在雪后,在风中,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在爸爸妈妈老师的关爱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快乐。那么,从现在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做一个快乐的“我”。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题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主备人

  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震。通过人们应对地震时的不同方法与结果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震、避震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开展知识竞赛,巩固防震、避震知识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宣布竞赛规则,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竞赛。

  2.教师及时补充或讲解,促进学生对防震、 避震知识的了解与熟练掌握。

  3.小结各组比赛晴况,评出优胜小组。

  1.学生了解竞赛规则。

  2.小组进行竞赛。

  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是有效避震的关键。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防震避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快速掌握新的避震如识。

  三、防震小演练

  同学们了解的防震、避震知识真不少!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我们在防震演练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避震知识的能力吧!

  1.教师宣读演练要求。

  2.先请个别同学按要求演练,再组织全班有效练习。

  创设地震中的各种情境,指导学生演练。

  (1)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家中玩耍。

  (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学校上课。

  (3)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公交车上。

  (4)地震发生时,你被困在屋里。

  活动形式:可以先指导后演练,也可以先演练后指导。

  活动方法: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指导演练,也可以拍摄学生演练时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对照所了解的地震中的自救自护方法进行反思和提高。

  3.活动结束后,评出 “防震演练小标兵” 。1.学生听要求。

  2.进行演练。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防震避震知识,课上开展防震避震知识竞赛都是为防震演练作准备的,而平时的演练又是为地震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作准备的。因此,本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在地震来临时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演练中掌握防震的方法与技能。

  四、学唱儿歌,掌握应对地震的方法

  1.地震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大的地震往往有预兆。只要掌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科学地防震避震,地震来了也是可以应对的。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也给我们许多提醒,我们来学习学习吧!

  2,播放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 ,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并学唱儿歌。

  地震虽然危险大,小朋友们别害怕。

  地震来了快开门,地动不能往外跑。

  枕头书包护头上,弯曲身体躲桌下。

  大震小震有间隔,抓住机会往外奔。

  万一被困别慌张,隔上一会敲敲墙,

  多寻淡水和食物,保存体力等救助。

  五、听儿歌。

  学唱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生动,包含了防震避震方法的一些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板书设计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

  七、作业设计

  搜集避震小常识,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忧郁、呜咽)。

  2、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 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鸟儿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学

  教法指导:

  朗读指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写有小标题的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海洋图和春天的田野图。谁能给老师提点建议?

  生:老师应该再画上燕子、海鸥……

  师:对,可是我很久没听到它们的'消息,很想念它们,咱们先看看它们怎样了好吗?板书课题:《鸟儿的侦察报告》。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读文,想一想:鸟儿为“我”发回了哪些侦察报告?

  2、反馈自读情况。

  A、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B、燕子在哭泣。

  C、海鸥飞不起来了。

  D、鸟儿迷失了方向。

  3、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不幸的事呢?请四名学生分别读四封侦察报告。

  4、听了这些鸟儿的不幸遭遇,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5、全班交流。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滥用农药、化学品、石油泄漏、排放废气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心痛的恶果。

  三、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自查生字。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燕子在哭泣。

  海鸥飞不起来了。

  鸟儿迷失了方向。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感悟课文主题。

  1、如果你是燕子妈妈,你的心情怎样?(伤心,难过)

  2、能带着这种感情给大家读一读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侦察报告之二”。

  4、怎样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呢?谁有好办法? (保护环境,保护鸟类)

  5、海鸥是海洋的清洁工,海鸥到哪里去了呢?谁来做一下海鸥自述。

  6、学生根据“侦察报告之三”以海鸥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

  7、刚听说燕子在哭泣,又听说海鸥也飞不起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

  8、指导读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

  9、作者怀着这种心情收到了第三封报告,谁愿意代表鸟儿来做自述?

  10、学生代表鸟儿自述。

  11、鸟儿的心情如何?带着体会读一读。

  12、你们想去营救它们吗?作者也立即行动去营救鸟儿,但是没有成功,他的心情怎样?读出他的心情。(同桌互读)

  三、课文拓展。

  1、作者希望更多的鸟儿能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地飞翔、歌唱,你是不是这么想的?怎样做才能实现呢?

  2、请同学们为保护环境说一句话吧!

  3、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鸟儿朋友不会再受到死亡的威胁,也会听到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会看到鸟儿展翅飞翔的雄姿。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查找有关人类不当行为对鸟类造成伤害的资料。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燕子在哭泣。

  海鸥飞不起来了。

  鸟儿迷失了方向。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人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教学思路

  一、导语设计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说明:导入的艺术在于诱发兴趣。产生动力。本课采用质疑导入法,力求达到旧中有新,新旧联系。)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旨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局部解读,把握文中关键句。

  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句,然后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许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方法指导。)

  3、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组织学生从文中找出难以理解的长句,并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

  4、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解说:从对文字的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的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在于完成情意目标的内容,也是在提升解读文章的一种能力。)

  三、布置作业(略)

  科学客观地进行教学设计

  阅读了三位老师对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所作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这样定位比较恰当,说成案例,没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倘若说成教案,又失之于过于传统),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实在、有序、切合实际。达尔文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的文章和他的研究态度是一致的,严谨而踏实,科学而深刻。用他的文章进行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自然适宜采用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

  具体说,三例设计的共同特点有:

  第一,在进行单元重点学习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献

  身科学事业,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把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第二,注重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以文本为依托,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筛选信息和品味语言能力的练习和培养。

  第三,能合理地选用多种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的同时,扩大教学容量,恰当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方案一”注重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在导入课文学习时,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加强学生有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先进行无目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明白要准确地进行信息筛选,必须养成有目的阅读的习惯;结合课文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案二”重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课外作业的设计极具匠心,富有创意,既有拓展性阅读的要求,也有结合现实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行探究性、开放性思考的要求,突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方案三”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导语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平实的说明文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了筛选信息能力的迁移训练。

  当然,三篇“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附有简短的说明,补充交代了设计的目的,但是无论格式还是内容都显得有些陈旧,不像已经开展新课程实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设计那样,充满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凸现出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和变化。尽管我们写出的只是一篇课文的简单的教学设计,或叫备课时的教学设想,教师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重点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程序的安排不能缺少,但是还要在各个环节中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比如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接触问题时可能会有的想法和疑难,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对一切如果没有充分的估计,很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