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秀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变化的温度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a: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b: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乐意照镜子,积极参与照镜子游戏活动,对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