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6 08:06:4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集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计数器 数位顺序表

  学生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一)教学例5。

  1.复习数数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集体汇报已经学过的数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数正方体木块。

  (1)引导学生先观察例5中的正方体木块,然后数一数。

  (2)学生集体交流数数的方法。

  (先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正好是一个大正方体木块,然后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师生归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板书)

  3.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一拨,并思考:当拨到九千时,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该怎样拨珠呢?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同时引导学生边拨边数,使学生明确:9个一千再加1个一千是一万,我们拨到九千后,再拨一千,应该把9去掉,并向前一位进1。

  (4)小结:计数单位“千”的前面是“万”,万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4.整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借助计数器想一想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

  (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组织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制作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制作数位顺序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顺序表要从右往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导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568和302,并读出这两个数。

  (6)小组讨论数位顺序表对写数、读数有哪些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