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1 10:07:4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过程,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四人小组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师:(出示课件)听说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小猴生日快乐,(拍手4下)

  刚才你们都拍了几下手?2个人拍了几下?你是怎么算的?

  3个人呢? 板书:4+4+4=12 5个人呢? 板书:4+4+4+4+4=20

  100个人呢?写完了吗?(这么长的算式怎么写得完呢?)要几个4相加?

  板书:100个4相加

  看来用加法算有麻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它专门能解决刚才这样的问题,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最好。

  板书:乘法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

  (课件显示35排列的蛋糕图)

  小候把蛋糕切成了这么多,一共有几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看图列式,初知意义。

  预计设想:生1:我是一块一块数出来的。

  生2:我是横的数一行有5块,(显示一行红色)有3行(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3个5(显示3个5) 所以5+5+5=15 。 板书:5+5+5=15

  师:你真有眼力,能横的看,看出了3个5 。大家看出来了吗?

  谁能说3个5的'和是多少? 板书:3个5的和是15 。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是竖的数一列有3块,(显示一列红色)共有5列(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5个3(显示5个3)所以3+3+3+3+3=15 。 板书:3+3+3+3+3=15

  师:嗯,你的眼力也不错,能竖的看,看出了5个3。你们看出了吗?

  谁能说5个3的和是多少? 板书:5个3的和是15

  谁还想再来说说。

  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师:那么从这两个算式里,你能发现什么呢?

  预计设想:生1: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加数都是5; 右边的算式加数都是3。

  生2:我发现他们的和都是15。

  师: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

  像这样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板书:相同加数 乘法计算

  3个5相加可以写成 板书: 5 3 或 35

  (1)认识乘号

  这个符号叫乘号 板书:乘号 它像什么?一般这样写,先写/ ,再写。

  每个小朋友在纸上写2个试试看,叫2人上台写。(巡视评价)

  看,黑板上两位同学写得怎样?(生评价)

  (2)学习读法

  谁会读这个算式35? 板书 读做:3乘5 (一起读)

  指53它读做什么?

  (3)理解意义

  他们都表示3个5相加。

  因为3个5的和是12,所以53也等于12 。 35呢?为什么?

  现在谁知道5个3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35 或 53

  它们都表示什么?都等于几呢?为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一想,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都能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也就是把5和3相乘。

  3.尝试练习,理解消化。

  师:(课件显示26排列的苹果图)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这里26和62都能表示什么?

  三、运用知识 综合实践

  1.摆一摆,列算式。

  接下来请小朋友4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圆片先摆出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

  (要求一人摆,4人写,然后读一读。每人摆一次。)

  2.看算式,写乘法。

  你们的本领可真大!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下面看谁能最快的把这两道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指刚开始的2道连加算式)

  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6+6+6+6+6+6=56

  8+8+8+8+8=48

  3+3+3几个3 ?(10个3) 板书: 10个3相加=103

  6个8相加=68

  那么刚才遇到的麻烦100个4相加现在你有办法了吗? 板书:1004或4100

  学了乘法之后你觉得怎样?是在求什么样的算式时简便多了?

  板书: 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刚才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现在让老师也来说两道好吗?

  第一道,板书:3+3+3+3+6+3+3 这题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谁能想个办法使它能够改成乘法算式?

  四、归纳总结 延伸发展

  第二道,请小朋友谈谈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最后,请小朋友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实物投影)

  胃动力及止吐药规格:56

  预想: ( 生1:有5行,每行6片生2:有6行,每行5片 )

  师打开盒子验证。

  (再实投):

  小柴胡冲剂 10克 6袋 餐巾纸610 水彩笔 102

  猜猜里面是怎么放的?

  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二)认识平行。

  1.介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互相平行 平行线

  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平行。

  2.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说说哪些物体或图形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适时出示:

  3.强调同一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请学生在长方体上找平行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也不相交的两条线,提问: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吗?

  得出结沦:研究平行线要在同一平面内。

  4.判断:哪几组线互相平行?哪几组线不是平行线,为什么?

  (三)认识垂直。

  以下三幅图,老师已将它们分类,认真看、仔细想!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的?静思后小组内交流。

  启发: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这几个角有特点吗?(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图④中的直角)

  1.得出结论。两条直线不仅相交而且形成了直角,数学上是怎样描述的?看书第42页。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互相垂直、垂线。

  2.互相说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练一练: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设计意图:在动手摆两支铅笔的位置、图形的分类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平行线垂线。采用学生看书自学、在实物图片上找、判断等方法,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从而逐步认识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特征。

  4.判断:哪组线是互相垂直的?哪组不是?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

  引导: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二)下列图形上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

  (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三)折纸:你能折出有平行线和垂线的图形吗?

  1.引导:同学们在平面图形上和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组平行线和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具有垂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吗?

  2.展示分享。

  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

  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梨的质量是苹果质量的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 66÷121

  (3)、 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就连火车上都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乘火车中的数学问题。想试一试吗?(板书课题:乘火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内容:教材32~33页。

  自学时间:3分钟。

  自学要求:围绕思考问题进行自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

  思考问题: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2、反馈交流。(学生汇报)

  3、出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出示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得数360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4)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改编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试题。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完成 “练一练”中的1、2、3、4题。

  2、课本第33页第二题。

  3、总结方法: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关键是不要忘记加低位进上来的数。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1、教师出题:4351×4= 8972×5=

  2、回归学习目标。

  3、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一课。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授

  1、学习平角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边旋转边说自己旋转出了什么角。继续旋转,当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它符合角的条件,是一个比钝角还大的角。

  (3)追问: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讨论平角与直线的区别

  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

  (4)接着说说平角的特征。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角,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老师示范,学生学习平角的画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

  三、练习

  1、看一看

  请学生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角的普遍存在。

  3、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进一步体会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4、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希望他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

  最后是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