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1 08:34: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

  教学准备:生字卡,卡通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动物卡通卡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老师带小朋友一齐表演唱《找朋友》,师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方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去,认识几位新朋友,高兴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犬”

  瞧,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谁在迎接我们呀?(小狗图片)谁来与它打声招呼,老师告诉你们,小狗还有个名字,它叫“犬”,出示生字卡:犬,领读,指读,齐读。

  小朋友都熟悉小狗,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可以介绍狗和人类的友谊,狗的生活习性,种类

  过渡:嗬,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2.教学“羊”

  (1)在绿绿的草地上,小羊在吃青草。出示:羊(yáng)

  (2)小朋友,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3)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你记住它的名字了吗?(巩固字音)

  (4)指名读—齐读

  3.教学“鹿”

  (1)绿绿的草地上,还有谁呀?出示:鹿(lù),你怎么会念这个字的?让学生拼读。

  (2)小朋友,你见过鹿吗?在哪儿见过?

  (3)开火车读

  4.教学“虫”

  (1)小朋友,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哪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草丛里与我们捉迷藏呢?出示:虫

  (2)小朋友,想想看,小虫子还喜欢呆在哪儿呀?

  5.教学:贝、鱼、龟

  哟,小朋友,这儿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呢,难怪小鹿不愿离去,它在看谁呀?你看到了吗?

  引导学生说:我在小河里看到了谁怎么样。

  或我看到谁在小河里干什么。

  相机出示:贝

  鱼:你看,它摇着尾巴正在向一(2)班的小朋友问好呢,它是“鱼”(领读)。哎,鱼儿在干什么呀?你还知道有哪些鱼?

  龟:你喜欢这位新朋友吗?你能向大家介绍吗?

  6.哎,仔细听,空中传来了谁清脆的叫声?

  出示:鸟,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指导读准第三声)。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了解好多鸟,你能说给大伙儿听听吗?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我们在动物乐园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是:(师指板画上卡片,生读)犬、羊、鹿、虫、贝、鱼、龟、鸟,你喜欢它们吗?让我们再响亮地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2.这些活泼可爱的新朋友,来到我们小朋友的书上,让我们翻到25页,与它们见面。小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请小朋友看着图自己读一读。

  (2)齐读。

  (3)诵读韵语。

  3.这些小动物可淘气啦,它们躲在动物园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出他们来吗?老师读字音,学生找卡片。评价

  4.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面对着我们,你还能正确地喊出它的名字吗?(老师指动物的图片,学生读字音)

  5.看来,小朋友把这些小动物都记在心里了,我想与小朋友一起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找朋友)

  (四)诵读表演

  1.动物乐园真有趣,草。小羊小羊吃青

  乌龟爬呀爬,鱼儿游呀游,虫儿藏呀藏,小狗叫汪汪,

  贝壳贝壳水中坐,坐在门口把歌唱,

  鸟儿飞呀飞,鹿儿跑呀跑。

  2.拍手诵读韵语识字。

  (五)请小朋友与小动物说再见。(自由打招呼)

  (六)作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新朋友在纸上画一画,并把它介绍给周围的小伙伴。

  教学后记:如果把课本中的8个字分开来一个一个教过去,显得有些重复,但是把这8种动物放到一幅图中,建立了一个动物乐园,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参观动物乐园的.过程中识字。例:一进动物乐园,就请“小朋友看看是谁在欢迎我们?”;到教“虫”的时候老师这样说:“还有一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跟我们捉迷藏呢”。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学起来兴致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识字指导

  1.老师出示一根长长的丝线,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解释:因为丝很细,单独一根不好操作,所以人们总是把好多根拧在一起用。我边讲解,边做示范,并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出示丝的古文字,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丝”字的演变过程。)

  老师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理解“麻”。教师出示准备的麻绳,给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启发用“麻”组词。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生字。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表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识字的好方法。鼓励其他学生也拼一拼,尝试读准字音。

  (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使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

  (3)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毛、皮”。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头发、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启发用“皮”组词。

  (1)出示“毛”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指导观察挂图,启发回想曾经见过的“毛”,说一说毛有什么特点?

  (3)启发用“毛”练习组词。

  (教师注意利用直观的实物,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难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媒体准备使用

  准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自我表现)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语文教案 篇3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去哪儿玩?

  2、指名2~3位学生反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去这些地方的理由?

  3、是呀,好玩的地方有很多,黄山不乏是个好去处。黄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黄山的奇石,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领略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二、感知

  1、媒体出示配音朗读课件。

  (学生初步领略黄山的奇观。)

  刚才我们跟导游走了一趟黄山,你们感觉美不美。

  (生:美。)

  想不想细细欣赏,让我们来读书吧!

  2、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很喜欢、很奇特的石头,读给别人分享。

  3、反馈:

  指名学生读认为最喜欢的段落,并及时校正字音,了解字义。

  (尤其、奇形怪状等。)

  三、品文

  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些奇特的石头,同学们能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说出来呢?

  1、讨论:

  选择你最喜欢的石头,说说这块石头奇在哪里?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

  指名交流,随机教学相应的段落,并适时打出四大奇石的图片和字幕。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3、渗透学习提示:

  ⑴ 作者写奇石是一块一块写的,还是怎样安排的'?

  ⑵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何为并列关系的句子。

  ⑶ 两块奇石之间用哪个句子连接起来?

  ⑷ 两块奇石调换写作顺序,行不行,读课文第2段后说一说。

  ⑸ 反馈:

  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的连接句应去掉,变成猴子观海也很有趣!

  ⑹ 扩展:

  谁能根据这些奇石的特点,说说还可以换上哪些连接词?

  4、迁移:

  选择你喜欢的连接词,说说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块奇石。

  5、积累:

  我们细细欣赏了这些奇石,能不能把它们记下来,随机打出奇石图片,让学生试背自己喜欢的奇石段。

  四、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导游一路欣赏了黄山的奇景,特别是几块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我们欣赏到此,下次我们还要再细细欣赏黄山的奇石。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种鱼》是一富有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语言流畅。全文共3段,前两段均为一句话,句式相同,只变动其中几个字,揭示春种秋收的规律。全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要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

  设计理念

  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营造轻松、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体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初步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认识本课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一样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课前谈话:你听说过种鱼吗?种鱼能有收获吗?

  2.揭示、板书课题《种鱼》。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标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帮他改改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感悟内容,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农民伯伯春天在地里播种、秋天收获的情景。

  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植物的生长规律。(春播秋收、春种秋实)

  2敝傅佳生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表现出农民的喜悦心情。

  3.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小猫看见农民伯伯春种秋收后,是怎样做的.?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小猫种鱼动画。

  教师旁白第3自然段内容,提出问题,谁能告诉小猫,它错在哪里?(动物和植物不一样,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可以有收获;而鱼是动物,不能用播种的办法收获小鱼。)

  5.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汇报收获,谈感受、体会、想法、懂得的道理。(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

  6.出示课件: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7.学生填空,读句子。

  (让学生了解第1、2段的句式相似,有利于熟记课文。)

  8.用上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在具体说话练习中,让学生学会表达,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9.男女生以分组比赛形式背诵课文,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10.阅读《小学生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木棉树的种子》。

  四、巩固识字,全文

  1.学生提出较难认读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2.同桌互相指认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做趣味组词小游戏。(游戏规则:学生拿着卡片上台读字音,找朋友,如:我是“农”、我是“民”,“农”和“民”是朋友,“农民”“农民”。)

  4.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小组争第一。

  5.教师。

语文教案 篇6

  【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一年级

  课的名称:松鼠和松果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文字,会写 “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拼音已掌握的较好,能给一、二类字注音认读,课文内容能事先预读下来。但个别字的分析还需要靠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很浅,还需通过老师教才能懂。

  【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

  学课文与增强环保意识联系起来,知道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对学生学语文的思维,知识积累,朗读处于启蒙基础阶段。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 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2、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思路:

  导课──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学习感悟课文;指导朗读──指导书写──实践活动。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教与学的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要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猜谜、导入新课、分析课题、质疑(5分钟)

  出示谜语: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出示松果图,问:

  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

  板书课题:

  松鼠和松果

  问:

  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揭示谜底:

  松鼠。

  观图答:

  松果。

  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质疑。

  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

  注意力集中在了图上。

  不太会提问题。 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5分钟)

  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3、让学生分段朗读。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⑴ 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

  ⑵ 全班交流汇报。

  分段朗读。

  学生拼读起课文来。

  自然段标的不太一致。

  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自己是怎么认字的。

  基本读下。

  用投影显示生字,效果会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导朗读(40分钟)

  1、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2、老师范读,(音乐与投影并用)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听读感悟后贴图画(按以下排列):

  高兴──动脑──担心──快乐。

  3、同学们,你喜欢哪个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时指导。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类也应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一起朗读课文。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吧。

  学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这篇童话的美──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并排列出来。

  发表看法。

  先练读,再汇报交流(要求读出各段相应的感情)。

  答:光吃不种以后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也就没有吃的了。

  带着感情、表情和动作齐读课文。

  复述童话。

  答得较好,比较动脑筋。

  学生能否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

  回答是否正确。

  学生在读时如果老师让他们加上表情和动作,效果会很好。

  都懂得了这个道理。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还需练。

  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增加直观效果。

  投影显示贴图使观看清楚。

  学生读时放录音配乐,学生兴趣更高。

  用音乐配衬。 四、指导书写(10分钟)

  1、出示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读,认。

  2、指导书写每个生字。

  读认生字。

  注意观看。描红再临写一个。 学生很认真地读、写。 五、实践活动(课后画)

  “画未来”: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画出来。

  2、关键环节提炼:

  ⑴ 本节课采用了投影加录音的电教手段。

  ⑵ 解释:出示四幅表情图,可采用投影配录音的方法,这样音图结合可引起视觉、听觉上的集中注意,将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课文创设条件。这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还较简单,如能再花时间做成课件、动画效果会更好。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发挥不够,还需改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2、范读课文,引起读书的兴趣。

  生自由表述。

  听读课文。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并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识字,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重点指导读好一节(可以从第一节开始,也可以让学生从前三节中任选一节)

  (1)自读自悟。读这一节时你想表达会感情,每一句话你怎样读。

  (2)指读评读。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感情(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领读)

  (3)自己练习读出整节诗的理解和每句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2、采取以上方式,读好前三节中另两节诗。

  1、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边读边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能有条理地表述。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指导读好第四节。

  (1)自读自悟。讨论:哪儿能看出“我“一天天长大?这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

  (2)指导读好每句话,表达“我”懂得回报的`心情,颂扬母爱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受。

  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写几句话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

  生自由写话,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六、研究性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具体实例,谈一谈自已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天地教案01-05

(经典)语文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