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1:21:5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2. 学会书写13个生字。

  3. 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 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2.联系上下文利用语境理解、联系生活经历利用情境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句子。

  4.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5.梳理情感,整合全文。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弟弟:受伤 生气 伤心 委屈

  爸爸:简单说几局 拐弯儿处回头

  就走了 瞟

  第二课时

  日 期: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2、在课文中找出表示“看”和时间很短的词。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

  三、实践活动:

  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听。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了解中外的陶瓷艺术渗透对祖国古老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观察和分析陶瓷造型、纹样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搜集的陶瓷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陶器与瓷器绝大部分属于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烧成的制品。

  学生举例指出自己生活中的陶瓷制品。

  陶瓷器通常简称为陶瓷,广义上还包括特种陶瓷如高铝瓷、镁质瓷、锆质瓷、磁性瓷、电子陶瓷、高温陶瓷、工程陶瓷、核能陶瓷等。

  二、深入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陶瓷发展的历史,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陶器制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陶器制造普遍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生活与艺术需求的增长,陶器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完成了陶到瓷的演变。

  瓷器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然后传入东、西方,对世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国陶瓷器的传统名窑有唐代的长沙窑,宋代四大名窑:定窑、钧窑、汝窑、耀州窑,还有称誉世界的.陶都宜兴和瓷都景德镇。宜兴的紫砂陶器和宜均陶,景德镇的青花瓷、玲珑瓷、颜色釉瓷,德化的建白瓷,浙江的龙泉青瓷是著名的传统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后,唐山陶瓷、邯郸陶瓷、醴陵瓷、潮州瓷器、石湾陶器、淄博陶瓷、海城陶瓷均跃居为中国陶瓷的优良品种。

  除中国外,世界陶瓷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英国的北斯塔福德郡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瓷区,19世纪初发展的骨瓷和韦奇伍德创立的类碧玉陶器,一直是风格独异的优良产品。

  法国的塞夫尔瓷厂以生产软质瓷著称,19世纪初改制硬质瓷,生产各种雕像、花卉,具有装饰华丽、色彩鲜艳的特点,被欧洲许多瓷厂仿制。德国的迈森瓷厂自18世纪初就生产白度很高的硬质瓷,并左右当时欧洲的瓷器风格。荷兰的代尔夫特地区16~17世纪以生产白釉蓝彩陶器称誉欧洲,17世纪生产的锡釉陶传入英国。此外,日本濑户陶瓷产区13世纪起即以陶瓷业著称。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陶瓷的制作工艺,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陶瓷器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利用其可塑性,使泥料塑成陶瓷器物生坯,经高温煅烧,使生坯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制成产品。为使陶瓷器更加美观实用,其中一些产品需再经釉烧和彩烧。陶与瓷在外观和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3种组分组成,但质地粗细、致密程度、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杂质含量较多的粘土,加工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约1000℃),因而质地粗糙,致密性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瓷器制造大都选用杂质含量较少的粘土,适量配以熔剂、瘠性原料,在较高温度下(约1300℃或高于1300℃)烧成,产品组织细腻,结构致密,强度较高,吸水率低。陶器和瓷器制造原理相同,生产工艺基本一致,有坯料制备、成型、干燥、施釉、烧成、装饰6个过程。每个过程又可分为若干工序。陶瓷器种类很多,按用途分为饮食用具和陈设品两大类;按原料分为紫砂陶、叶蜡石精陶、石灰石精陶、高岭石瓷、瓷石瓷、滑石质瓷、骨瓷等;按釉色分为白釉瓷、颜色釉瓷、花釉瓷、结晶釉瓷等;按装饰方法分为釉上彩瓷、釉中彩瓷、釉下彩瓷、雕塑刻瓷等;按应用分为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又称精细陶瓷)。传统陶瓷多采用天然矿物原料,或经过处理的天然原料,其制备工艺比较稳定,对材料显微结构要求不十分严格,重点是提高效率和进行质量控制。按应用分为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电工陶瓷和美术陶瓷。按主要熔剂原料分为石灰质、长石质和骨灰质陶瓷;按烧成温度和瓷坯硬度分为硬质瓷和软质瓷;按坯体致密程度又分为土器、陶器、炻器和瓷器。其土器粗松多孔,有吸水性,带色,不施釉;陶器粗松多孔,有吸水性,呈色或白色,施釉或不施釉;炻器组织致密,吸水率很小,多呈色,上釉或不上釉,耐酸侵蚀;瓷器组织致密,吸水率接近于零,白色,施釉,耐酸碱侵蚀。先进陶瓷多采用合成的化学原料,有时甚至是经过特殊工艺合成的原料,其工艺复杂,在制粉、成型、烧结等方面须采取许多特殊的措施,并对材料显微结构的控制非常严格。先进陶瓷主要用于工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可满足对材料所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

  通常按使用性质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前者主要利用陶瓷本身所具有的优异力学性能,耐磨、耐热、耐腐蚀性能,制造各种机械零部件。后者主要利用陶

  瓷的电

  、声、磁、光、热、弹等方面单独的或耦合的效应,实现某种使用功能,通常与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常用的功能陶瓷有超导陶瓷、光敏陶瓷、气敏陶瓷、湿敏陶瓷、压敏陶瓷、热敏陶瓷、电子陶瓷、磁性陶瓷

  、生物陶瓷、导电陶瓷和电介质陶瓷等。

  学生制作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表格,然后与书上的参考对照.

  师生交换意见:陶瓷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第二课时

  一、尝试示范

  ⒈分析外形

  展示书上的历代陶器陶器图例

  在图中大家发现是对称形多还是不对称形多?

  这和制作工艺有关系。陶器和瓷器基本上都还是对称形的。因为对称形比较容易制作,而且也比较坚固耐用,而不对称形难度就要大一些。就算是最后那个不像对称形,其实也只是改变了以下瓶口和加了一个把,基本上还是以对称形为基础的。

  ⒉分析图案

  观察陶器或者瓷器上面的图案,主要是哪方面?使用的是那种形式?

  陶器或瓷器上的图案有描写人物场景、或者是一些重复图案。重复图案使用得比较多。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图案制作的方法。重复图案的制作方法是先确定一种基本图案,再将这种基本图案通过变形、剪切、重复制作图案。

  ⒊设计步骤

  师生讨论设计步骤

  ①勾外形

  注意先画出中轴线,根据竖的中轴线再定出横轴,再两方面进行刻画,这样容易将对称形画准。

  ②定轮廓

  画出花纹的外形轮廓。

  ③画纹样

  将每个纹样刻画详细。

  二、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对这两节课的学习的感受和看法.

  课后记

  学生对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感到十分惊奇。那些精湛的技艺与创作让他们着迷。除了书上和我给他们从网上寻找的资料以外,他们还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小陶瓷品,共同讨论、鉴赏。能让他们充分接触我国的优秀古老文明,也是我的骄傲。

语文教案 篇4

  学生视角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名曲。关于它有怎样的传说?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学生先睹文章为快的动力所在。

  难点

  对音乐知之甚少或缺乏兴趣的学生会感到文章的联想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课景美情深,通过描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助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当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以读助学。

  信息资料 。

  《月光曲》录音磁带;贝多芬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中培养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二、直奔中心

  1,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师出示几种曲调供大家选择,并说明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1)学生练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

  (4)学生背诵。

  (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主体尝试想象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自由发言……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读写结合

  1.出示屏幕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引导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投影出示,要求学生加以补充润色,使文章更美。

  荷 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4.生读,互评,帅计,修改。

  (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确有所得。)

  三、交流介绍贝多芬生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练习

  用一两句话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四、师生共同闭目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想象练习。

  (在扩展想象的同时,也扩展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与方式。)

  五、课堂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

  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

  六、实践活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

  月光曲

  听对话

  贝多芬 受感动 即兴创作

  作曲家 弹曲子 伟大人格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教学方法】

  激趣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生物入侵者》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6

  一、设疑导入

  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那咱们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2~4自然段。

  二、师生诵读,感知冬天

  1、聆听2~4段录音,感受冬季之美。

  2、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3、理清思路,总观冬天。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山)

  三、合作探究,品析山景

  1、齐读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段具体写了什么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

  总结:阳光下——温静;雪后——秀气;城外——淡雅

  (2)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3)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总结:重点体会“晒”、“睡”、“小摇篮”等词句,体悟运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4)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体会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段。

  四、拓展活动,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回忆济南的山的景象,在这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为什么?

  2、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二者的在写景上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乘兴练笔,来描绘喜爱中的夏天。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温静

  山雪后——秀气

  城外——淡雅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到大自然去找春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美育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察导入

  1、出示课本插图,指导学生观察。

  2、板书课题:边板书边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遇到生字先划下来,再多读几遍。

  三、认读生字。

  四、认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教师带读后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

  五、指导逐节理解:

  1、按照学生的描述板画“春雷”与“柳树”。

  2、照学生的`描述板画“春雨”与“柳枝”。

  说说图片中初春的景色。

  学生拼读课题,书空课题后,再读课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生字。

  开火车认读生字,如果读错,再加拼音拼读,集体订正。

  认读词语卡片,读准字音。

  1、诉说春雷的样子与声音。

  2、诉说春雨的样子与声音。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复习拼音、练习生字的笔画顺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拼读能力。

  对生字进行正音。

  理解词语含义。

  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词汇,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

  同难点。

  教学方法:

  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愫、奂、墩、潺、胯、沟壑、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④潺潺

  ⑤藐视、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小结: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语文教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周围有许多人,人有性别、年龄、种族以及身份、职业的不同。

  2、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部特征。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媒体

  整体性教学

  个别性教学

  引入

  观察交流:以外滩为背景的一群人展开讨论,产生身为上海人的自豪感。

  说说图中的人有什么不同,由此展开对不同人的年龄、性别、外貌特征等的讨论。

  设问:回家怎么向家人介绍自然老师。

  图片。

  研究与实践(一)

  观察第7页图片,根据图中服饰判断职业,并进一步讨论哪些职业有特殊的着装。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他们的'不同身份、职业。

  完成活动记录册第2页

  自带的家庭成员照片,剪贴成一幅全家福照片。

  图片。

  研究与实践(二)

  游戏:为国际夏令营的小朋友分组。

  根据图中小朋友的发色、肤色进行比较并分类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还根据性别进行双重标准分类的训练,结果填在活动记录册第3页。

  观看不同人种聚居地的民俗风情录像带,渗透地球大家庭的意识。

  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