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1:04:1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热]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热]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ta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来自网!

  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分小组学习。

  五、学情调查:

  1、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感性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2、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渠”、“驳”、“箩”等词不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小游戏。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模仿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快。

  2、导入新课。放水乡风光图像,交流感受。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水乡什么多?

  4、读后交流,揭示课题《水乡歌》,板书:水乡歌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诗歌。

  2、检查字词与课文。

  3、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1)教给方法,理解“渠”“驳”歌、曲都是人们唱的,它们意思相近,我们可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歌曲”,想一想:渠是什么意思?驳呢?

  (2)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其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体悟情感。

  1、第一段画水。

  (1)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水还是船?(水)

  (2)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段。

  (3)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

  (4)看第一段图像,师引读。

  (5)指导朗读,齐读

  (6)指导作画

  2、第二段画船及其它。

  (1)船应该怎么画,自由读第二段。

  (2)请一位小朋友画一只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白色)船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水上)画一只行吗?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师再画云朵。你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4)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呢?(捕鱼、捉虾、运输……)

  (5)小组交流,水里面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

  鱼、虾、蟹、荷、鸭、鹅、稻田等。

  (6)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7)水乡那么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3、第三段画歌及其它。

  (1)歌可以画吗?读第三段。

  (2)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3)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

  (4)指导朗读。

  4、扩展想象升华内涵。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河渠、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叫“鱼米之乡”。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会背的站到讲台前和老师一齐背诵。背诵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品读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抄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收获。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师: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去预习并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收获。

  生答。

  4、交流预习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可真多,说明你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还有那些问题不懂,题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预习课文遇到的问题。

  (预设问题有:标签上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标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2、老师归纳刚才学生预习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后,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简单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解决后擦去。

  4、剩下的问题需要学生研读课文解决。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在交流问题时适时出示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1)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会所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2)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你们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3、拓展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

  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

  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

  (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

  (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

  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

  (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

  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

  (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

  (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

  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

  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

  (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

  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

  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

  (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

  (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去积累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

  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

  (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

  (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

  (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

  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

  (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

  (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

  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

  (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

  二、识字交流,擂台赛。

  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

  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

  3、布置下一期擂台赛内容:看谁积累的食品商标最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练习6》安排了五个项目,重点是语文与生活(内容是有趣的倒顺词)和口语交际(内容是说出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两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磅礴力量。

  2.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2. 培养学生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从名言中受到教育。

  第一课时(灵活可以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磅礴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1.相声《有趣的倒顺词》录音。2.准备好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新词。我们来听一段相声

  (2)教师播放《有趣的倒顺词》,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article/(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一对倒顺词。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到的倒顺词。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3)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学生对照题中的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3)先集体练读,同桌练背,再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着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觉。

  (3)拓展。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诗篇,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练习6,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练习6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

  能运用自己的语言熟练地介绍海底世界的景物

  教学重点

  理解海底世界动物的活动特点和海底植物的差异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媒体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这一堂课,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游览海底那神奇的世界。你们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2、这在课文最后点明了这一中心。那么,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写了海底世界哪几方面的内容呢?(板书:宁静中有声音、动物活动特点、植物差异很大、矿物蕴藏丰富)

  1、学生回答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学生根据复习提问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复习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可以对照提纲进行具体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听录音朗读或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2、指名学生集体交流。

  3、跟“宁静”意思相近的还有什么词语?你觉得“宁静”这个词语用得恰当吗?

  4、在描写用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到的各种声音时,内容非常有趣,你想不想朗读给大家听听。现在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学生朗读。

  6、除了书上描写到的声音外,还有其它声音吗?老师想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衣,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海底的各种各样声音。

  7、同学们,你们能够说说刚才听到的声音吗?

  1、学生听录音朗读,找出体现海底宁静的语句。

  2、学生集体交流。

  3、学生讨论“宁静”和“安静”的使用。

  4、学生练习朗读第2节内容。

  5、学生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课件模拟的海底声音。

  6、学生口述刚才听到的海底各种声音。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教师作了一定的指导,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想像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听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之后让学生口述,可以让学生由感而发,适时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学习课文第3、4、5节

  1、过渡:海底世界真是太有趣了。不过,还有更让人感到神奇的地方呢?

  2、看了这段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3、你们知道吗,南京有一个海洋世界馆,那儿有好几个展厅,其中有这样三个展厅:动物馆、植物馆、矿物馆,如果聘请你当解说员,你愿意向游客介绍哪个馆呢?(指名学生说说)

  4、要想当好解说员,首先要理解要解说的内容,然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要解说的内容,最后还要能够把解说的内容背下来。另外,解说时,还可以注意礼貌用语和加上自己适当的手势,以吸引游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要解说的内容积极准备。(电脑显示学习步骤)

  1、看录像(第3至第5节的内容)

  2、学生谈看完录像后的想法。

  3、学生说说自己想介绍哪一个馆。

  4、学生对照要求自学和练习。

  5、学生选择自己要解说的内容小组练习。

  6、学生上台解说,解说时其它学生在他解说完后可以对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解说同类内容的同学也可以解答。

  7、学生跟家长练习解说,家长没来的,找一个同学解说。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考虑到内容有趣味,语句理解浅显,主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练习解说,在说的'过程中领悟,在说的过程转化书面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四、小结课文,学习课文第6节

  教师小结几个部分的内容,而后归结到“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是紧密依赖于上文的学习,只是水到渠成的点明一下。

  五、激趣拓展

  1、过渡:海底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底,还把奇异的景象写成书,拍成图片、录像。

  2、海底世界是精彩的,同学们对海底世界了解得还很少,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这有待于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关海洋的科学知识,有待于你们将来去打开这座神秘的宝库。为此,我们班决定开展一次“海洋探秘”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课后积极收集有关海洋知识的图书、录像资料,实践课上讨论研究的方案。

  1、出示关于海洋的图书、VCD盘片,并欣赏海底图片。

  2、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这堂课虽然结束,但学习贵在课外与课堂的融合。最后的结尾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索海底世界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

  24、海底世界

  宁静中有声音

  景色奇异

  动物活动特点

  物产丰富

  植物差异很大

  矿物蕴藏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预设: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五、咬文嚼字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课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讲明白了。我们一起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

  1.逐字逐句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预设: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没入水中。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3.再读课文,说一说小组讨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预设:文言文精炼简短、概括力强。体会文言文的语序有所不同。例如:

  “群儿戏于庭”这句话我们的翻译是:“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并不像课文中的语序一样直接翻译为“一群儿童玩耍在庭院里”。

  六、走近人物

  1.危急时刻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读这句话,说一说:大家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了解作者用众人来衬托司马光的衬托手法。

  2.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对朋友不离不弃,遇事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七、能说会道

  1.如果你在现场,可能会怎么做?

  2.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交流。

  3.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伙伴,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据说那个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此人在宋史上没有记载,或许一生之中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他成年之后,对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却铭记于心,后来上官尚光移居到他地,特意在其住所之内,建造了一座庭院来感念司马光儿时的救命之恩,并且建立碑文来铭记这段史实。后来人们都叫这座亭子为“感恩亭”。

  八、学写汉字

  课文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么好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因为它被载入了史册,让我们认真写字,以后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来表现故事吧!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认真写。

  强调执笔姿势和书写规范:

  执笔:三指执笔,指实掌虚,用笔灵活。

  书写目标:规范、端正、整洁。

  1.出示生字:跌、登、庭、司、持、弃、众。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登”的上部的笔顺要注意。

  4.学生临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成员比一比,看谁的坐姿最正确,书法最漂亮,写得最快。

  5.背诵课文,用生字填空。

  群儿戏于____,一儿____瓮,足____没水中。____皆____去,光____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九、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神童故事有很多,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预设:曹冲称象的故事、王戎识李的故事等。

  十、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司马光》”,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会认4个新字。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是重点。难点是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读背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优美,许多诗人都曾留下过赞美的诗篇。谁愿意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村居》就是诗人高鼎描写春天农村景致的佳作。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出示挂图(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或多媒体课件。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请同学读古诗,提出你想问的问题。

  2.引导看图,体会诗境、质疑,指导朗读。

  “草长莺飞”——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轻轻地擦过。

  “春烟”——春天里农家的炊烟。

  “醉”——沉迷,陶醉。

  指名说说从这两行诗中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指导朗读:(“——”表示轻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纸鸢”——风筝。

  “东风”——春风。

  “趁”——利用(时间、机会等)。

  指导朗读:(“#183;”表示重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1.分组练习朗读。让我们设身处地,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自己反复朗读,再在小组内轮读,相互评议。

  2.自由背诵这首诗。

  3.指名背、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诗中描写了春天农村什么样的情景,并说一说。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认字形,并写字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

  烟趁纸

  2.师生共同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烟: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因为”的“因”。

  趁:与“珍”比较,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纸: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氏”,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3.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语,尽量多组几个。

  4.指导写字。

  烟、纸,左窄右宽。趁,“走”字最后一笔捺画要写得平、长一些,“”的下面三撇要写正。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或纠正学生的书写)

  四、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说完后可

  以试着写下来)

  六、扩展练习

  春天的农村还有哪些景象?请同学们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办一份手抄小报。

  板书参考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先在小组里比,再在全班里比。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磁性黑板、插图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z、c、s三个声母并能正确地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及会读它们的四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第9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三个新的声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大家比一比看谁学得好,记得牢。

  二、教学声母z、c、s。

  (一)教学声母z

  1.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字)

  2.出示字母z的卡片。写字的“字”的音读得轻短就是“z”的音。

  3.教发音。

  (1)教师先读出“z”的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老师的口形。(教师连读2~3遍。)

  (2)发音的方法:舌尖伸平,顶住上门牙背,憋住气流,然后稍微放松,让气从窄缝中挤出来。

  (3)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读几遍,体会发音的部位是否准确。

  (4)指名读“z”,检查发音情况,及时给以肯定或纠正。

  4.教学“z”的字形。

  问:图上的小朋友写了一个什么字?(小朋友写了一个数字2)

  问:我们今天学的声母“z”像不像数字2?(很像)

  小结:我们记“z”的形时,就想数字2,这样就会帮助你记住“z”怎样写了。当你看到“z”忘记发什么音时,就想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z”读“字”的第一声,不过读时发音要轻、短一些,因为“z”是声母。

  5.教学“z”的写法。

  “z”从左往右写,横折横,一笔写成,占中格。让学生书空。在本上写两遍。

  (二)教学声母c、s的方法与z相同

  提示:

  1.发音“c”的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s”发音时,舌尖平伸,顶住上门齿背,让气流从舌尖和上齿中间挤出来。

  2.字形

  “c”由右往左写多半个圆圈,占中格,一笔写成。千万不要把方向写 “s”从右上开始写两度曲笔,形似阿拉伯数字“8”的一半,一笔写 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1.教师把Zi、Ci、Si写在声母Z、C、S的下面,让学生观察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讲解Zi、Ci、Si后面的“i”的用途,只起标声调的作用,不发声,所以我们可叫它为哑巴“i”。

  3.Zi、ci、Si是由声母和韵母组在一起,因此它们叫音节,而这三个音节不是拼读出来的,是直接读出来的,也就是整个儿的记,所以我们叫它们为整体认读音节。

  4.Zi、Ci、Si的.发音与Z、C、S相同,只不过比声母Z、C、S的读音重一些,长一些而已。

  5.教师可带学生这样读:

  声母z,整体认读的音节zi;声母c,整体认读的音节ci;声母s,整体认读的音节si。

  6.出示zi、Ci、si的四声(可用磁性黑板,事先摆好;可用翻转小黑板;也可在课前写在纸条上。)

  在读整体认读音节时,可选用一些汉字的读音帮助学生掌握音调。

  如:Z(姿势的“姿”)Z(紫色的“紫”)Z(写字的“字”)

  C(生词的“词”)c(因此的“此”)c(一次的“次”)

  S(蚕丝的“丝”)S(死去的“死”)s(三四的“四”)

  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打乱顺序认读。

  四、作业

  1.认读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其四声。

  2.听写声母z、c、s。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声母z、c、s和单韵母a、e、u、o及其四声。

  2.认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其四声。

  二、教新课。

  1.练习声母z、c、s与单韵母e、u相拼。

  z—e→ze(择)z—u→zu(足)

  c—e→ce(册)c—u→cu(粗)

  s—e→se(色)s—u→su(苏)用暗拼法和支架法直呼以上音节。

  2.看图读音节。

  出示书中三幅图,让学生说出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再读音节。

  训练直呼音节,对于中下等同学采用暗拼方法。

  3.读音节练习。

  (1)让学生观察一下三组的声母和韵母都是什么?

  (2)让学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指导读书。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名读、全班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