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9 10:24:3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例(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1、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例7、例8、练一练,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2、使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假分数,谁来说说什么是假分数?(板书:假分数)你能举例说一些假分数吗?学生举出的例子老师分两栏板书,左边一栏写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右边一栏写能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然后指左边一栏,你能将这些假分数化成整数吗?小组里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2)交流汇报方法: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分母4/4=4÷4=110/5=10÷5=228/7=28÷7=4

  B.根据分数的意义:4/4就是4个1/4,4个1/4是1;10/5是10个1/5,5个1/5是1,10个1/5是2。

  C.还可以画图看一看。

  哪种方法转化更简便?(分子÷分母)

  (3)观察一下,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完成练习九的第一题。

  (4)那么:4/3、7/3、11/8能化成整数吗?为什么?(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6)带分数的意义。

  出示数轴。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4/3这个点吗?

  (4/3是4个1/3,从0开始数出4个1/3。)

  (3个1/3是1,在1后面再数1个1/3就是4/3。)

  指出: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如4/3就是3/3和1/3合成的数,1/3,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说说5/3是几和几分之几合成的数?读作什么?数轴上的点在哪里?

  2、教学例8。

  (1)出示例8。

  (2)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呢?

  尝试练习,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方法:

  (可以画图;)

  (11/4有11个1/4,8个1/4是2,3个1/4是3/4,11/4是23/4)

  (11/4=11÷4=23/4)

  (4)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化成带分数快速一些呢?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就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

  11/4=11÷4(=2……3)=23/4(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说说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练习。

  汇报方法,说说是怎么想的?

  哪些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哪些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独立完成练习,汇报方法,集体核对。

  2、完成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尝试练习,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改写?

  如果看图,你能直接用带分数表示吗?你是怎样看的?

  3、完成第4题。

  关键要看清什么?(把“1”平均分成了几份)

  怎样找比较快?说说你的方法。

  4、完成第5题。

  独立完成填空。

  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时,怎样化?(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5、完成第6题。

  独立完成。

  汇报方法,说说想法。

  还有其它的比较方法吗?哪一种方法比较快?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8/11能化成带分数吗?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31× 1312×1222×11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点评: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探究活动

  抢卡片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计算,提高口算速度.

  游戏准备

  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若干张.

  游戏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

  2.把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放到桌子上,由组长举算式卡片,其他同学抢得数卡片,谁抢到的多谁获胜.

  3.游戏控制在3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小学数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