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11:13:0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情景导入:

  师:如果今天我们去游乐场,你们最想玩什么?

  (让学生“玩”,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生:小火车、碰碰车、游船、青蛙跳、卡丁车……

  师:如果去玩,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伴随兴趣,引发学生对“玩”的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利于学生独立编题,如何坐人——评出“小领袖”,如何花钱——评出“小管家”)

  生:小火车4人/节、碰碰车2人/辆、……(如何坐人)

  生:票价……(如何花钱)

  2、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A:买5张碰碰车的票需要多少钱?

  B:24人能坐满几节火车车厢?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

  生:因为一张碰碰车票是5元,5张是5个5元,所以5×5=25元

  生:因为一节车厢坐4人,把24人按每节4人做,用除法24÷4=6辆

  (3)、小结:

  师:上面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乘法、一个是除法。

  生:就来利用乘除法帮助我们解决去游乐场玩的一些小事。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形成乘除问题的意识)

  二、你问我答,师生同乐

  1、师:根据如何坐人,如何花钱,结合我们的游乐项目编写问题,看谁能做大家的“小领袖”,“小管家”,组织好大家的游玩?

  (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编算花钱,还是编综计人数的`)

  2、学生独立编写问题。

  3、师:我想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证明自己有没有“小领袖”,“小管家”的能力了吧,请你的同桌帮你评评吧,请同桌列出算式。

  (本课重点在于解决有关乘除法的简单问题,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只列式,不计算)

  4、学生列出同桌相关问题的算式。

  5、师: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评出本组“小领袖”(或)“小管家”。

  (列算式情况是否正确,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互助水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2小题

  盒饭每盒4元

  小兔:我买2盒用了多少钱?

  □○□=□(元)

  狼:我用了24元钱,我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

  □○□=□

  小牛:20元我能买几盒?

  □○□=□(盒)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交流

  四、师生同乐,提升知识

  三人击靶,靶环只有8环、9环,每人击三次,一人27分,一人26分,一人24分,

  问:他们每次各得几分?

  1、设计游戏:四人小组,一人持签,三人抽签,游戏3次,统计三人得的总分。

  2、小组汇报结果

  3、说出算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生:9×3

  生:9+9+9

  生:3个8同上

  生:9×3—1(通过观察,学生得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9少1)

  生:8×3+1×2(根据上面学生提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8多2个1)

  五、练习总结,回归自然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 ÷3=48÷8= 27÷9= 49÷7=

  16÷4=42÷7= 54÷9= 81÷9=

  18÷3=54÷6= 63÷7= 4 ÷4=

  6 ×7=36÷4= 12÷6= 7 ×9=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9-05

小学数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