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4:22:3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7篇(合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二、情境创设

  1、出示教材图片

  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教育

  3、活动设计

  活动1——探索算法

  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说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活动2——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说出算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做一做1、2题

  2、练习四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之《天平游戏(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主要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二者皆有。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通过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理解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出示实物天平)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吗?(方程)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利用天平来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1、认真观察,用心想一想

  (1)在天平左侧和右侧分别放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间,说明什么?

  (2)分别在天平两边放上10克的砝码,又发现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3)天平右侧是100克的砝码,左侧砝码的质量用x克表示时,此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间,说明什么?接着在天平两侧分别放入50克的砝码,还能发现什么?算式怎么表示?

  2、互相练一练,合作说一说

  (1)通过上面的游戏,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2)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语言准确的表达。

  3、仔细猜一猜,动脑议一议

  (1)那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还平衡吗?学生继续利用天平来研究。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

  (3)归纳发现的规律。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让学生通过上面两组游戏,归纳总结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说方法 出示: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

  (1)同桌间进行交流。

  (2)让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第二行写一个“解”字,根据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y+8-8=10-8,等号要对齐。为了等号对齐,一般把解写到前面一点,最后y=2。

  (2)怎样检验解是否正确? 要想检验是否正确,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试一试”求未知数x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

  (1)0.5a=0不是方程。 ( )

  (2)x=3.6是x-1.2=2.4的解。( )

  (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再试一题:8-x=2.5,用新学的规律解答。

  五、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里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

  教学目标:

  1、熟记1-4的`乘法口诀。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做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诵1-4的乘法口诀。

  2、做第6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重点练习

  1、做第7题

  学生做完认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不同点,错误的说出原因。

  2、做第8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出符号,教师讲解。

  3、做第9题

  学生自己填写,并说出乘法口诀。

  4、做第10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用乘法算式做。

  2×3=6(人)

  3×3=9(人)

  4×2=8(人)

  教师强调如何列乘法算式。

  三、

  请学生再次背诵乘法口诀。

  四、作业

  第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