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汇总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难点: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五、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xx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六、活动反思:
(一)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二)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佳佳在家玩时,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结果土豆片变颜色了,她很好奇,就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好玩的淀粉”这个活动,让幼儿亲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盐水、水、酒、针管、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1)我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瓶水,你们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白色)我们叫这种水为淀粉水。我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在这些东西里有一种能使淀粉水变颜色的,是哪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顺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2)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
(1)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教师巡回指导。
(3)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仅仅有这一种玩法,还有许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5、活动延伸
结合美术活动“奇妙的画家”,让幼儿用淀粉水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其基本构成单位为α-D-吡喃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0O5 )n。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意图:
大自然是活教材,对于较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来说,对大自然的事物很好奇,尤其是昆虫,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昆虫宝宝藏在哪》。以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自然与发现自然。
活动目标:
1、认识昆虫,根据外形特征分辨不同的昆虫。
2、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对昆虫的喜爱。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虫儿们在树林里玩捉迷藏游戏,找找有哪些昆虫。
二、分辨树林里的昆虫
找找树林里的昆虫
(1)瓢虫
提问:身体半球形,身上几颗星,你知道是谁吗?
小结:瓢虫穿着漂亮的衣服,很醒目。身上的点点代表着它是几星瓢虫。
(2)知了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
小结:知了的翅膀很薄。
(3)蟋蟀
提问: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蟋蟀的尾须很长。
(4)天牛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天牛的触角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天牛图片,细述天牛的'触角)
(5)蚂蚁
提问:谁能说说蚂蚁长什么样?
小结:蚂蚁的身体很小。
(6)螳螂(局部特征)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有大大钳子的昆虫是螳螂,大钳子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提问:这些昆虫长得都不一样,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总结:昆虫们长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六条腿,两个触角。
三、幼儿操作:它们藏在哪?
1、教师指导
今天这些小昆虫带来了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他们就藏在树林里面。
找到一种昆虫,圈出它和它的好朋友,并且数一数,它们各有几只?把数字贴在圆圈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数出不同位置的昆虫数量。
3、验证
提问:你找到了几只瓢虫?一起看看,你找对了吗?
(验证其他昆虫)
活动结束:
小朋友真厉害,把在捉迷藏的昆虫们都找到了,下次我们去室外找找昆虫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以提问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昆虫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游戏的乐趣。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幼儿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加强幼儿口语交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