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孩子对水则怀有及其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之一。我们紧紧抓住幼儿爱水,爱玩水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和认识水的活动,把孩子们无意识的戏水引导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认识探索过程,提高了了幼儿的认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 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活动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 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活动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活动三:讨论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增强辨识乐器声音的能力。
认识变色龙的特性。
活动准备
主题爆米花、儿歌读本、儿歌掛图、互动式教育光碟。
各式乐器、变色龙相关书籍或影片、变色龙头套、幼儿大头照、呼拉圈。
活动过程
1事前分别用绿色、褐色、灰色纸材包覆呼拉圈;并於活动进行前,向家长或爬虫类宠物店商借变色龙到学校。
2活动进行前,向幼儿说明今天有一位小贵宾要来,大家要小声说话才不会吓到牠,之后介绍变色龙进到教室,让幼儿观察、摸一摸牠,或是让
他趴在幼儿的肩膀或手上,作近距离接触。
3取出主题爆米花封底,观察变色龙的变色功夫,再与幼儿一起欣赏变色龙影片,介绍牠的变色能力及又长又有黏性的舌头等特徵,并分享与变
色龙近距离接触的感觉,是否发现牠的`变色能力……等。
4播放儿歌「变色龙」〔附一〕,与幼儿一起念唱儿歌,然后将变色龙头套〔附二〕发给幼儿,让幼儿自行选择并涂上顏色。
5请幼儿戴上头套,翻开儿歌读本P.32,请幼儿拿出事先準备的大头照片,插入翻翻书旁的缝隙中,将自己变成翻翻书中的角色,说故事。
6老师拿出绿色、褐色、灰色呼拉圈随意放置,并向幼儿说明绿色的呼拉圈代表草丛,灰色呼拉圈代表石头,褐色呼拉圈代表树干,当听到敲击
三角铁,就要躲进草丛中,听到木鱼声要躲到石头上,而听到响板声则是躲到树干上,不然会被蛇〔附三〕(由老师戴头套扮演)吃掉。
7播放儿歌,大家一边念唱,一边学变色龙走走停停的在地上移动,老师随机敲响不同的乐器,幼儿则站到指定的圈圈中,不小心掉出圈外的,
就会被蛇吃掉。
注意事项:
当变色龙趴在不同人身上时,会因為衣服顏色深浅的不同,而有身体变色的现象,老师可趁机引导幼儿发现变色龙的变色能力。
变色龙离开之后,需请幼儿洗手再继续活动。
评量
1能辨识乐器声音进行游戏。
能说出变色龙身体会变色的原因。
结束活动
讲述「我是变色龙」故事(上谊出版),带领幼儿製作鏤空图卡,变换故事中各角色们的顏色,完成后放入语文区,让幼儿可以利用来说故事。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画有不同排列规律的图片三幅。
厚薄不同的图书,颜色不同的纸杯,大小不同的折纸小鸽子。
幼儿操作材料: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可操作的图形若干。
活动目标
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
尝试自己设计排列规律,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坐好。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察教师按不同规律排列(大小、厚薄)的纸制品,如:纸杯、图书、折纸小鸽子等,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排列的规律。
2、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并说出不同的排列规律。
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的树,请幼儿想想可以怎样有规律地排列?引导幼儿说出按高矮、高矮、高矮排队或矮高、矮高、矮高排队。
3、游戏:“猜猜看”,让幼儿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快速说出空位置上的相应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4、出示按数量递增的排列规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尝试继续往下排列。
5、启发幼儿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如:绿红、绿绿红、绿绿绿红。
6、幼儿操作。
三、结束部分
启发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用操作卡片拼摆出来,并与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洞洞是随处可见的,家里、幼儿园、马路上、自己身上都有,对孩子来说一点不陌生,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身体上一些洞洞的名称和功能,知道需要保护它们。
2.大胆尝试用身体动作变出洞洞,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感受洞洞的有趣,体验与同伴合作玩洞洞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身体各部位已经有一定了解,会唱歌曲《网小鱼》。
2.材料准备:白纸、彩纸、剪刀、皮球、羊角球各一,照相机、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魔术激趣,发现洞洞
1.用实物引出洞洞。(硬币钻进储蓄罐里)
2.面具上变出洞洞。(教师在面具上快速剪出眼睛嘴巴)
3.彩纸卷成洞洞。(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
(评析:魔术充满神秘与期待,以游戏"变魔术"导入活动,能让每个孩子很快进入角色,投入到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出示三类具有洞洞的典型实物:可以放东西的洞洞、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能把生活中有关洞洞的现象和事物与"洞洞"这个概念链接起来,帮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概念。)
关注自我,寻找洞洞
1.你在生活中见过洞洞吗?在哪里看到过什么洞洞?(帮助孩子打开思维,把孩子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出来)
2.找找身体上的洞洞,也可以相互找一找。(自由寻找后,教师引导幼儿从头往脚处寻找)
3.说说洞洞的用处。(关注鼻孔、耳洞、嘴巴、肚脐眼等)
(评析:中班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身体还有很大的兴趣,探索后会发现身体上有许多洞洞,知道其名称,了解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给我们带来了健康,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
创造洞洞,体验有趣
1.身体变洞洞:我们的身体也能变出各种洞洞,谁来试一试。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创造洞洞。①小手(一只手、双手):请小朋友伸出小手,小手能变洞洞吗?(变大洞洞和小洞洞)②双脚;③身体;④小手碰碰身体某个部位;⑤不同方位变洞洞。
(评析:给每个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解决问题,大胆探索、想象、创造、展示。既锻炼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又发展了发散性思维。)
2.球儿钻洞洞。
①出示皮球:你平时是怎么玩皮球的?现在皮球宝宝想玩一个钻洞洞的游戏,谁能用身体变洞洞让球儿钻一钻?(两个幼儿合作,一个变洞洞,另一个将球投入洞洞)
②出示羊角球:有什么好办法能变出大球钻进去的洞洞呢?(幼儿合作变.教师持球钻洞洞。既拓展"洞洞"的概念,又体验洞洞的有趣)
3.观看视频,记录结果。
观看拍摄的三个、四个、五个幼儿手拉手变洞洞的照片,数一数、记一记:3~5个小朋友分别围成了几个可以让大球钻的洞洞。
(评析:个体自己变--两人互动--多人变大洞是活动的重点,不断提高变化的难度,使幼儿一步步去解决问题,充满探索的趣味,是一个跳一跳的发展过程。孩子创造洞洞,老师拿着大小球钻洞洞,这种有效的师生合作,渗透了大小、数的逻辑、社会性发展等,非常有挑战性。多媒体的适时介入解决了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人越多,变的'洞洞就越多,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对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是一次提升。)
游戏体验,拓展经验
1.游戏:网小鱼。
请小朋友想办法.一起变出一个大的洞洞(手拉手围成一个洞洞网),少数幼儿扮小鱼,在洞洞网里面游来游去,跟着音乐一起游戏。
2.游戏:钻山洞。
请大家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变出能让老师钻过去的大洞。
老师钻过"洞洞",搭洞洞的幼儿就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
(评析:创设让孩子亲身感受和探究的情境,既体验一起合作变洞洞的有趣、好玩,又体验与同伴合作玩洞洞游戏的乐趣。)
延伸活动
小朋友变出了可以让小球钻来钻去的小洞洞,又合作变出了可以让大球钻来钻去的大洞洞。除了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变洞洞,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一起变洞洞?如果手碰碰椅子、桌子、墙壁有洞洞吗?小朋友去试一试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
2.能借助不同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尝试用身体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塑料口香糖罐子人手一个、绿豆、音乐录音、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让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调整好情绪。
师:小朋友,刚刚的音乐好听吗?你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声音的呀?
2.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放课件中的录音,听是什么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孩子的笑声)?模仿这些声音。
(二)在活动中发现声音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小朋友想一下怎样让它发出声音?(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玩这张纸,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
一分钟后请个别小朋友分享他让玩具(白纸)有声音的方法,让其他小朋友跟着学。
2.老师为幼儿展示两种方法,让幼儿想象白纸发出的声音像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模仿一下。
3.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可是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和老师一起试试怎样让它唱歌好不好?(出示罐子,每人一个)
给幼儿一分钟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然后请个别幼儿为大家展示,幼儿回答出“装进去东西就有声音了”时,为幼儿出示绿豆,之后让幼儿拿着小瓶子跟音乐做律动。
(三)身体会唱歌
师:小朋友,一张白纸会唱歌,一个小瓶子也会唱歌,是不是很奇妙呀?那小朋友你会唱歌吗?(请一位幼儿起来为大家唱首歌)
师:除了小嘴巴会唱歌,你身上还有哪里也会唱歌啊?
幼儿一一展示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唱歌的。
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用上面所展示的会“唱歌”的身体器官来做律动。)
(四)活动延伸
师: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唱歌”,一张纸会“唱歌”,小瓶子会“唱歌”,小朋友的身体会“唱歌”,小朋友想不想再找找好听的声音?那请小朋友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唱歌”,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可吸铁的特性。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感受探究的乐趣。
3、在游戏中加深对磁铁吸引铁质物品特性的认识。
活动准备:
磁铁、硬币若干、钥匙、花布、毛线、积木、纸张、纽扣、发卡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进入神秘的科学世界吧!首先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看好啦!
(进行魔术表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初步感受磁铁的奥秘。)老师:小朋友们看看,小鱼在上面干什么呢?
(幼儿回答)老师:猜猜我是用什么方法让它移动的呢?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基本部分。
1、老师展示磁铁。
老师: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哦,原来纸的.背面有个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幼儿回答)老师:对啦,这个是磁铁,你们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吗?
(幼儿思考)
2、幼儿通过实验认识磁铁,进一步感受、了解磁铁的特性。
老师:刚刚有的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看法,那现在请你们看看桌上的东西,先猜猜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哪些不能?然后再用磁铁一个个的实验。
(幼儿用磁铁进行试验,老师观察并给予帮助。)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总结磁铁的特性。
老师:好啦,大家都动手操作了一下,那根据你们所实验和所观察的,发现磁铁有什么奥秘呢?
老师总结:磁铁有吸铁的特性。
老师:那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以外,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这间活动室还有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现在请你们去试试吧!发现了要告诉老师哦!
(幼儿自由在教室里寻找可以被磁铁吸住的铁质物品。)老师:好了,宝贝们我们快来坐好,非常棒,大家又找到了很多铁质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
四、活动结束。
老师:小朋友们小猫一家想要小朋友们帮助它们钓鱼,因为新年快到了,它们要招待很多亲戚朋友,可是在钓鱼之前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用磁铁把小鱼钓上来?
(幼儿回答,并动手操作。)
老师:宝贝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办法了。那我们现在来钓鱼比赛好不好?在一分钟内,音乐停了就停下来哦!我们看看哪组小朋友钓的最多,谁就获胜。然后把钓到的鱼送给小猫一家。
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好多小鱼,我们一起给客人老师说再见,然后到教室去继续玩儿钓鱼游戏好吗?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粒的基本特征,感知玉米粒在微波炉中加热能变成爆米花。
2、比较物体遇热变化前后的差别。
活动准备:
玉米粒、微波炉、小圆盘每人一个、课件、事先爆好的的爆米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发幼儿兴趣。
1、师:秋天到了徐老师从田野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它是谁?(出示玉米娃娃:小朋友知道我身上一粒一粒小宝贝是什么吗?)
2、(出示:玉米棒)小朋友我们一起找一找。(演示:搓出玉米粒) 认识:玉米粒玉米娃娃:小朋友说对了,我身上的宝贝就是一粒一粒的玉米粒,请你们和我的宝贝交个朋友吧。
二、观察玉米粒,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
1、幼儿每人拿一粒玉米粒。
2、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
请小朋友看一看玉米粒是什么颜色的?它们长得像什么?
再请小朋友捏一捏,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硬硬的、滑滑的):原来玉米粒是小小的、黄黄的'、硬硬的、像门牙。(安全教育)
三、进行爆米花活动
1、师:玉米粒可棒了!它想给小朋友表演一个变身游戏,那怎样变呢?(教师出示微波炉),这个袋子已经装好了玉米粒,你们猜一猜把它放进微波炉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
2、进行爆米花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玉米粒变化的过程:(安全教育:应在父母的帮助下去做)
a、看,炉子转起来了,袋子怎么样了?
b、闻一闻,是什么味道跑出来了?
c、听一听,炉子里发出了什么声音?
d、我们来学一学,玉米粒是怎么跳舞的的?
3、取出、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和爆米花的不同:
(1)、师:叮叮叮,好了。(教师倒出爆米花)刚才我们放进去的玉米粒没有了,现在变成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太热不要碰)。
(2)、请幼儿进行比较:
请幼儿先拿一粒爆米花。师:看一看说一说,爆米花是什么颜色的?爆米花像什么?再请幼儿拿一粒玉米,说一说,两者之间的不同:请小朋友表演一下小小的玉米粒和大大的爆米花。
请小朋友闻一闻爆米花的味道,(香香的)你们想不想尝一尝?
(3)幼儿品尝:吃起来味道怎么样?(脆脆的、甜甜的)爆米花虽然很好吃,但属于膨化食品不宜多吃。
三、音乐游戏:玉米粒变爆米花
1、师:刚才我们看玉米粒玩变身的游戏,现在我们来当玉米粒感受变成爆米花的快乐。
2、游戏:教师发出指令:我们跳进来,加温、计时开始。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教学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初步了解物质燃烧需要空气。
2、引起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三、动手做实验: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四、总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真正促进了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发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病毒》04-25
科学教案:泡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