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 “多彩的肥皂”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泡泡的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一 做泡泡水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2.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柜子上贴有各种洗涤用品的实物图标记。
【活动过程】
1.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小班孩子不能准确地说出水的变化,只要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比较就行。
3.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效果的影响。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样的`东西?(用另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试。)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实物图的标记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活动二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用铁丝绕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记录表,笔,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兴趣。
师:上次小朋友都做了泡泡水,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吹泡泡的工具请小朋友来吹泡泡。(出示各种形状的铁丝框。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
(1)师:你见过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
(2)逐出示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这是什么形状?你觉得用它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圆的吗?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猜想,请个别小朋友上讲台前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是三角的,有的说是圆圆的,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记录表如下:
我的猜想
实验后的结果
(4)小朋友自己选择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以证买目己的猜想。
老师询问孩子:你拿的铁丝框是什么形状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5)小朋友互相交换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看看其他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6)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小结,在刚才的记录表上记录吹泡泡的结果:各种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尝试更多、更特别的吹泡泡工具。
例如:用硬纸壳卷成小棒,在一端剪开成喇叭状;吸管;泡泡枪等。
师: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们把它放在活动区里,以后小朋友还可以试着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们吹出的泡泡有没有不同。
【延伸活动】
画泡泡、撕泡泡,开设泡泡商店。体能活动:抓泡泡。
【设计评析】
在 关于泡泡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试探、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老师注重孩子的相互交流,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 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 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激发研究兴趣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拓展创新: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
2、你们能想出好方法,保护它吗?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再作解答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额度防风化措施。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病毒》04-25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关于科学教案03-25
走进科学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