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学习难点:
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件截图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2、师:羊村里的小羊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呢?看,村长慢羊羊想给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呀?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通过运用拼图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拼图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对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拼图顺势揭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将最基本的认识迁移到课堂上。
二、自为学习 二、新授——认识钟面
1、师: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钟表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
师:你们知道是分针走得快,还是时针走得快吗?
生:分针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4、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5、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的秘密,美羊羊说要现在要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
生:好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1、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仔细观察,并按照“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等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2、让学生做手势,感受分针与时针运动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
3、在讲授完钟面的知识后出示小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新知。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懒羊羊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大肥羊学校上学啦!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一群羊正在午休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1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3、师:(出示课件)经过一天的学习小羊们放学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4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暖羊羊现在要考考我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1、卡通人物“懒羊羊”上学引入,并以羊羊们在学校的生活贯穿教学,充满趣味。
2、卡通人物班长暖羊羊的个性是聪明善良,采用有特色的卡通人物作小结对识记认整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三个钟表,大家已经能说出时间来,那你能不能写出来呢?
生1:能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
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
生:电子表。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
师:谁上来写一写1时和4时的数字表示法?
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
(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喜羊羊对战灰太狼”,灰太狼说如果喜羊羊回答错了,就把它吃掉,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帮喜羊羊,好吗?
练习相对比较简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中下层有发挥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
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通过师拨生说、生拨生说、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丰富的习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完成认知的建构。
2、通过卡通人物的话语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体现了教师善用教学资源,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三、发散思维,丰富“0”的含义。
1、想一想:你们还在哪里见过“0”?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温度计上有“0”,直尺上有“0”……)
2、认一认。
(1)、出示温度计,讨论:“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表示气温是0度)
(2)、指导观察直尺。
①、找出数字“0”的位置,知道“0”在“1”的前面,并按数学顺序开小火车读一读。
②、了解“0”在直尺上的作用。(“0”也表示开始,是起点。“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四、“0”的书写。
1、师:“0”有这么多用处,我们应该学好“0”,写好“0”。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像一个鸡蛋、像拼音里的“0”字……)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0”?要注意什么?
3、听《写“0”儿歌》(电脑显示):
数学“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先听儿歌,并伴随音乐有节奏朗读一遍。)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5、写一写。
(1)、学生尝试写。
(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优缺点。)
(3)、再次写“0”。(学生在课本第8页上写“0”)
五、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课本“小猫钓鱼”主题图,依次填写每只猫钓了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空里为什么写0?)
2、一笔画(从“0”出发)。
3、游戏:排一排。
(1)生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小组汇报排的结果。(上台展示)
多数组按0,1,2,3,4,5排,少数组按5,4,3,2,1,0排。
(3)说一说。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什么数?
4、开放题。
听老师讲故事:大树上有5只小鸟,一个猎人“砰”地放了一枪,鸟儿怎样了?猜一猜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呢?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你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汇报给家长听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地位: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条)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6= 3*4= 4*6= 3*8= 3*6= 2*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习。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判定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对策: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讨论,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片,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12个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小明说: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xx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xx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xx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20xx年2月的天数和20xx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xx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xx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xx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揭示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谁来说一说20xx年和20xx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你能很快算出像20xx午这样的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肯定"365一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动二。
拿出年历表观察1997—20xx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先和同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2)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从1997—20xx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提问:那么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xx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和本组的发现。
归纳: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录音配音乐解说: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为一年。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就大约比365天多6小时,4年累计下来大约就多了24小时,将多出的这一天放在2月.2月就有29天。所以,通常每4年中就有一年的2月是29天,人们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三、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提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谈话: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有可能说到整百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会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中两方面的应用。
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到的较多的推理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1.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一般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依据__________,一般步骤:__________
做一做
1.计算:
(1)(-a2b2+16)÷(4-ab);
(2)(18x2-12xy+2y2)÷(3x-y).
2.解下列方程:
(1)3x2+5x=0;
(2)9x2=(x-2)2;
(3)x2-x+=0.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习检测
1.计算:
2.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A×5=0,那么A的值
(2)如果A×0=0,那么A的值
(3)如果AB=0,下列结论中哪个正确( )
①A、B同时都为零,即A=0,
且B=0;
②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五)应用探究
1.解下列方程
2.化简求值:已知x-y=-3,-x+3y=2,求代数式x2-4xy+3y2的值
(六)拓展提高:
解方程:
1、(x2+4)2-16x2=0
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a2-2ab+b2-c2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
(七)堂堂清练习
1.计算
2.解下列方程
①7x2+2x=0
②x2+2x+1=0
③x2=(2x-5)2
④x2+3x=4x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