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6 14:34:3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情况分析

  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不少农村幼儿分不清五谷,劳动观念也日趋淡薄。谷雨前后正是许多地区播种的季节,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了“观察播种”室外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获得播种的有关知识,知道播种与种植水稻的关系。

  2.让幼儿体验成人劳动的辛苦,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

  3.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礼貌用语称呼他人,培养幼儿积极主动与成人交往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利用春游时间带幼儿到播种前的田地里玩一玩、看一看。

  2.约请两位家长作现场讲解。

  3.让幼儿做好外出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1.教师提问:最近几天,大人们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农活,谁知道是什么?提议幼儿到田里看一看,看谁说得对。

  2.向幼儿讲清楚途中及观察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二、现场看一看、问一问、说一说

  1.鼓励幼儿使用正确的称呼,主动向农民问好。

  2.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观察,鼓励他们对不知道的问题积极、大胆地提问。

  ①这块地和我们春游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地里有水,已整理成一畦一畦的了)

  ②大人们是怎样干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

  ③播种时,使用的工具有哪些?这些工具各有什么用处?

  ④种子和肥料各是什么样子的?(种子已经发芽,肥料是细细的粉状)

  ⑤大人是如何播种的?先怎样做,后怎样做?(放水、整地、撒种、覆盖肥料)

  3.幼儿自由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把他们集中起来,互相说一说、比一比,看谁观察得仔细,知道得多。

  三、听一听、试一试

  1.请约好的家长给小朋友完整地介绍播种的过程,介绍播种与种植水稻的关系,并讲解各种农具的作用。

  2.让幼儿用手感受水的温度,拿着农具,站在田埂上学着大人的样子试一试,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感受。

  3.感谢大人的介绍,并和他们道别。

  四、谈一谈、想一想

  1.回园后组织幼儿谈一谈大人劳动辛苦不辛苦,粮食是怎么来的。

  2.想一想,我们平常吃饭应该注意什么?回家后又能帮大人做些什么?

  活动延伸

  1.每隔一段时间带幼儿到地里观察秧苗的生长变化。

  2.要求幼儿利用休息日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秧苗的劳动。

  评析

  整个活动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田间地头,这就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在活动的第二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例如,鼓励幼儿主动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动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这既培养了幼儿大胆与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第三,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例如:各个环节中的提问、引导、鼓励等,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另外,活动中的几个细节处理得特别好。例如:提出观察途中及观察时的安全问题,让幼儿站在田埂上摸水温等,体现了“教中有保”的原则;向大人问好、道别等及时地对幼儿进行了礼貌教育;请家长介绍播种过程,既让幼儿对播种知识有了完整的了解,又激起了幼儿对家长劳动的尊重。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使瓶子中水位升高的多种方法。

  2、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关系。

  3、乐意合作探索,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懂得遇事要动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活动准备:

  集体记录纸、小组记录单、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贴有水位线1号2号的.细颈饮料瓶若干、记号笔、漏斗、小勺、小抹布。

  活动过程:

  一、交流验证,知道“填石头”能增高水位。

  1、提出问题: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小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验证猜想:请一位小朋友验证“填石头”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

  小结:小乌鸦真聪明!它把石头放到水里,水位线就升高了!

  动手实验,发现并探索乌鸦能喝到水的方法。

  (一)第一次实验:分别在2号瓶放入不同材料,都能让乌鸦喝到水吗?

  1、提供2号瓶:观察和1号瓶有什么不同?

  2、引发猜想:2号瓶的水较少,用哪一种材料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呢?为什么?

  3、操作实验:知道往2号瓶里填小石子和沙子,乌鸦可以喝到水,但是填大石子乌鸦是喝不到水的。

  4、交流思考:影响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结:水位线受大小石子之间的缝隙大小影响,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后,水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剩下的水被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大石头跟大石头之间缝隙较大,大部分水流到缝隙里,被挤上去的水就少,乌鸦不容易喝到水。

  (二)第二次实验:怎样让乌鸦喝到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子里的水?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用什么方法能够补救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让乌鸦喝到水?

  2、操作验证,交流讨论:

  继续往2号瓶加小石子和沙子还能增高水位线,能让乌鸦喝到水。

  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较大,小石子和沙子较小,用它们填补大石子之间的空隙,把空隙里的水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联系生活,交流经验。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吗?

  小结: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随意放弃,要学习小乌鸦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去解决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动手操作,是幼儿最愿意干的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动手操作的恰当运用,将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雪花片是幼儿桌面游戏中百玩不厌的玩具,在拼摆活动中我看见有的孩子把雪花片放在一起按颜色进行分类、比较,并有规律的进行排列;有的孩子用雪花片进行加减运算,让我有所感悟!同时,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为幼儿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为此我把活动设计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花儿与花瓣。根据《纲要》中“学习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主要采用了游戏、动手操作的方法,配上写有10以内加减算式花蕊图卡、生活中的夹子以及幼儿爱玩的雪花片,让幼儿在探索、操作、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使整个过程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二、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有规律的排序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能运用算式卡片迅速准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3.通过“花儿与花瓣”游戏,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椭圆形雪花片(替代“花瓣”)、自制有规律“花瓣”(雪花片)的花儿若干,展示在泡沫板上。

  2.色彩各异的圆形花蕊卡(其中一半反面写有10以内的加减算式),数量分别与幼儿人数相等。

  3.各种颜色夹子、10以内加减算式卡若干、彩色工字钉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给“花瓣”排队,探索有规律地排序。

  1.出示自制有规律“花瓣”的花儿,引导幼儿观察花瓣排列的规律、特征

  (1)教师:这些花瓣中藏着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2)教师引导幼儿从花瓣的颜色排列顺序找规律,并说说每朵花儿上花瓣的排列规律。 (红黄红黄……红蓝黄绿红蓝黄绿……红红绿绿红红绿绿……红蓝黄红蓝黄……红红红绿绿绿红红红绿绿绿……)

  2.幼儿给“花瓣”排队,感受探索排序的乐趣。

  (1)每组一桶雪花片(替代“花瓣”),幼儿给“花瓣”有规律地排队。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给“花瓣”排序的。

  (3)教师展示幼儿多种排序方式,通过反馈—讨论—归纳,引导幼儿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二)“花瓣变变变”,复习10以内的加减,练习分类、按数排序。

  1.游戏:花儿变变变。(看算式,算得数,摆花瓣。)

  教师任意出示10以内加减的算式卡,幼儿按得数用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在桌上摆各种图形或图案,并用语言表达。(例:6+2=8. 我用8片“花瓣”摆了一个正方形……)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出示算式卡,引导幼儿迅速准确地算出结果,并用与结果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进行排序。

  (三)幼儿游戏“花儿与花瓣”,进一步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1.游戏:花儿与花瓣。

  (1)每人一张圆形花蕊卡、每组一盒夹子,教师出示算式卡幼儿计算,并用对应的方法把相同得数的夹子按排序规律夹在花蕊上。(视幼儿掌握情况,重复数次)

  (2)幼儿每人一张写好算式题的花蕊卡,各自算手中花蕊上的题卡,把相应得数的夹子用排序的方法夹在花蕊上。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把与算式相应的夹子有规律地夹在花蕊上。

  (四)验证并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1.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例:10-4=6.我用6个夹子按红黄蓝红黄蓝的规律夹在花蕊上。)

  2.把幼儿夹好夹子的花蕊用彩色工字钉锭在泡沫板上,组成一幅美丽图画。

  五、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把单调、枯燥的加减算式题与色彩鲜艳的花儿与花瓣排序进行了整合,通过探索活动、操作游戏,让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学习,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教学方法上以“花儿与花瓣”为主线,利用游戏和动手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整节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通过探索与操作活动达到复习10以内的加减以及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的目标,从而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整节活动中,我能始终尊重、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肯定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方式的同时,还通过反馈—讨论—归纳,积极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的不同的排序方式。

  此活动孩子们既喜欢又感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因此比较成功。然而活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用雪花片和夹子探索排序,只局限于从颜色特征方面探索。排序也可从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图形等特征进行。在下次活动中,我会不断改进,完善,扬长避短,借鉴本次活动的优势,开展一次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知道除了按颜色规律排序,还可按图形、大小、长短、高矮等规律进行排序,并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实物,按一定数量、摆放顺序等特征进行有规律排序。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

  2、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担、竹篓、竹篮、牙签等,各种竹制品上都贴有标签;“货架”三只,上面贴有标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前几天,小朋友们出去找春天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小竹笋长大后就是非常有用的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领。”

  2、交流调查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竹子做的.?

  请幼儿以小组调查的方式交流调查表:

  第一组调查的是厨房用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厨房用具菜板 蒸架 … …

  第二组调查的是农用工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农用工具扁担 竹篓 … …

  第三组调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生活用品及其他席子 牙签 … …

  3、除了以上小朋友刚刚说的之外,你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东西?请幼儿补充说明,(如窗帘、茶具、工艺品等)(幼儿没有说到的也可有老师补充)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像扁担、畚箕、竹篮、牙签、席子、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开竹制品商店: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也来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让我们也来开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请幼儿将竹制品按要求分类摆放:(各竹制品上贴有标签,如菜板贴上101,就将菜板放到厨房用具柜的101处)

  5、师小结,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米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米、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米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米?

  2、幼儿第一次运米。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米,并记录运米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米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米,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米: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米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米,验证。

  (1) 统计运米次数

  (2) 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米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米。

  (1) 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米,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 幼儿操作

  (3) 统计数据

  (4) 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米,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领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水果是孩子们喜欢的食物,而这些水果又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就能较好的跳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想一想,猜一猜。

  1、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猜想法是探索类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当孩子对水果放到水里产生兴趣以后,教师让他们来想一想、猜一猜,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交流自己的.猜想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孩子喜欢的形式,这里我让幼儿说,我来记,把他们的不同猜想记录下来,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猜想是不一样的,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通过上一环节的猜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很想尝试一下。于是我运用了操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在这次探索过程中我就鼓励、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操作,多实验。了解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同时用贴图片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由于第一次实验后,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所以我就安排了第二次实验,让幼儿通过再次实验,再来判断结果。)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师: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请小朋友回家后,如果爸爸妈妈买了其它的水果回来,你也试一试,把它们放到水里又会怎么样?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三、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并记录在调查表格中。

  2<<隐身妙招>>教师教学资源及教学挂图4幅。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蜥蜴、青蛙、黄鼠狼、斑马、刺猬、乌贼、乌龟、壁虎、长颈鹿等动物图片以及背景图一张。

  3“关于保护色在不同领域的发明”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出示调查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动物自我保护"的交流。

  师:孩子们前几天,我们发过一张调查表,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现在请你们自己说一说调查结果。(幼儿自由发言)

  师:原来小朋友知道这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你们真棒,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做好准备。

  2请幼儿听故事<<隐身妙招>>,初步了解保护色

  (1)出示枯叶蝶、蜥蜴、青蛙等图片请幼儿猜一猜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讲故事并进行提问,初步了解保护色

  (3)教师小结:枯叶蝶、青蛙等都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所以老鹰不容易发现它们。

  3请幼儿观察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等动物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请幼儿观察教学挂图,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藏在图画里的动物。(幼儿自由发言,老师及时地引导和鼓励)

  (2)请幼儿说一说哪些动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幼儿发言)

  (3)教师小结:

  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的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似,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4观看教师教学资源?隐身妙招?,拓展幼儿经验。

  (1)请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壁虎、长颈鹿、斑马、刺猬、乌龟、黄鼠狼、乌贼等更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教师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动物靠放臭气老保护自己,有的靠自身的刺保护自己,还有的靠多在硬壳里来保护自己,动物们有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5b分组进行游戏:“捉迷藏”

  幼儿每人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根据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贴到合适的背景图中,然后师幼进行讨论、交流结果。

  (游戏分组进行)

  6联系生活,拓展幼儿经验。

  (1)幼儿讨论: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2)请小朋友看“关于保护色在不同领域的发明”的ppt课件,拓展幼儿经验。

  四、活动延伸:

  1在图书区投放有关动物自我保护内容的图书,拓展幼儿经验。

  2在科学区请小朋友为动物的保护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作记录。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废品再利用的意义,懂得爱护环境。

  2、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4、使幼儿在废品利用中得到乐趣,在“变废为宝”制作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懂得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知道废物利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固体胶,制作手工的废旧物品材料若干。

  2、用废旧物制作的小物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

  2。垃圾的来源?(生活,工业,农业,商业)

  (二)废品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看图片)

  (三)垃圾的处理方法(掩埋法,焚烧法),以及它们的弊端。

  小朋友又能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激励幼儿立足于生活实际,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呢?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品做成漂亮的礼物送出去,你们觉得呢?

  (四)废旧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

  孩子们回答。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汽车、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请幼儿观看用废旧物品做的物品图片、玩具。

  3、出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纸灯笼》,引起幼儿的制作兴趣。

  (1)教师:看,这是什么?知道这件宝贝是用什么做的吗?(废旧的宣传单),小朋友想要一个这样的灯笼吗?快动起手来吧!

  (2)动手制作。

  1、师: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是老师用废旧的纸裁好的各种图形,小朋友可以从中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制作。

  2、教师进行示范,幼儿进行操作。(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教师小结:

  小朋友,小灯笼漂亮吗?老师这还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作为一堂综合性课程,“变废为宝”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开展好,教师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来进行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如何安排活动环节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操作等等。

  谈话活动中,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有的废旧材料是可以收集的,有的废旧材料是不可以收集的,并且激发了幼儿自己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有用的东西的欲望。

  幼儿制作前我给幼儿介绍了制作材料,并提出要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对幼儿有创新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

  活动时,大部分幼儿只是一味的模仿展示的范例来进行制作。我想,如果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多种制作方法的尝试,可能会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