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5 11:21:1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常用(5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

  《乌鸦喝水》故事带带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并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的现象,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水平,设计了该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希望学生在时间过程中注重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5、通过观察,能够正确的在瓶子里画小石头,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6、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

  课件《乌鸦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饮料瓶子若干、绘画纸、各种颜色的蜡笔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索,怎么样放石子、砂子,才能使乌鸦喝到水。

  2、小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乌鸦都能喝到水。

  3、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为题的办法。

  4、幼儿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实验总结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课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内容应用幻灯片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内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炉在无情的烤着大地,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鱼都拼着命做最后的挣扎。快看一只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因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烟了。"不行,我得找到点水喝,要不然我会渴死的"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对自己说。乌鸦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向前飞去,希望能找到一点儿水喝,乌鸦飞呀飞呀,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便立刻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的旁边,准备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细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为把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颈又长,乌鸦的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呢"乌鸦急得团团转。

  老师: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

  学生:没有老师: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2、学生们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将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并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将他们小组的方法画出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观看课件后半段,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乌鸦很着急,于是,他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载饮水,没想到石子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乌鸦大叫起来。乌鸦很快就叼来了许多的石子,把他们一块一块地投进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开心了,因为这水是它用智慧换来的。

  老师:小朋友们,乌鸦喝到水了吗?

  学生:喝到了。

  老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学生:把石头放到水瓶里,谁就上升了,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乌鸦聪明吗?

  学生:聪明。

  老师:那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要不要也像乌鸦一样,要勤于思考。

  学生:要!

  老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1、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师提出探索要求:每组派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 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2、探索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没有关系。

  老师:小朋友们,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老师分配任务,每组分三个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别是只有1/3, 1/2, 2/3 的.水量,小组内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并在相应的纸上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1)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实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师:那么什么样的瓶里,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学生:水量多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老师:我们现在再用砂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三个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试验,做并做好试验记录。老师观察指导,实验后进行讨论。

  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 3个瓶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学生:都能喝到。

  (3)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老师: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却可以喝到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在幻灯片上放着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并现场堆积石子和砂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样,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其中的缝隙就不同,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间的缝隙小,加入沙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我们先将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灯片上的一样堆积在一起。

  学生们开始小组为单位地堆积石子和砂子。

  老师:你们观察所堆积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老师:你们说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要尽量先让小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他们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总结实验老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要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总会想出办法解决的,而且,有时候办法还不止一个呢!

  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还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三)结束部分--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幼儿处于大班这个阶段,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趁着刚刚做实验时的热乎劲,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更能够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玩中学习,通过在瓶子里面画小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让幼儿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老师:(指着刚才做实验的装满石子的瓶子)小朋友们,瓶子里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好看吗?

  学生:好看!

  老师: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比将他们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的好看。

  老师提前准备了很多绘画纸,纸上已经画出了瓶子,并画上水的痕迹,小朋友们手中没人有一张,每个小组有一盒不同颜色的蜡笔,让小朋友们自己对着刚才做实验的瓶子进行绘画,画完后小朋友们自己讨论看谁画得最好看。

  绘画结束后,重新摆放里面的石头,直到小朋友们认为最好看的摆放方时,并探讨怎么摆放比较好看。

  老师总结: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去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时表扬他们的发言,提升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老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和幼儿之间要相处好,老师要尽可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幼儿之间也要相处好,成为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延伸

  老师结束后,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做的实验,还要留给小朋友们几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

  1、通过往瓶子里放东西,同样多的水,放哪些东西乌鸦能喝到水,放那些东西,乌鸦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头的过程中,怎样摆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试着画画水瓶,并画出你觉得摆放着石头最好看的瓶子。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走迷宫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和空间智能,帮助幼儿学会整体观察、全方位思考,培养幼儿逆向思维能力及沉着冷静、敢于挑战的品质等。

  我班幼儿对走迷宫有一定经验,但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幼儿能迅速判断并选择通畅的路径走出迷宫;有的幼儿很容易迷失方向,多次"碰壁"后才能走出迷宫;有的幼儿急于求成,缺乏一定的耐心,等等。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将科学学习融入走迷宫游戏中感知迷宫,了解迷宫所含的基本秘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的情境中,提升经验,形成策略,巩固走迷宫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感知迷宫,了解迷宫所含的基本秘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迷宫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迷宫图3副。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的游戏吗?

  2.迷宫图上会有哪些标志呢?

  二、分析迷宫图:

  (一)出示迷宫图一,初步感知迷宫。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代表什么? ×代表什么?

  2.谁愿意上来走一走?

  (二)出示迷宫图二,剖析迷宫图的秘密。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知道了什么?

  2.这两张迷宫图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都有什么?

  3.谁愿意大胆尝试帮小猪来搭桥?

  (三)出示自制迷宫半成品图,学习摆迷宫阵。

  1.走迷宫看来难不到你们,那你们玩过摆迷宫阵的游戏吗?

  2.今天我们来一起布迷宫阵,怎么摆放才能使迷宫阵觉得有难度、更好玩?

  3.师生共同摆迷宫阵:第一步:放石头 第二步:鳄鱼 第三步……三、幼儿操作1.幼儿第一次布迷宫阵,教师巡回指导,并用相机拍下幼儿摆的`迷宫阵。

  2.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媒体展用示幼儿摆的迷宫阵,请幼儿说一说这幅迷宫图摆的好吗?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3.幼儿再次布迷宫阵,请旁边的小朋友来走迷宫阵。

  四、展示幼儿设计的迷宫图教师对幼儿设计的迷宫阵进行设当点评。

  五、延伸活动:

  出示图四: 这张迷宫图和之前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让你来走一走,你会吗?回去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布迷宫阵,走迷宫图,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食品包装袋三种不同的撕口:缺口的撕口,尖尖牙齿的撕口,断开的撕口。

  2、能够积极探索包装袋的打开方式,尝试自己将包装袋打开。

  3、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勇于尝试。

  活动准备:

  1、Ppt、包装袋撕口图示

  幼儿自带食品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知道的打开方法导入活动

  1、好吃的食品都在包装袋里。那我们可以怎么打开这些食品包装袋呢?

  2、幼儿交流打开的方法。

  3、你们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那怎样打开才是最方面,最简单的呢?其实生产这些食品的叔叔阿姨已经帮我想好了,在包装食品的时候,他们在包装袋上做了一个撕口。会是什么样的撕口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二、了解食品包装袋的撕口。

  1、出示尖尖牙齿的撕口包装袋及打开图示:

  (1)这是老师带来的好吃的食品。它的撕口在哪里呢?请幼儿找一找。

  (2)它是什么样子的撕口?像什么呢?

  (3)应该是怎么打开的呢?请幼儿试一试。

  (4):原来有的包装袋的撕口像牙齿一样的边边,这样的撕口,我们只要两手拿住牙齿这边沿着凹下去的地方向下撕。(教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学一学)

  2、出示缺口的撕口包装袋:

  (1)这个食品包装袋的撕口在哪里呢?你找到了吗?请幼儿找一找。

  (2)它是什么样子的撕口?

  (3)应该是怎么打开的呢?请你试一试。

  (4):还有的包装袋上缺了一小块地方是撕口,这样的撕口,我们只要两手拿住缺了一小块这边沿着凹下去的地方向下撕。(教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学一学)

  3、出示断开的.撕口包装袋:

  (1)还有一种撕口叔叔阿姨已经帮我们撕开了一点点了,你能找到吗?它在哪里呢?

  (2)应该是怎么打开的呢?请你试一试。

  (3):还有的包装袋上有断开的撕口,这样的撕口也很方便,只要沿着这个断开的撕口再用力撕一下,就撕开了。(教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学一学)

  4、教师进行:原来,我们不用剪刀剪,牙齿咬也能打开包装袋,只要我们在包装袋边上找到撕口,沿着撕口慢慢打开。

  5、现在,请大家在包装袋找一找你的撕口,大家都找到了吗?看一看你的撕口是什么样子的。(找到撕口后,试着用我们学过的打开方式打开来吧。)

  6、幼儿打开食品包装袋,教师进行观察,鼓励、指导觉得有困难的小朋友。(如果发现和不同的撕口可以请幼儿介绍一下。)

  三、品尝食品宝宝。

  1、小朋友们真厉害,把食品宝宝的包装袋都打开了,现在就请你们来尝尝你们的食品是什么味道的,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来品尝哦。

  四、活动延伸

  1、今天我们知道了包装袋的3种撕口,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撕口,回去以后你可以去超市里找一找,找到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神奇的包装袋》是一堂科学活动课,其活动:首先初步了解食品包装袋三种不同的撕口:缺口的撕口,尖尖牙齿的撕口,断开的撕口。在活动中由于是小班的幼儿,所以活动中以集体教学为主,引导了发现各种不同的撕口,探索包装袋的打开方式。其次在幼儿单独观察发现中,幼儿观察后,验证自己找到的撕口对不对,而将包装袋打开。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动手能力。最后我留给了幼儿探索的好奇心。不过活动中少了一些孩子介绍自己发现的撕口,另外安排一种撕口的幼儿与坐在一起对于教学活动会更加的合适。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愿意创造“工具”,解决简单的移动问题。

  2、了解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准备:

  玩具小汽车、双面胶、夹子、垫板、滑轮车、扭扭棒、塑料纽扣、游戏棒、卡纸、塑料环扣、吸铁石、塑料棒子、塑料圆环、报纸、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关键提问:什么是移动?

  小结:物体从原来的位置改换到另一个位置,就是移动。

  2、游戏介绍:用桌面上的材料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3、操作交流: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汽车移动了?

  4、小结:相同的办法,却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帮助小汽车移动。

  相同的材料,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使小汽车移动。

  几种材料可以组合在一起变成让小汽车移动的工具。

  二、第二次游戏:移动小汽车

  1、游戏介绍:用一张报纸帮助小汽车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边的位置。

  2、操作交流:你的.作品是什么?像什么?

  3、小结:小小的游戏,你们却有大大的发明。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大的用处。

  三、活动延伸:欣赏视频《生活中的移动》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重点: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难点: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笔每人一支,碎纸屑,泡沫渣,毛线、羽毛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幼儿操作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能不能把纸片吸起来,我请***小朋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2)教师示范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3)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填表格,看看老师发给小朋友的东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来,能吸起来的打钩。

  幼儿操作

  3、游戏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示范验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也可被吸起来。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五、活动反思

  第一个环节中,请孩子们尝试了用塑料尺子在头发上进行摩擦,虽然之前进行了试验但是在示范过程中还是出现偏差试了好几次,在第一次尝试操作中几乎没有孩子成功,这是我预想到的,但是在第二次尝试中,有孩子提到了很多的建议,但是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忽视了,没有重视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整个活动我与孩子间少了很多的.沟通交流,所以整堂活动中都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到了最后我还是没能把目标实现,“什么叫摩擦起电的概念”还是没有讲清楚,作为我来说,一堂科学活动我自己首先要逻辑清楚,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我似乎也荒乱了,导致了整个活动的失败。从这个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活动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每个活动前对于每个环节的反思与把握,科学课更需要胸有成竹,这次的失败对于我来说还是有收获的。相信在不断地尝试中能够把每个领域的课上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科学教案《病毒》04-25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必备)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