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3 10:20:5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板书:1。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1/2,并写上1/2。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二)认识1/4。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图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2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4.

  2.了解4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4以内数的大小,掌握4的组成.

  3.初步建立序数概念,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4的含义,掌握4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的组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数字娃娃,你们看,谁来了?

  演示动画3的组成

  生:1来了.

  问:1的后面应该是几?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师:对!现在2也来了.谁说说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2的`后面是谁呢?

  师:对!是3,看3也来了.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几和几组成3?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你们知道3的后面是谁吗?

  师:对!就是数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建立4的概念

  出示图片4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3辆拖拉机在收割,后来又开来1辆,一共是4辆.

  我还看到有4位农民伯伯.

  师:4台拖拉机、4位农民等,它们的数量都是4,都可以用4来表示.(出示4)

  师:这就是印刷体的4.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你试一试.

  请你用掌声表示4.

  问:谁愿意模仿小动物叫4声?

  4里面有几个1?几个1是4?

  2.了解4以内的数序

  演示:先拨3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问:3添上1是几?4去掉1是几?(再拨去1颗珠子)

  出示图片:点子图.

  问: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

  3.比较大小

  出示图片:方块图

  问:左边的图可以用几来表示?右边的呢?

  比较3和4的大小用怎样的符号连接?为什么?(板书:3<4=)

  问:由3<4你能想到什么?(板书:4>3)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摆学具:将4个小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总结出:

  师生对口令,练习4的组成.

  5.建立序数概念

  演示动画序数

  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他们多有秩序啊!

  问:谁排在第一个?小朋友排在了第几个?

  师:听口令:这一行第4个同学起立,前4个同学起立

  6.指导书写

  演示动画4的写法:学生练习描红,然后独立写一行4.

  巩固练习

  1.填空

  2.按顺序摆出1、2、3、4的数字卡片.

  3.划掉任意4个圆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详细介绍:

  课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42-20xx-6

  85-4067-31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99-8=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65-3=62例265-23=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1、做一做1-3题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十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十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2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1-12页练习二。第3-9题。

  【教学目标】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3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 –8 =

  10 –8 =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第4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7、6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l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第5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7、6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5-16页练习三3-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熟练掌握“想加算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看谁都能算对。

  [及时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以提高退位减法的计算速度。]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读懂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从图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完成P16页的第9题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ll—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十几减8、7、6的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个别同学在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还不够准确,还需加强口算训练。

  第6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4、做一做的内容、思考题及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能完成十几减5、4、3、2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讨论,展示汇报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你任选一道题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12-4,想“4+8=12,所以12-4=8”,若学生提出“因为12-5=7,所以12-4=8”也是允许的。]

  (3)小结。我们在计算十几减几时,学生会逐步喜欢“想加算减法”,已达到熟练计算,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引导学生思考:被减数增加了,减法算式的数量怎么减少了?算式12-2、13-2和13-3还是退位减法吗?]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5、4、3、2

  12-5=7 11-4=6

  12-4=8 11-3=7

  12-3=9 11-2=8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选择“想加算减法”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悉这种计算方法,这节课的学习,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想过,计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7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l8第3题。

  3 6 7

  11-4= 13-7= 15-8=

  5 8 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第8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

  2、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用分数表示。

  3、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袋子里有一白一黑两个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有几种可能?让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中。)

  二、求可能性

  1、教师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谈话,提出“摸到白子和黑子各占所有可能性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概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初步懂得事件发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感受有些实际问题可借助数学表述。)

  2、提出问题(2),让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都是什么。列举出来。(设计意图:讨论有几种可能,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作准备。)

  3、教师启发性提出“每一种可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出:每种可能都可以用1/3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尝试练习

  1、教师谈话并拿出骰子,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骰子特征,为后面用分数表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作铺垫。)

  2、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知道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用1/6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掷骰子事情,给学生自主发展、有条理思考、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用分数表示事件的等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四、设计游戏

  1、教师提出用扑克牌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游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试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动手试做的空间,考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2、交流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圆规。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示四驱车,问这是什么?

  2,(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问,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

  3,导入,板题:圆的认识

  4,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二,在画圆的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

  1,任意画圆,体会什么是圆。

  (1)画一个圆

  (2)展示,比较哪个圆,哪个不圆?问:怎么就画圆了?

  (3)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2.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构成及圆心。

  (1)让学生在白纸的四个角上分别画一个圆,边画边想: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圆周,圆心)

  (2)展示(圆的和不圆的对比)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怎样就画圆了?

  (3)画圆时固定的一点谁知道叫什么?(板书:圆心)

  (4)标出你所画的圆的圆心。

  (5)圆心的.重要性: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的?

  3,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半径及特征。

  (1)请你在画一个比刚才再大一点的圆,边画边思考:怎么就比刚才大一点了?

  (2)在圆上表示出圆规两交叉开的长度。

  (3)师:这条线段也有名称,你能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吗?(板:半径)

  (4)请你任选一个圆画出它的半径,边画边想: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半径是什么样的线段?

  (5)汇报追问:你怎么知道半径长度都相等的?

  (6)判断,哪条线段是半径?

  (7)讨论:什么叫半径?(汇报)

  (8)再画一个比刚才小一点的圆,说说你认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直径及特征。

  (1)课件演示:问:看这两条半径怎样了?

  (2)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板:直径)

  (3)画一个圆,并画出它的直径,边画边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

  (4)判断,哪条线段是直径?

  (5)说说什么叫直径?

  (6)观察直径有什么特征?

  5,画一个圆,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观察讨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2,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四,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07-06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