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科学教案 篇2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习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9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10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实用】08-01
(通用)科学教案07-3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