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09:59:4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科学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构思方法,《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2、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和创作意识。

  3、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

  科幻画作品欣赏、分析创新方法、对比示范、网络辅助查询

  教学内容:

  一、理论基础:

  科幻画:全称科学幻想画,是指少年儿童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情景的绘画作品。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选定了主题,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这就是"科学幻想绘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挑战竞争激烈社会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挑战的今天,培养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勇于探究、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是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幻画的创作正是培养这种创新精神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20xx年少儿科幻画正式成为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幻想画

  二、图表分析:

  绘画性--可运用各种绘画形式

  幻想性---不要把科学和神话相混淆

  科学性--不要有科学性的错误

  三、科学幻想领域

  孩子们的科学幻想可以涉及从天到地,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日常生活、环境变迁、城市建设到动植物演变与发展等。具体的说可以围绕宇宙航行、月球生活、太空世界、星际旅行、海底世界、未来居住、地球环保、生态平衡、新型能源、未来交通、人工气候、生物工程、太阳能利用、废品利用、人类生存、信息传递、未来工具、未来食品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猜测、论证,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进行巧妙的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教案《《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四、引导创新举例:

  1、创新问题:

  A、给同学们一根铁丝,我们能用一些怎样简单的方法把它改造成怎样一件可用的物品?

  B、从身边着手,如何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如黑板、书桌、铅笔盒等)

  2、创新问题答案提示:

  A、铁丝一根

  改造后1弯

  2磨

  3穿

  B、改善生活的科幻作品范例

  C、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科幻画手稿:

  五、错误构思举例:

  《嫦娥奔月》是人类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

  不能算做是科幻画。但可以将其改造成人类探索月球的一个愿望,通过一些科学发明,创造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月球上生活。这样的思路就是科幻画的正确思路了。

  六、优秀的科幻画作品欣赏:

  利用太阳能的

  创意昆虫

  开发地下资源的

  吸收有害气体的

  开发宇宙空间的

  多功能环保车

  七、优秀的科幻画作品的构图和绘制方法:

  注意构图要美观,各功能部件要表达清楚,注重其科学性,注意细节的描绘,可用各种绘画方法(水粉、水彩、油画棒、铅笔、水墨等)完成。

  教学评价:

  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时首先肯定画中的优点和创意的闪光点,然后再阐明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大胆想象。

  教学成果展示: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利用集体的力量组织和筹划"科学幻想画"展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学生作品赏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科学教案 篇5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案设计

  学生分析:在自带玩具的时候,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其中有个孩子带来了不倒翁,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你争我抢,都想来玩这个玩具,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这个娃娃怎么推它都不会倒下呢?孩子们争论了半天也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就好奇的跑过来问老师其中的原因。看到孩子询问的眼神,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

  1、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

  2、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猜猜不倒翁

  二、玩玩不倒翁

  三、说说不倒翁

  四、学学不倒翁

  五、唱唱不倒翁

  延伸活动:画画不倒翁。

  资源设计:不倒翁玩偶、PPT、

  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素养有扎实的学科功底,知识面广,有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课堂实录

  一、猜猜不倒翁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小的宝盒,宝盒里有什么呢?”

  (幼儿讨论。)(有的猜水果、玩具、好吃的、书……)

  2、师:“原来是许多小小不倒翁,它可不是普通的玩具。”

  二、玩玩不倒翁

  1、“想不想玩玩这些可爱的不倒翁呢?”(幼儿:想)

  2、“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玩了以后告诉我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不倒翁?”

  三人一组分组玩,(教师巡视并提问你是怎么玩的?)(有的幼儿玩时用手推,有的在转。)

  玩一会儿,请不倒翁回宝盒休息,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三、说说不倒翁

  1、“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叫它不倒翁?”(幼儿:怎么推它它都不倒,所以叫它不倒翁)。

  2、师:“为什么其它娃娃推它倒下去了就站不起来了,它为什么会站起来”?请幼儿仔细观察,摸摸它身体下面并请幼儿会回答(它的底是圆圆的。),掂掂它的重量,了解它不倒的原因。(它的下面是沉甸甸的。)

  教师小结:哦,我们发现为什么不倒翁它不倒,因为它的底是圆圆的,而且它的重量是重重的,所以我们推它,虽然它摇摇晃晃,但是最后它还是会稳稳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四、学学不倒翁

  1、“这么可爱的不倒翁,怎么推也不倒。谁愿意来做做小小不倒翁呢?”请几位幼儿出来学做不倒翁老师推它。师:“看你们玩的真开心我也来学学不倒翁,你们来推我,

  2、“学过了小小不倒翁,我们一起来跳不倒翁操吧。”教师示范不倒翁操,幼儿跟着模仿做。提醒幼儿做时动作要到位,要扣腰。

  五、唱唱不倒翁

  1、“悄悄的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除了有不倒翁操还有不倒翁歌呢,听,不倒翁之歌开始了。”

  2、“这首歌真有趣,我们再听一遍,仔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幼儿回忆听到的歌词内容。

  3、“你有没有听到歌曲里是怎么唱不倒翁的”?“什么叫胡子一大把”?“为什么它的样子很可爱象小孩”?(幼儿:胡子很多而且像老爷爷的胡子那样很长很长。)

  小结:虽然它的胡子一大把像老爷爷,但它的样子很可爱像小孩。

  4、“老师特地准备了一段不倒翁的小小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PPT)

  5、“不倒翁表演了这么棒的节目给我们看,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谢谢它,不过不倒翁希望听到我们把整齐有节奏的掌声送给它。”

  6、“能不能够边拍手边念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7、“试试看,和不倒翁一起来唱歌吧。”

  刚才我们是边拍手边念儿歌的,现在你们能不能接受挑战边唱边做动作呢?(幼儿:能)

  8、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师:“太棒了!不倒翁爷爷夸你们长大了,我们下次再和不倒翁爷爷一起来表演好吗”?

  三、专家点评

  中班音乐活动《不倒翁》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目标的制定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并与这一年龄段艺术领域的具体要求相一致。通过目标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幼儿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就是说、唱这首歌并能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猜——玩——说——唱——学,充分运用了示范、讨论、讲解、表演等方法,并借助快板等手段,十分有效,在层层互动中推动孩子的理解,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教师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会了歌词,另外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眼神、动作中都能让我们作为旁观者深受感染。整个活动全班孩子都积极参与,非常专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建议:在孩子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多为孩子提供自己尝试的机会,如改为两人一组,进行模仿扮演不倒翁。

  四、自我反思

  这个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的,孩子们对玩具不倒翁特别好奇,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倒翁》这首歌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而且通过玩玩、唱唱、跳跳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可取之处:

  第一,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孩子猜猜老师今天带来的玩具是什么?然后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学学不倒翁,做做不倒翁操,继续巩固、加深对不倒翁的认识。在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借助了有趣的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动画片演唱,然后对孩子一次次的发出挑战,从拍打节奏到边拍节奏边念儿歌直到最后的边跳边唱,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符合幼儿认知。

  第二,结合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感受不倒翁诙谐幽默鲜明形象。

  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了动画片,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语言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诙谐幽默,从而做到有表情的演唱,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在活动中我借助玩具、游戏、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唱唱、跳跳过程中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总体来讲,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烈,整体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安排的“量”较多,以至于学学不倒翁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时间不够充分,使幼儿的兴趣没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活动中教师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学学不倒翁时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很踊跃,这时老师应让每位幼儿都体验一下,可让他们两两结队,互相推玩,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教案 篇7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优)科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科学教案《病毒》04-25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必备)科学教案07-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优)科学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构思方法,《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2、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和创作意识。

  3、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

  科幻画作品欣赏、分析创新方法、对比示范、网络辅助查询

  教学内容:

  一、理论基础:

  科幻画:全称科学幻想画,是指少年儿童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情景的绘画作品。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选定了主题,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这就是"科学幻想绘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挑战竞争激烈社会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挑战的今天,培养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勇于探究、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是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幻画的创作正是培养这种创新精神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20xx年少儿科幻画正式成为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幻想画

  二、图表分析:

  绘画性--可运用各种绘画形式

  幻想性---不要把科学和神话相混淆

  科学性--不要有科学性的错误

  三、科学幻想领域

  孩子们的科学幻想可以涉及从天到地,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日常生活、环境变迁、城市建设到动植物演变与发展等。具体的说可以围绕宇宙航行、月球生活、太空世界、星际旅行、海底世界、未来居住、地球环保、生态平衡、新型能源、未来交通、人工气候、生物工程、太阳能利用、废品利用、人类生存、信息传递、未来工具、未来食品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猜测、论证,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进行巧妙的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教案《《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四、引导创新举例:

  1、创新问题:

  A、给同学们一根铁丝,我们能用一些怎样简单的方法把它改造成怎样一件可用的物品?

  B、从身边着手,如何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如黑板、书桌、铅笔盒等)

  2、创新问题答案提示:

  A、铁丝一根

  改造后1弯

  2磨

  3穿

  B、改善生活的科幻作品范例

  C、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科幻画手稿:

  五、错误构思举例:

  《嫦娥奔月》是人类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

  不能算做是科幻画。但可以将其改造成人类探索月球的一个愿望,通过一些科学发明,创造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月球上生活。这样的思路就是科幻画的正确思路了。

  六、优秀的科幻画作品欣赏:

  利用太阳能的

  创意昆虫

  开发地下资源的

  吸收有害气体的

  开发宇宙空间的

  多功能环保车

  七、优秀的科幻画作品的构图和绘制方法:

  注意构图要美观,各功能部件要表达清楚,注重其科学性,注意细节的描绘,可用各种绘画方法(水粉、水彩、油画棒、铅笔、水墨等)完成。

  教学评价:

  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时首先肯定画中的优点和创意的闪光点,然后再阐明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大胆想象。

  教学成果展示: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利用集体的力量组织和筹划"科学幻想画"展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学生作品赏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科学教案 篇5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案设计

  学生分析:在自带玩具的时候,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其中有个孩子带来了不倒翁,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你争我抢,都想来玩这个玩具,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这个娃娃怎么推它都不会倒下呢?孩子们争论了半天也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就好奇的跑过来问老师其中的原因。看到孩子询问的眼神,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

  1、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

  2、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猜猜不倒翁

  二、玩玩不倒翁

  三、说说不倒翁

  四、学学不倒翁

  五、唱唱不倒翁

  延伸活动:画画不倒翁。

  资源设计:不倒翁玩偶、PPT、

  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素养有扎实的学科功底,知识面广,有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课堂实录

  一、猜猜不倒翁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小的宝盒,宝盒里有什么呢?”

  (幼儿讨论。)(有的猜水果、玩具、好吃的、书……)

  2、师:“原来是许多小小不倒翁,它可不是普通的玩具。”

  二、玩玩不倒翁

  1、“想不想玩玩这些可爱的不倒翁呢?”(幼儿:想)

  2、“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玩了以后告诉我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不倒翁?”

  三人一组分组玩,(教师巡视并提问你是怎么玩的?)(有的幼儿玩时用手推,有的在转。)

  玩一会儿,请不倒翁回宝盒休息,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三、说说不倒翁

  1、“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叫它不倒翁?”(幼儿:怎么推它它都不倒,所以叫它不倒翁)。

  2、师:“为什么其它娃娃推它倒下去了就站不起来了,它为什么会站起来”?请幼儿仔细观察,摸摸它身体下面并请幼儿会回答(它的底是圆圆的。),掂掂它的重量,了解它不倒的原因。(它的下面是沉甸甸的。)

  教师小结:哦,我们发现为什么不倒翁它不倒,因为它的底是圆圆的,而且它的重量是重重的,所以我们推它,虽然它摇摇晃晃,但是最后它还是会稳稳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四、学学不倒翁

  1、“这么可爱的不倒翁,怎么推也不倒。谁愿意来做做小小不倒翁呢?”请几位幼儿出来学做不倒翁老师推它。师:“看你们玩的真开心我也来学学不倒翁,你们来推我,

  2、“学过了小小不倒翁,我们一起来跳不倒翁操吧。”教师示范不倒翁操,幼儿跟着模仿做。提醒幼儿做时动作要到位,要扣腰。

  五、唱唱不倒翁

  1、“悄悄的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除了有不倒翁操还有不倒翁歌呢,听,不倒翁之歌开始了。”

  2、“这首歌真有趣,我们再听一遍,仔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幼儿回忆听到的歌词内容。

  3、“你有没有听到歌曲里是怎么唱不倒翁的”?“什么叫胡子一大把”?“为什么它的样子很可爱象小孩”?(幼儿:胡子很多而且像老爷爷的胡子那样很长很长。)

  小结:虽然它的胡子一大把像老爷爷,但它的样子很可爱像小孩。

  4、“老师特地准备了一段不倒翁的小小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PPT)

  5、“不倒翁表演了这么棒的节目给我们看,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谢谢它,不过不倒翁希望听到我们把整齐有节奏的掌声送给它。”

  6、“能不能够边拍手边念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7、“试试看,和不倒翁一起来唱歌吧。”

  刚才我们是边拍手边念儿歌的,现在你们能不能接受挑战边唱边做动作呢?(幼儿:能)

  8、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师:“太棒了!不倒翁爷爷夸你们长大了,我们下次再和不倒翁爷爷一起来表演好吗”?

  三、专家点评

  中班音乐活动《不倒翁》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目标的制定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并与这一年龄段艺术领域的具体要求相一致。通过目标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幼儿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就是说、唱这首歌并能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猜——玩——说——唱——学,充分运用了示范、讨论、讲解、表演等方法,并借助快板等手段,十分有效,在层层互动中推动孩子的理解,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教师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会了歌词,另外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眼神、动作中都能让我们作为旁观者深受感染。整个活动全班孩子都积极参与,非常专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建议:在孩子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多为孩子提供自己尝试的机会,如改为两人一组,进行模仿扮演不倒翁。

  四、自我反思

  这个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的,孩子们对玩具不倒翁特别好奇,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倒翁》这首歌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而且通过玩玩、唱唱、跳跳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可取之处:

  第一,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孩子猜猜老师今天带来的玩具是什么?然后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学学不倒翁,做做不倒翁操,继续巩固、加深对不倒翁的认识。在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借助了有趣的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动画片演唱,然后对孩子一次次的发出挑战,从拍打节奏到边拍节奏边念儿歌直到最后的边跳边唱,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符合幼儿认知。

  第二,结合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感受不倒翁诙谐幽默鲜明形象。

  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了动画片,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语言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诙谐幽默,从而做到有表情的演唱,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在活动中我借助玩具、游戏、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唱唱、跳跳过程中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总体来讲,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烈,整体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安排的“量”较多,以至于学学不倒翁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时间不够充分,使幼儿的兴趣没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活动中教师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学学不倒翁时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很踊跃,这时老师应让每位幼儿都体验一下,可让他们两两结队,互相推玩,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教案 篇7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