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3-08-01 09:27:4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通用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看看,说说感知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2、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结合已有经验仿编散文。

  3、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鸟的意识,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鸟图片一张;实物投影仪一 台,幻灯片若干(配乐朗诵散文),录音机一 台、图片各一 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出示小鸟图片)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

  2、师:小鸟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小鸟最喜欢做什么?

  3、师:小鸟的歌真美!真神奇!让我们来听一听散文里是怎么说的?”

  二、欣赏感知散文的主要内容。

  1、师(配乐朗诵散文)提问: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听了这首散文,你觉得怎么样?你听到了什么?

  2、师:到底小鸟的歌会落在什么地方?那里变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听散文。(师再次配乐朗诵散文 。)

  (1)出示图一:森林里有什么?大树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小鸟的歌洒向哪里?在树枝的缝隙里泻成了什么?

  (2)出示图二:小鸟的歌掉在哪里?草尖结出了什么?

  (3)出示图三:小鸟的歌落在地上,地上就长出了什么?

  (4)出示图四:小鸟的歌投进溪水里,游成了欢蹦乱跳的什么?

  3、师:你听,森林里到处都是小鸟的歌。小鸟的'歌真好听,落到哪里,那里就会变得很美、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小鸟的歌落到了哪里?

  三、理解散文内容,学习朗诵散文。

  (1) 幼儿一起跟老师看着图片朗诵散文。

  (2) 师:你喜欢小鸟的歌落在哪里?你可以看着图来说说。鼓励幼儿自由讲述画面的内容。

  (3)幼儿完整念散文一遍。

  四、创编散文。

  (1)师:小鸟的歌还会落在哪里?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你跟旁边的朋友讨论一下。

  (2)幼儿讨论,师个别倾听指导。

  (3)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来把自己编的散文朗诵给大家听。

  五:延伸活动。

  师:小鸟的歌还在森林里唱着,响着,小鸟的歌还会落到哪里呢?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再去画一画,编一编,说一说。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设计意图: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作为即将毕业的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社会活动:《感恩的心》,借助《口渴的蚂蚁》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体验小蚂蚁期盼、惊喜、感恩的心情。然后在表达交流中,将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并以制作感恩卡的形式,引导幼儿体会别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希望通过《感恩的心》这样一个活动载体,让纸趣艺术之花在孩子心中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彩。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和谈话,体会她人对你的帮助,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别人对你的爱。

  2、初步培养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通过制作感恩卡等活动表达老师给予他们的爱。

  难点:让幼儿学会感恩,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人有感恩的心。

  活动准备:

  1、音乐:感恩的心。

  2、彩色卡纸、黑笔、固体膏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口渴的蚂蚁》

  讨论:听完故事后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小蚂蚁口渴了,谁帮助了它?小女孩遇到了什么困难?小蚂蚁又是怎么帮助她的?

  二、迁移经验,说说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帮助的情景。

  1、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帮助的情景。

  2、进一步感受成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1)家中:妈妈洗衣服、爸爸拖地、爷爷喂饭。

  (2)幼儿园:老师教本领、阿姨做饭

  (3)社会:清洁工扫地、警察指挥交通·······

  三、探讨交流感恩的方法,制作感恩卡,送给辛勤培育你的老师。(播放感恩的心音乐)

  1、设计感恩卡。

  2、制作感恩卡

  3、赠送感恩卡。

  活动反思:

  首先作为一堂社会领域的纸趣研讨课,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幼儿情感方面的东西。活动第一个环节,故事的讲述要合理,顺畅,图片的出示容易打乱孩子们的倾听,导致故事缺乏了完整性,不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也就难于让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要让幼儿去理解:蚂蚁为什么会帮助小姑娘。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要运用多种方式,例图片的'方式去引导幼儿去感受,可能会更恰当些。借此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还要让孩子们充分去联系生活实际,例你在幼儿园过的幸福吗?为什么过的这样幸福快乐。在制作感恩卡时,要有目的的进行设计,这是让幼儿通过制作感恩卡这样一个媒介,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说说画画。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有主题和明确的目标。制作表达很重要,但情感的表达是关键。最后环节,让孩子将感恩卡不仅仅局限于是送给在座的老师,而应该是你最想感恩的人,然后将活动推向高潮。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3.体验旅行中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重难点:

  重点: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难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活动准备:

  1.PPT课件2.道具棒槌3.若干音乐片段活动过程:

  一、声音强弱游戏,引导幼儿初次感受强弱

  二、倾听音乐,引出猴王以及小猴王旅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三、猴王旅行,引导幼儿分段感受音乐的强弱1.气球障碍路,引导幼儿感受A段音乐强弱。

  (1)幼儿说一说过气球障碍路的方法。

  (2)倾听A段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用力戳气球。

  师:我们听一听音乐,音乐什么样的时候需要用力去戳破气球?

  (3)幼儿尝试听音乐戳气球。

  (4)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克服气球障碍路。

  师:气球戳破了,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2.魔法湖障碍,引导幼儿感受B段音乐强弱。

  (1)幼儿想办法过魔法湖。

  (2)倾听B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跳过荷叶。

  师:再听听音乐,想想音乐什么样的时候你准备跳过荷叶?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过魔法湖。

  (4)教师小结师:小小困难我不怕,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3.魔法锤障碍,引导幼儿感受C段音乐强弱。

  (1)说一说躲过魔法锤的方法。

  (2)倾听C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躲过魔法锤。

  师:请你听一听,魔法锤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蹲下躲过魔法锤?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躲过魔法锤。

  (4)教师小结四、幼儿完整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完成旅行师:小猴王不怕困难,完成了旅行。你们想不想也来一次不怕困难的旅行?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来旅行吧。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幼儿已认识过10以内的数量,教具:5—10的小朋友图片6张。

  学具:《幼儿用书》(P1、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印章等。

  活动过程:

  1、我的朋友教师:小朋友你的朋友是谁?数一数自己有几个好朋友?

  2、朋友真多(1)、教师:这儿还有许多朋友呢,看看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幼共同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数。

  (2)、教师: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引导幼儿复习目测接数的方法,并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分别看聚在一起的两个数,然后将两个数合起来说出总数。

  3、小组操作活动。

  (1)、看事物和圆点数量连线相应的数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2)、比较数量。先目测两组物体的数量,然后给多的一组打√,再印上相应的数字。

  (3)统计活动。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实物?请将同类的实物圈在一起,并在圆圈中印上相应的数字。

  4、活动评价重点评价"连线"活动,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的过程。

  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大胆地探索纸箱的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2、发展走、跑、跳、跨、平衡等基本技能,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3、通过“一物多玩”的游戏活动,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大而平整的场地

  2、人手一只纸箱

  3、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我是森林幼儿园的老师,今天老师要带小动物们一起到开心乐园去玩,小动物们想去吗?(想)那我们怎么去呢?(开汽车)好,下面我们听着音乐,准备出发吧。(纸箱套在身上)笛笛!我们的汽车出发喽。”

  2、热身运动。教师:“你们看前面有隧道了,我们怎么过去呢?对,要蹲下身子才能过去,现在要上上坡了,怎么过去呢?对,踮起脚尖走上去。——开心乐园的.停车场到了,请小动物们找个位置,停好车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刚才只想告诉老师,他想跟我们小动物一起玩,你们想一想可以怎么玩呢?请大家去试一试,看谁想出的办法又多又好?”幼儿自由玩纸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

  2、相互欣赏各自的玩法,师幼一起玩一玩。重点指导幼儿跑、跳、跨、平衡等基本技能。

  3、合作玩纸箱。引导幼儿相互协调玩。

  4、游戏:开心乐园真好玩

  (1)、教师:“小动物们你们刚才跟纸箱玩的开心吗?下面我们就到开心乐园去玩,但是到开心乐园要经过小路、田埂、小河、山洞,才会到开心乐园。”

  (2)、交代要求及规则,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一遍。

  (3)、幼儿进行游戏。

  三、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开火车回教室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如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等,打气筒

  2、轻松欢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玩具气球,与幼儿一起讨论:气球如何变大?

  二、给气球充气

  1.教师给气球充气,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下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变化:越来越大。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并提醒幼儿不要充的过满。

  四、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请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老师要开始充气了,气球变大了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我们所有的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我们一起来充气吧!”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五、鼓励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

  请幼儿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的过程,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1-03

大班教案01-03

大班教案01-04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