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8 10:42: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

  2、认识自然段,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读生字,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浪花图片:大家看这是谁来了?小浪花非常可爱,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娃娃,在大海**的怀抱中快乐地生活。你们可别小看它,虽然它的年龄小,但本领可大了,不信你就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可以联系上下文猜猜字的读音,或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对照下面的生字表,看拼音识字。

  2、轻声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并将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认为自己读得通顺的句子,可两个人一起读读。

  三、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抽读生字卡。

  ①同桌合作,抽读生字卡片。

  ②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看看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3、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教师出示“智慧树”,“树”上结满了“聪明果”(果子覆盖着生字)“聪明果”有几种颜色,你喜欢哪个就摘哪一个,但是一定要将字音读准,这个苹果才能归你。

  四、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词句训练。(课件展示)

  (1)出示句子比较。

  浪娃娃多。

  浪娃娃多得数也数不清。

  读一读,感觉一样吗?

  (2)照样子说一说。

  天上的星星多海里的`鱼儿多

  天上的星星()海里的鱼儿()

  (3)浪娃娃怎样贪玩?

  用“整天”说一句话。

  3、朗读:浪娃娃那么多,有那么贪玩而活泼,真惹人喜爱,用孩子天真活泼的语气读出浪娃娃的活泼可爱。

  五、学习效果测评

  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文中生字特别多,读通课文也就比较难。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基本上能把课文读下来,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默读、一边读一边找生字、同桌互读,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生字的这种读法学生是第一次试用,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的教学中这种方法要加强训练。识字教学时采用了学生自学、同桌抽卡片互读、教师出卡片开火车读、摘卡片读生字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识字效率较好,其中摘卡片读生字的游戏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词句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学习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石像的骄傲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更深一层的寓意就较为难理解一些,因此,要在让学生把握了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去联想现实生活,体会作者想借助这个童话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当然,也要适可而止,对开头的关于雕刻家的描写以及中间小石头关于历史的一段议论则不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上一课时续写《皇帝的新装》的结局写得好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续写,以此导入新课,导入点为想象是否合理。

  二、简介童话特点及作者。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叶圣陶,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

  三、速读全文,勾划词语,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划分这个故事的层次,列出简要的提纲

  2、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可看提纲,但不能看课本

  三、分角色朗读后两部分(人是最容易骄傲的)

  先讨论分配角色,揣摩语气与感情,教师指导朗读的步骤、程序与注意事项

  其它同学注意听,看看朗读的同学读得好不好,分别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读才好?为什么?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情况,教师注意鼓励学生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石像和小石头之间是什么关系?

  2、石像为什么会骄傲,他的骄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值得骄傲吗?

  3、石像为什么会摔碎?

  4、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才值得骄傲?

  二、讨论这篇童话的寓意

  1、从石像和小石头们的谈话,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

  2、如何理解结尾的几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归纳本文的寓意。

  三、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2、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3、语言富于感情色彩,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片断作文训练

  (一)想象石像在“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二)请把下列想法用童话来表现:

  1骄兵必败

  2做人要诚实

  3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纪律,最终害的是自己

  例文:

  一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家门口的草地上玩,小鸡们玩得很高兴,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的影子,母鸡大喊了一声,“赶快跑回笼子!”小鸡们都跑了回去。

  老鹰飞桨肟帐保发现小鸡们都跑进了鸡笼,他一边失望地飞走,一边恶狠狠地想,我就不相信你的小鸡们会这么听话,现在他们还小,他们当然听你老母鸡的话,再过几天,他们长大一点,他们一定会想,你老母鸡怎么这么烦,整天的唠叨,然道我们这么大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吗?我们都已经是青少年的了,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性格了?nbsp;

  到那时,“嘿嘿!老鹰不禁得意地笑了声来,好像有一只小鸡已经到了他的嘴里,他甚至感觉到了小鸡的嫩嫩的肉的美妙。

  这边,老母鸡和小鸡们屏住呼吸等了好一阵子,母鸡才先走出笼子,看了看周围,确信老鹰已经飞走了,她才叫小鸡们出来,她叫小鸡们围成一圈,然后对小鸡们说:老鹰经常会抓小鸡吃,所以大家平常一定要小心,不要走得离家太远,不要玩疯了,一旦出现危险,大家要赶快跑回家。你们的小姨,也就是我的妹妹就是因为贪玩,来不及跑回家,就被老鹰抓去吃掉了,你们可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说着,鸡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五、讨论同学们的写作,突出三点

  1、想象是否合理

  2、是否有心理与对话描写

  3、情节是否曲折

  六、简单讲述词语的感情色彩后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五(各找了五个)

  2、将课堂上写的片断作文修改成一篇练笔

  板书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故事情节纪念英雄,刻成石像(开端)

  (通过对话展开)崇拜英雄,开始骄傲(发展)

  再度骄傲,开始反思(进一步发展)}反对骄傲自大,提倡平等,团结,做实事

  醒悟过来,摔成碎片(高潮)

  发挥作用,铺成新路(结局)

  人物特点人们:极度崇拜——十分讨厌(盲目崇拜空虚)

  石像:骄傲自大,轻视同类,前倨后恭

  石子:务实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雕刻气概崇拜模型钢凿砌成膝盖鞠躬荣耀瞟不屑吆喊囚犯讥笑哪叱2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1)崇拜:尊敬钦佩。

  (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

  (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6)伶俐:聪明、灵活。

  (7)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课前演讲]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三、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2.“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瓜。”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7.“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8.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六、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七、板书

  (一)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八、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1、2(A类)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指导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解答来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明白文章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朗读时可能有困难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1——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然后按照——当我读到()时,我觉得很(),因为( )。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随机进行第3、第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具体操作: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再指导朗读,并理解词语“乐坏了”。

  (3)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引导学生小结。课件演示过程。

  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

  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7——11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3)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导读11自然段。

  (4)(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

  三、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重点指导“幸”。)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正确、美观书写10个生字,会区分使用多音字“分”的两种读音。

  2、学生从整体感受出发,抓住感受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反复品味,从而享受语言的熏染、习得语言、发展语感。

  3、受到同一桩事可以各有道理,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花的美丽会让我们留恋忘返,树的伟岸会让我们赞不绝口,你见过哪些树呢?你们见过榕树吗?(介绍榕树)在小树子家的门外有一株老榕树,但围绕这株老榕树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情,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读课文,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读后回答:“这株老树”指的是什么?它长成什么样子?学生再读课文,并用笔画出描写老榕树的句子。文中写到它和许多老榕树一样盘根错节、根深叶茂,但又说它古怪,什么叫做“古怪”呢?(学生回答)文中是怎样描写它的古怪的?想象一下这株老榕树长成什么样子,并用笔把它画一画。

  围绕着这株老榕树,发生了哪两件有趣的.事呢?(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

  当第一位旅客看到这株老榕树时,他是怎样做,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并划出重点地语句。齐读第一位旅客说的话。

  这株老榕树使第一个旅客想起了那些坚强的人,不禁想它致敬。可是当第二位旅客看到这株老榕树时,他是怎样做,又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朗读)

  对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听哪一个人的才对呢?”你们能回答小树子的问题吗?默读课文,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看法。

  (三)扩展

  假如你见到这株大榕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四)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乐园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