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实验材料:有盖的罐子若干、黄豆报纸米粒碗勺等
2、实验记录:记录单、绘画方式记录
3、时间安排:20——30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装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
T、咦,怎么回事?猜猜这个罐子怎么会发出声音?
C、有东西。
T、有什么东西呢?
2、幼儿猜想,大胆表述
3、介绍制作材料:黄豆、报纸、米粒
T、选择一种材料装入罐子,盖上盖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要求装时小心,不把材料洒出来。
4、交流记录:
T、你用什么材料装进去,发出什么声音?
5、游戏:我们一起摇一摇。请幼儿摇动罐子,听听声音一样吗?为什么?幼儿了解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幼儿再次操作,再次记录,做个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罐子,装不一样的材料。再次提醒幼儿操作时不把材料洒出来。
7、活动交流:展示幼儿记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吸盘能吸住物体的原因。
2、感受吸盘在我们生活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吸盘、纸杯、泡沫板、木板、塑料盒、木盒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物体,这是什么?
2、吸盘钩吸在哪里?
3、教师出示材料提问:吸盘能吸住这些物体?(泥工板、木盒)
二、操作活动
1、教师分发材料。幼儿第一次实验,进行操作,并进行记录。
2、师幼交流。
3、操作验证,能吸住哪些材料?
4、教师总结。吸盘吸得住与吸不住的原因。
5、出示材料,(泡沫板、塑料盒、木盒、书本)让幼儿进行操作。
6、师幼总结,为什么光滑的物体能吸住,凹凸不平的物体不能吸住。
三、找原因
1、教师分发一次性杯子。
2、幼儿交流用最吸住的原因。
3、观察图片,观看钩子在生活中的不同用处。
四、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找一找钩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使幼儿发现土壤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地方,教育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珍惜土壤。
【活动准备】
1、挖土的小铲子,纸盒若干。
2、装几盒泥土放在桌上供幼儿观察。
3、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挖泥土。
“请小朋友拿上小铲子,我们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时候要仔细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到户外挖泥土,引导幼儿观察上中有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东西。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发现什么?注意不要马上弄出来。”指导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议论,观察幼儿的`态度。
“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土壤里有枯树叶、树根、死虫子、骨头……)
“另外,土壤中还有大家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帮助把枯叶—……等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肥肥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等。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土壤还是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家。)
三、小结。
“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四、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土壤及土壤中生长的各种植物。
2、组织幼儿在土壤里种花或其它植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感受声音的轻和响;
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学会自我控制,兼顾他人。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制作的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如:午餐、点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觉、问好、唱歌、上课回答问题等)的图片;
2、玩具动物一只、轻和响的分类标志各一;
3、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轻和响(声音越讲越轻,直至听不到)能听到我的声音吗?为什么?
原来,为了能让别人听清楚,我们必须用响亮的声音说话。
2、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
3、听噪音录音,感受响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响亮的声音呢?
(听噪音的录音)你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
有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大声说话,就太吵了。
4、回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区分轻和响1)、在幼儿园你都会做些什么?(随着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2)、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什么时候需要响一点呢?(出示轻和响的分类标志)3)、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图片按照轻和响的要求分类。
5、实践轻和响1)、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大声的唱歌2)、小动物想睡觉了,轻轻的'哄小动物睡觉;小动物睡着了,轻轻的搬椅子、轻轻的走路。
活动反思
该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感受、区分和实践不同场景下的轻和响,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观念。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糖、盐、味精若干; 一次性杯子(装有清水); 鸡蛋一人一个;毛巾 ;课件《淹不死人的死海》;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 幼儿观察物体“沉与浮”的现象
1、感知物体的“沉”和“浮”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 你们看看,老师今天准备很多东西,我请几个小朋友们来帮我把它们放进水里,看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2、教师小结:对了有些东西放在水中是沉的,有些东西放在水中是浮起来的。
二、 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那鸡蛋放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呢?好,有不一样的答案,那老师请小朋友自己试试看。
2、幼儿将鸡蛋放入装有水的一次性杯子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幼儿操作,发现实验结果。)
师:刚刚小朋友都试验了,谁能告诉老师,你的鸡蛋放入水中怎么样啦?
师小结:鸡蛋在水里是会沉下去的
3、变魔术“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出示一份水,放入鸡蛋,鸡蛋浮起来了。
师:现在我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小朋友要注意看哦!咦?我的鸡蛋怎么样啦?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个水中会浮起来呢?”
4、尝试(加入)不同的材料观察鸡蛋(在水中)的现象
(1)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老师在水里加了一种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是盐、是糖还是味精呢?现在就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记住每种颜色杯子只加一种材料,搅拌溶解后再加入鸡蛋,看看到底是哪种材料是神奇宝贝。
实验后讲述:现在请小朋友放下手中的材料,谁能告诉老师,你在水里加什么杯子颜色的材料,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加强巩固:请幼儿将幼儿将鸡蛋按照加的'的材料进行分类。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蛋浮起来。
三、(结合课件了解)死海的秘密
1、观看课件,了解死海能使物体漂浮的成因。
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2、看完后提问:死海为什么能让人浮起来啊?
师:死海的盐含量很高,可以让东西浮起来。
四、活动延伸
师:好,今天我们用生的鸡蛋放入加盐的水里会浮起来,那熟的鸡蛋会不会浮起来呢?请小朋友回去后自己试验一下,好不好?明天来告诉老师。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认识河蚌,了解河蚌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了解河蚌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准备:
1、河蚌实物若干,饲养在自然角,供幼儿实际观察,河蚌的生活挂图。
2、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
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来了几位新客人,它们就是河蚌宝宝,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吧!
2、教师出示河蚌,请幼儿触摸观察。提问:
(1)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河蚌贝壳前端和后端是否一样,贝壳的外面有什么?
(3)看一下蚌的两片贝壳的背面是由什么连接的?
(4)河蚌在安静状态下和受到触动时,表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结合河蚌实物总结介绍:
河蚌是生活在淡水水底的动物,2片对称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前端钝圆,后端稍尖。贝壳的'外层有一条条以壳顶(靠近前端上方的突出部分)为中心的同心环纹,宽窄和颜色深浅相间,叫生长线,它的形成受环境条件影响,但不代表年龄。两片贝壳的背面由韧带连接,韧带有弹性,能使两片贝壳张开。在安静状态下,贝壳能微微张开,露出斧足,由于斧足的伸缩使身体前进;当遇到刺激时,斧足收回,两片贝壳就紧紧合在一起。
3、结合河蚌的结构图,让幼儿边观察边猜测思考问题:
(1)河蚌的口在哪里?它吃什么东西,是怎样吃东西的?
(2)河蚌有用吗?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用?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4、结合幼儿的回答和珍珠形成图,介绍河蚌的作用。
1) 适合烧、烹、炖,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
2)河蚌浑身是宝: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喂养动物。
5、观看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加深对河蚌的认识。
教师提问:
1)珍珠是在那种小动物的肚子里长出来的?
2)你喜欢珍珠吗?为什么?
3)我们如何来保护它?
6、教师小结。
提醒幼儿要爱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让小动物们都能快乐地生活、生长。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 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 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 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奥秘,各种昆虫长相各异、奇特,昆虫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长过程充满神秘。美美和丑丑就是毛毛虫变蝴蝶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形象,毛毛虫怎么变蝴蝶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探索昆虫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去结识蝴蝶朋友,了解它的有趣之处,让幼儿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关注、体验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长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图示。
经验准备:学会儿歌《我想变成一直蝴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3、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4、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胡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幼儿欣赏蝴蝶的美丽来与后面环节毛毛虫的丑形成对比埋下伏笔。
鼓励幼儿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看PPT蝴蝶的生长让幼儿了解先是小小的虫卵,然后变成毛毛虫,再后来变成蛹,最后变成蝴蝶
通过我想变成蝴蝶这一环节,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巩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3
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03-11
中班科学教案02-26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认识粗细》04-09
中班科学教案:弹性04-27
《睡莲》中班科学教案09-30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