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9篇【必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5+6=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复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和应用。
教学重点:
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
其中,被除数23表示();除数5表示();商4表示();余数3表示()。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3、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如:()÷()=7……7,除数最小应是(),
这时,被除数是()
解决
问题1、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列式:答:
2、十二月有31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列式:答:
一、计算题,要细心啊!
1、口算。
12×0=-174=80÷2=800-610=
295×8≈52÷7=400×2=38×4≈
2、用竖式计算。
88÷9=30÷7=26÷3=33÷8=18÷4=27÷5=40÷5=39÷9=54÷7=67÷8=
二、填空: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图:()÷()=()……1
☆☆☆☆☆☆☆☆☆☆☆☆☆☆☆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57()×8﹤464×()﹤36
5×()﹤239×()﹤60()×6﹤32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比()小。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盆。
三、: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断对判错。
1、28÷5=5……3()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二、选择题。
1、下面的数中,除以6没有余数的是()A、34B、24C、44
2、有34个李子,每盘只能装5个,至少要()个盘子才能全部装完。
A、5B、6C、7
3、☆☆⊙⊙⊙※☆☆⊙⊙⊙※……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
A、☆B、⊙C、
4、☆÷○=8……5,○最小是()A、4B、5C、6
5、下面式子中,计算正确的是()。
A、56÷6=8……8B、71÷9=8……1C、61÷7=8……5
三、解决问题:
1、有43人跳绳,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一根绳子长24米,剪7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几米?
3、四年级一班有44人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每船可以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最少该租几条船?
4、儿童读物每本5元,小红带了3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
5、刘老师给每8位小朋友发苹果,每位小朋友分3个,最后还剩下2个,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6、李老师有60张邮票,最少要加上多少张,才可以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7、马小虎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将除数9错看成6,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2。正确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8、幼儿园搞活动,发给每个小朋友4个小面包、2瓶饮料和3个苹果。现有39个小面包、17瓶饮料和26个苹果,能发给几个小朋友?
9、用5枝康乃馨,3枝玫瑰,3枝水仙可以扎成一束花。31枝康乃馨,17枝玫瑰,8只水仙最多可以扎成几束这样的花束?
10、○○○○●●○○○○●●○○○○●●……那么第21颗棋子是什么色的?第43颗棋子是什么色?
四、: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出示例11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 6×1=6)
(4) 6×1= 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 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提问:
(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3)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因此,6的乘法口诀就采用老师引导学生编前两句,其余四句由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的方法,并进行互相交流。
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使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把握,再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即相邻的口诀的积相差6。这样为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基础。
在组织练习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摆一摆,唤起学生的表象、相关联的题组等,指导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遇到过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因此有关几乘以6的题目,没有设例讲解,而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对比的形式,由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进行混合练习,使练习内容有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07-06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