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3:37:0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 )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07-06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