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01 11:08:3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无籽两种。

  2、知道籽是种子的一种

  活动重点:

  了解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活动准备:

  1、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签装盘。

  3、水果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水果品尝会:

  幼儿分别拿一块水果品尝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请幼儿将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面前的盘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盘子里有籽,有的没有?”

  小结:水果有有籽的'和无籽的。

  2、观察有籽和无籽的西瓜:

  观察两只西瓜,猜猜哪只是无籽的?

  切开西瓜幼儿观察,有籽和无籽的不同,无籽西瓜是不是真的无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软软的,感觉不到。)

  尝尝两种西瓜的味道。

  讨论:

  ——“你喜欢吃哪种西瓜?为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 水果没有籽的?”

  3、幼儿每人拿一张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无籽分类,将卡片分别粘在两棵树上。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过程;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小组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从大气层的结构和人类在不同圈层内的活动情况两方面将资料归类。然后让学生用绘图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气层的结构及人类在大气层的活动情况,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大气层的整体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的加以引导和评价,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

  还可以采取演讲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采用演讲解说的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逐步建构地球大气层概貌,形成对地球大气层的初步认识。

  二、提出问题

  先直接提出问题“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三、猜想假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论点的形式进行汇总。可以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或谈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展示出来,同时提出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讨论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成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活动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填写好下面研究记录。

  四、实施探究

  我的研究记录

  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我的证据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我的研究结论:

  实例。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活动结果进行总结:一是汇总大气污染的治理建议与方案;二是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优秀建议和方案的提出者给与肯定和表扬。

  按照“认识大气层概貌——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动物、植物、人的意义——大气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活动条块化的框框,设计综合化活动,将本活动环节中活动点合并,即活动一、二、三合并成一个活动。在课的开始,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看有哪些发现和收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开放式活动,充分交流自己的课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资料,同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并将各组的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如下表)。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

  大气层的结构

  也可将本课活动整合成“我们的大气层”主题演讲会的形式,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演讲,也可以自主上台演讲。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演讲者的表现及演讲内容及时进行评价。

  五、展示交流

  活动结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没有涉及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内容,在活动结束时提出关于治理的问题,让学生就治理问题谈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动: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宣传版面,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宣传活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课后搜集的有关臭氧层知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它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做一份我家周围的空气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发现问题、我的建议。

  板书设计:地球的面纱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

  课后反思: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上看,还是浮在面上、笼统的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和地球上风的成因,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研究蕴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了解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6

  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 热胀冷缩》

  28、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

  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

  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

  (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

  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

  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

  说得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谁能设计? 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

  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

  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按四人实验小组,配备 3 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把瓶盖塞紧。烧杯两只,热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小组开展“四动”式的探索和研究)

  请各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

  好!我给各组两套材料,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银球的铁环圈。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设计实验,验证作出的假设。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我们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探索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典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

  对!这是电工叔叔为了防止冬季电线受冷收缩绷断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师评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板书设计:

  热 胀 冷 缩

  动眼——发现问题 气体

  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 液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动口——得出结论

  固体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病毒》04-25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3篇06-08

【精选】科学教案五篇06-11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