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科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分组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硬币16个,装有清水的大盆8个,干抹布4块,记录表每小组一份,水彩笔16支。
辅助材料:大树叶16片,纸船16个(最好是报纸它吸水快),塑料瓶盖16个,橡皮泥16块,筐子8个(其中每个筐子装有抹布1块)。
活动重、难点
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出示硬币)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里,猜一猜它会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看一下硬币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硬币会沉下去。
二、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初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了解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出示材料大树叶、纸船、瓶盖、橡皮泥,讲解材料名称。)等会通过实验来试一试,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讲解记录表的标记法)。表的第一列表示的是辅助材料,第一列中它们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树叶、纸船、橡皮泥、塑料瓶盖。第二列表示实际结果,比如说大树叶的猜想结果应该横着在第二行找到大树叶,再找竖着在第二列找猜想结果。如果大树叶你的猜想是可以浮起来,你就标记“↑”沉下去可以标记“↓”你们现在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讨论完后由一个小朋友把讨论结果标记在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
小结: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第二次探索,感知橡皮泥是怎样浮起来的
师:橡皮泥说它有时候可以浮在水面上,请小朋友试一下橡皮泥怎样才可以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比如橡皮泥压扁了。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上。你们可以说说更多的这种沉浮现象。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孩子对星期一有所了解,知道第一天来上幼儿园是星期一,最后一天是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在家休息两天。但不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第二天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的顺序。所以制定此活动,让幼儿知道星期的顺序。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录有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故事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日至星期六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六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 :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 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幼儿和爸爸妈妈做游戏,每组7个人拉成圈,边转边说: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日先发问,我是星期日,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日,星期日,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六和星期一。 接下去由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顺序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解] 幼儿天生充满着好奇,他们对藕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吃的层面,而对于藕中大小不同的孔是否通的这一现象还不知。而《指南》中的科学领域目标之一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在“有趣的藕”的科学探究中,幼儿认识藕,探索藕,从而发现藕的很多秘密。
[设计理念]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而大班幼儿通过科学探索能察觉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因此,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为幼儿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目标预设] 1、根据藕洞的大小合理选择的材料运用适合的方法发现藕的大洞都是通的,小洞有的通有的不通,对探索藕产生兴趣。
2、在观察和讨论中了解藕的基本特征和用途,体验藕的有趣。
[活动准备] 1、鲜藕若干;
2、吸管、水(装在小塑料瓶里)、玻璃丝线、毛线;
3、有关藕的PPT。
[教学过程] 一、感知藕的外部特征
1、师出示一节藕: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藕)
2、师:请你们看看、摸摸、闻闻藕,它是怎么样的呢? (幼儿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来说。)
3、师:藕是乳白色的,摸上去比较光滑,看上去像一根棍子,也像小朋友的小手臂。
(评析:科学活动应为幼儿选择贴近他们生活,能使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并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材料。而藕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通过看看、摸摸、闻闻藕,幼儿感知了藕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大胆表述。)
二、感知藕的内部特征
1、发现藕中有孔。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藕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师把藕切开,看看里面是怎样的?
教师慢慢打开切开的藕,在投影仪上幼儿观察交流。
(1)里面有一根长长的丝连在一起。
(2)藕里面还有孔,孔的大小不一样。
2、数数藕中有几个孔。
(1)在投影仪上出示几段藕,请你们说说围绕中间的孔,它的周围有几个比较大的孔。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藕中孔的大小和个数是不同的,围绕中间的一个孔,周围有9个孔。
(评析:幼儿对藕的内部特征充满好奇,随着教师将藕慢慢切开这一环节,幼儿的好奇更是上升到极点。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藕的几个内部特征,即:藕断了还有丝连着;藕中孔的大小和个数是不同的;围绕中间的一个孔,周围有9个比较大的孔。)
三、试试藕的孔是不是通的。
1、师:我们已经知道藕中有孔,那么这些大小不同的洞洞到底有多深,能不能通到下面呢?请你猜一猜?
2、师:可以怎样知道它们是通的呢?
3、幼儿利用材料探索藕中孔是不是通的。
第一次探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①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需要的工具,有吸管、有水的塑料瓶,请你们用工具来证明藕的孔是通的还是不通的。
②两人一份材料,可以一人拿住藕,一人使用材料分工合作,一起完成。
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操作结果。
①师:你是怎么使用这些材料的?幼儿用材料演示。
②师:这些材料为什么能证明藕的孔是通的?
③师:因为水是流动的,水从藕的这边的孔流进,从那边的孔流出,所以就能说明这个孔是通的;同样的原因,用吸管从藕的这边的'孔吹风,而在那边的孔感觉到了有风,所以也就证明了这个孔也是通的。
④师:这些小孔也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也是通的吗?你有好的方法吗?
(评析:第一次探索为幼儿的材料是吸管和装在塑料瓶中的水,通过使用这两种材料,幼儿感知了材料的特性,同时也发现藕中一些比较大的孔是通的,而那些比较小的孔却不能用这两种材料证明,这也为之后的探索提出的问题。)
第二次探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证明小孔是否也是通的。同样两人一份材料,相互合作完成。
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操作结果。
①师:这次你又用了什么材料?幼儿用材料演示。
②毛线为什么没有用?
③师:这些比较硬的线才能穿过藕的小孔,就能证明藕的小孔也是通的。藕的小孔是不是都通的?
④师:藕的大孔都是通的,小孔有的通有的不通。
(评析:第二次探索的材料相比第一次更具层次性,有软硬和粗细不同的毛线和玻璃丝线,在使用这两种材料中,幼儿也发现只有比较硬的而且不会分叉的玻璃丝线才是适合的材料。同时他们也发现藕的小孔有的通有的不同。)
四、介绍藕的生长和功效。
1、师:你知道藕生长在哪里?
2、出示PPT,了解藕的生长。
师:春天到了,人们将藕苗横放在河水中的泥土里,藕的茎一节一节的,藕节往下长就长出了根,往上长就长出了荷叶。夏天到了,就开出了美丽的荷花,同时埋在泥土里的藕越长越大、越结越多。秋天到了,藕就成熟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简单了解生物链的知识,感知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模拟法庭————活动室中间为庭长席,两边分别是原告席和被告席,将白兔和灰兔的绒毛玩具或头饰放在各自席位前面。
2、黑色布装扮成法官袍,小锤一个。
3、动画片《狮子王》中狮王和辛巴在夜晚的'草地上对话的片断。
4、幼儿学习资源③第32~33页。
●活动建议
1、出示白兔和灰太狼的绒毛玩具,通过提问,为下一步辩论打基础。
建议提问:小白兔和灰太狼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如果小白兔太多,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如果没有狼,森林里会发生很么变化?
2、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③第32~33页,倾听老师讲故事。
3、征集小律师,请幼儿进行法庭辩论。
角色分配:幼儿自主选择当谁的律师,选好后坐到委托人(原告或被告)一边。教师披黑色法官袍扮大熊庭长。
(1)辩论一:大灰狼该不该吃小白兔?双方陈述理由。
第一阶段结束后,幼儿可自由调整座位,重新选择委托人继续辩论。
(2)辩论二:该不该判大灰狼有罪?
4、欣赏动画片《狮子王》中狮王和辛巴在夜晚的草地上对话的片断。请幼儿讨论这段对话的意思。
再次辩论是否判大灰狼有罪。
4、庭长宣判后敲小锤表示结束。结语:兔子和狼都是生物链中
的一对,对平衡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那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地球环境。所以不能为了保
护兔子就把狼杀光,而狼也不能把兔子全吃光。审判到此,本案结束。
●活动延伸
搜集、观看有关生物链的书、图片或录像等。
(附:故事)
动物法庭
小兔吉米来到法庭,状告灰狼麦克吃掉自己好多同伴。
吉米哭哭啼啼地说:“我们招谁惹谁了?整日以草为生,从不伤害别人。都是大灰狼欺负人,仗着个头大,跑得快,见了我们就追就咬,现在兔子们整日心惊胆战,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吃掉。庭长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大熊庭长非常生气,就将灰狼麦克传来问个究竟。谁知麦克一脸委屈,他说:“如果我们不吃兔子,兔子就会把草原全吃光,使草地变成沙漠,影响地球环境,我们这样做纯粹是为地球除害!而且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没有老虎、狮子来吃我们,但没有食物时我们也会饿死、老死,发生瘟疫还会病死,谁又来给我们做主啊?”
大熊庭长听完他们的话,一筹莫展,不知怎样判这个案子才公平。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鼓励孩子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亲历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活动就是较典型的让孩子探究力学现象的实验课。摩擦现象孩子都看到过,也都感受过,但孩子不一定能觉察到。本活动从现象入手,从宏观出发,引导孩子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体验探索发现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
活动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准备:塑料管、PPT、实验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拔河比赛
导入活动
意图:通过拔河比赛,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师出示一根塑料管请两位力量悬殊的幼儿进行两次对比拔河比赛(一次塑料管一端涂洗洁精,一次不涂)
2、师:两次比赛,第一次,大个子失败了,第二次却胜利了,是什么帮了大个子的忙?
3、小结:原来是手和棍子之间的力在变化,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好吗?
感受摩擦力
寻找摩擦力
意图: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条件,从生活中寻找摩擦力。
1、师生实验感受摩擦现象
手移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感到比较费力的现象就叫摩擦现象,桌面阻碍手掌向前移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产生
接触——运动
3、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经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设疑探究
实验验证
意图: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展示两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象1:当你推箱子时,为什么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2:为什么下雪天汽车的车轮裹上铁链?——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幼儿实验验证。
4、交流探究结果: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物体越重,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图:通过课件展示,拓展幼儿敢于摩擦力的相关经验
拓展经验
活动延伸
1、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课件演示)
2、介绍两个关于摩擦力的小实验“你拉得动吗?”、“筷子提米”。(备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尽量详细周全的描述所观察的物品,培养全面观察的能力。
2.找出图中隐藏的鱼,培养排除干扰锁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找到答案后的成功感。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视觉游戏的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尽量详细地描述所观察的物品,培养幼儿全面观察的能力。
(1)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的同伴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请你睁开眼睛,仔细观察你的同伴,并详细地描述他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3)现在请你们各自找个同伴,并互相告诉对方,他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4)师小结并表杨刚才观察仔细,描述全面而又详细的幼儿和其他方面表现较好或有进步的幼儿。
2.操作幼儿用书,培养幼儿排除干扰因素锁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1)师交代题意和答题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幼儿慢慢找,不要着急,要看准了再涂色。
(3)请幼儿展示操作结果,集体验证答案。
3.出示视觉游戏图片,进一步巩固幼儿排除干扰因素锁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1)出示图片,引起兴趣。
(2)幼儿观察,操作。
(3)请幼儿上前指出答案,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4)师小结表扬刚才表现积极主动的`幼儿和观察仔细的幼儿,以及其他方面做得好的而幼儿。
活动反思:
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这些。
小百科: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报纸用途和可回收性。
2、 探索多种玩报纸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 发展幼儿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收集废旧报纸、剪刀、单筒望远镜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旧报纸,展开讨论
1、谁喜欢看报纸?
2、为什么周围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报纸?
师总结。
(二)、过期的报纸有什么用
1、幼儿:折纸,剪纸——小朋友会这样用,大人有什么用?
(三)幼儿探索、操作旧报纸的玩法
1、出示一张画着一架最简单的单筒望远镜的长方形纸,引导孩子:你们看到了什么?
用过期的报纸做成一个这样的单筒望远镜-最简单的玩
2、能不能在这张报纸上剪一根纸条,越长越好。
3、你们有没有可能让这条长边和这条短边连起来?
(四)记录、总结
整理纸屑,让孩子们整理桌上的'纸屑,玩小游戏:把纸屑团成纸团,练习投准(将纸球投入小筐内)。
四、延伸活动
把一张报纸贴在胸前,不借助任何东西让它不掉下来,孩子们报纸的探索又开始了更新的一步。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使用水温表,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3、乐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黑板、粉笔、扇子、空碗、冰块等数量能满足幼儿分组活动的需要。
2.水温表、热水杯、抹布每两人一份,幼儿用书中的记录单、笔。
3.活动前已学会使用水温表看读数,并会记录两位数的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导幼儿设想让热水变冷的各种方法,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法。
1.教师:聪聪刚才在室外锻炼出了一身汗,他跑回来准备喝点水,可是从茶水桶里接出来的热水太烫了,你有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凉吗?
2.教师:你的办法是什么?
3.教师:看看黑板上的记录,现在一共有多少种方法了?这些方法是哪些小朋友想出来的?聪聪要为他们鼓掌,感谢这些小朋友能积极想办法,并把想到办法说给大家听。
4.教师:在这么多方法中,哪些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条件尝试的办法呢?
5.教师:现在可行的办法还剩下几种?
(二)师幼儿讨论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分工。
1.教师:怎样才能知道用了这些办法后,热水是不是真的变凉了?可以用什么来测水温的变化?(用水温表)
2.教师:怎样就证明水变凉了?
3.教师出示记录表:记录表上有几个空格?想一想,第一次测量的水温记录在哪里?试过选择的方法后再测的水温记录在哪里?
4.教师:现在你可以去找一个好朋友商量一下了,你们准备选择这里的哪一种办法来试验,先把你们的方法画下来。另外你们还要商量一下,做试验时谁负责测水温,谁负责做记录。
(三)幼儿结伴试验使热水变冷的方法。
教师为每一组幼儿倒一杯热水,幼儿按事先的分工一人测水温,一人做记录。教师控制两 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让幼儿分别测量并记录实验前后的水温。教师巡回幼儿的的实验,指导有困难的幼儿使用水温表及做相应的记录,提醒幼儿用过水温表后要用抹布擦干,小心地放回盒中,避免找碎。
(四)幼儿汇报实验过程、结果,并证实所先方法的可行性。
1.教师:谁来说说你和同伴是怎么合作进行实验的?
2.教师:你们使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最先测量的水温是多少度?后面几次测得的水温分别是多少度?你们认为这种方法能让热水变凉吗?你们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3.教师:还有其他小朋友也用了他们这种方法吗?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做的结果和他一样吗?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
4.教师:哪些小朋友还用了其他方法?(分别请使用不同方法的幼儿做实验汇报,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和总结)
活动延伸:
活动区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遇到要让热水变冷的情况,教师可帮助幼儿迁移已有的经验解决困难。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这些方法都能使热水变冷”,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由于温度计我们小朋友平时接触的并不多,所以在课前我丰富了幼儿关于这方面的经验,而孩子们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基本都能用温度计进行读数。但是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活动中的语言要规范,特别是在科学活动中,提问需精确,对于幼儿的回答应回应给与提升,能让幼儿更清晰地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或实验的要求;提供的材料不应只限于3种,应给与幼儿更开放的探究空间,可把现在可以实行的方法都提供给幼儿,使幼儿有更开放更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记录表的设计有些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可以再开放些,不要把方法都事先展示在表中,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并记录下来等等。总的来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活动目标基本达成。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大班科学教案12-11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除水垢》科学教案04-17
磁铁大班科学教案04-18
大班科学教案《桥》04-20
纸大班科学教案04-29
变化大班科学教案04-29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01-21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