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路边的枫叶红了,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菊花开了,田野里高粱笑红了脸,金灿灿的稻子笑弯了腰,果园里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了树枝……是植物装点了我们的大自然,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大自然中的哪些植物呢?
学生说老师归纳___是植物中的水果、___是植物中的树木
句式训练:我知道________是植物。
二、新授: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植物,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现在李老师就带同学们到一个植物园去参观,看看你们认不认识那里的植物,你们想去吗?
2.看图片说植物名。(蘑菇指可食用的菌类植物。)
3.同学们看到这些植物能很快说出它们的名字,真不错。但是还要会认、会写它们的名字才算真正认识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读读词语识汉字,来认一认、写一写它们的名字。请同学们坐直、抬头、举手跟李老师板书课题。
4.听李老师读一遍课题,看看哪位同学最会听,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师读,生说)请同学们读一遍课题。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课文的词语都与什么有关?
5.这节课就来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前4行的词语,读的时候李老师有3个要求,请认真看,仔细听:(1)第一遍读准字音,看清哪些是轻声字;(2)第二遍用小手盖住拼音读;(3)想一想这些词语与什么有关?请把书翻开到72页,自己读一读吧。
6.检查:
(1)课文中的.生字朋友等着大家来认识它们了。(指名2人读,评,齐读)
(2)你们能认出植物们的名字了吗?(小老师2人领读)
(3)同学们都读得特别带劲,看,李老师把读轻声的字变成了红色,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哪位同学觉得自己读得好的,请站起来读听。(3人)还有没有同学觉得自己读得好的,一起站起来读。
(4)来,让我们一起再大声读一读。李老师想听听男孩子来读,(声音真洪亮)李老师还想听听女孩子来读(声音清脆悦耳,真好听)
7.有拼音的词大家都读得很好了,如果去掉拼音还能不能读好呢?(齐读开火车)
8.每组选一个代表每人读一行,想想每行的词语都跟什么有关?(板书:花水果蔬菜)
9.(课件:花)你们见过这些花吗?什么时候?在哪见过?花怎么样?请用:什么时间,我在哪里见过怎么样的什么花。说话
山茶花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春天开放。春天,红艳艳的山茶花绽放着美丽的笑脸。
讲解茶字:读组词部首艹跟师书空描红仿写
读第一行词,读出花的美,花的香。
10.(课件:水果)说词组,说句子:我爱吃____的______。
读第二行词,读出水果的香甜。
11.(课件:蔬菜)你们喜欢吃蔬菜吗?多吃蔬菜身体好。
用:我最喜欢吃_____、______和_______。
卷心菜(包菜、包包菜)卷是多音字字卡读书空描红仿写评
读出蔬菜的美味。
12.瞧,这些词语朋友都跑到李老师手上来了,听听谁读得最准,最先叫出它的名字,我就把词卡给谁,请他到黑板上找到词语的家贴上去。(都给词语找到家了吗?真能干。)
13.能不能不看书,拍手来读?
小组接龙拍手读
能不能背出来?试一试
14.“火眼金睛”课后作业扩展黑板开花:艹大多与植物花草有关
三、: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植物园,认识了很多花、水果和蔬菜,真是长了不少知识呢!下节课李老师会带同学们到树林、果园里参观。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 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 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教学设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把握得比较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同学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俺的发现:
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
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观赏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俺们的生活不时改变。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俺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1、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2、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3、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4、那俺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⑴ 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⑵ “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⑶ 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⑷ 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⑸ 新闻发言人发言。
⑹ 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⑺ 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二、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俺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俺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身的口才,增加自身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俺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身,提高自身。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认识“耀、哈”2个生字;
二、学习要求掌握的新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适当的造出正确的句子;
三、掌握关联词“假使”和副词“恰好”的用法和意义。
四准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的思路,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一、课文大意的讲解;
二、“假使”、“恰好”的学习及应用。
三、教学目的:
掌握重点生字词,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知:
请大家说说你们认为的“好事情”有那些?然后由此引入课题。
(二)、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时请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不懂的词、句子。
(三)、领读课文:
读时注意音调、语气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读: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五)、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词语:
学习生字:
恰qiā:正好;部首:忄;笔画数:9;结构:左右;组词:恰好(正好)、恰恰、恰巧(凑巧)。
委:wei :的确、确实;部首:禾;笔画数:8;结构:上下;组词: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委托(请人办理。)委曲(弯弯曲曲)
枪:qiang一种兵器;部首:木;笔画数:8;结构:左右;组词:手(qiang)枪、枪(qiang)支。
井:jing能取水的深洞;部首:井;笔画数:4;结构:独体字;组词:井水、水井。
捞:lao从液体中取东西;部首:提手旁;笔画数:11;结构:左右;组词:捞鱼、捞取。
扰:rao扰乱,搅扰;部首:提手旁;笔画数:7;结构:左右;组词:打扰、扰乱。
抚:fu安慰,慰问;部首;提手旁;笔画数;7;结构;左右;组词:抚爱(照料)抚摸、抚养(爱护并教养)
学习词语:
假使:如果。表示假设的关联词。例如:假使有事情,请告诉他。假使我现在有钱我就给你买玩具。
恰好:副词,正好,刚好。例如:今天恰好是我的生日。
讲话:说话。例如:请你上课时不要讲话。
饭碗:盛饭的碗。
里头:一定的范围或时间以内。例如:这里头有西瓜吗?
二、巩固练习:
男女生对比读生字、词;分组读、各小组间开火车读生字、词。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生字、词语的读法及意义、用法。
四、布置作业:
写生字、组词。
第三课时
一、讲解课文:
1、文中有几个主人公?是谁?
(四个;分别是:小尤拉、妹妹、奶奶、妈妈)
第一自然段:(老师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三自然段:故事的开头。
问题:1、小尤拉想的第一件好事情是什么?
(以上问题可用原文回答。)
重点词:
假使表示假设的关联词
第四至六自然段(男女生搭配读):讲了小尤拉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妹妹的。
问题:
1、小尤捞为什么叫妹妹走开?
(因为他想着救掉进井里边的妹妹而不愿意陪她玩。)
2、小尤拉想的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重点词:恰好
第六至十自然段(男女生搭配读):讲了小尤拉是怎样对待奶奶的。
第十至十五自然段:讲了小尤拉只想着所谓的好事情,而不愿意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讨论:
1、为什么小尤拉不愿意做这些事情?
2、小尤拉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3、我们以后要怎样做?
重点词:恰好
二、巩固练习:
1、分小组表演这个课本剧。
2、用汉语讲这个故事。
三、小结:
这篇课文以小尤拉为主人公,他确实想做好事情,可是他总不去做,最后什么也没做。
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十、板书:
2、好事情
救妹妹
小尤拉的好事情 救奶奶 事情不论大小,只要
对人有帮助就是好事
救小狗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学会运用重点生字词,懂得事情不分大小,只要去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就是好事情,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 、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 个生字,学会8 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 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 ,“数数”读shǔshù 。
二、读通全文。
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 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
3、 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自学。自学前4 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查字组词。
3、 教写生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 )图上画的谁和谁?
(2 )他们正在干什么?
(3 )是什么时间?
(4 )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 轻声自读。
思考:
(1 )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 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 )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 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 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 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 用卡片指读4 个生字、4 个词语。
2、 抄写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和句子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学生轻声自读。
思考:
(1 )“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奶奶”认为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一颗一颗地数是白费劲。)
(2 )“奶奶”的话里,哪些词语是讲星星是数不清的原因的?(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3 )“奶奶”说的“又在数星星了”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说明张衡非常热爱天文,经常数星星,有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张衡认为“能数得清”。)
(5 )张衡为什么说能数得清?(“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说明张衡热爱天文,观察星星的决心大,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通过长时间的多次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进一步说明“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不只是在观察星星,而是在研究星星的运行规律。张衡小时候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 讨论。
(先想后说,让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讨论。)
3、 朗读训练。
(1 )轻声自练。
(2 )指名读。
(3 )分角色练读。
(4 )分角色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轻声练读。
2、 学习生字。自学后8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后,指导学生写“之、名、睡、楚”。强调“之”是3 画,强调“睡”的笔顺。
3、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1 )“爷爷”同意谁的意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爷爷”同意张衡的意见,从“爷爷”的前三句话可以看出来)“爷爷”都说了些什么?(“爷爷”前后说了6 句话,包括三点:一是肯定了张衡观察得很仔细;二是说星星是分成一组一组的,每组都有名字;三是以北斗星做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使张衡又获得了新的天文知识。)
4、 教师讲授北斗星知识。让学生看书上第二幅插图,看北斗星和北极星,还可用挂图或幻灯片讲解。
提问:
(1 )北斗星和北极星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是什么意思?
(2 )“爷爷”的后三句话和前三句话是什么关系?(后三句话是举例具体说明前三句话的)
5、 复述练习。指导、训练学生口述“爷爷”讲的天文知识,用“爷爷告诉张衡……爷爷还告诉张衡……”的句式练说,人人练说,同桌互说。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严禁背诵课文的语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自读。
思考:
(1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张衡的想法,说明他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2 )张衡为什么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说明张衡从小就肯动脑筋,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不肯轻信,非自己观察,自己验证不可。也说明张衡观察星星的刻苦精神和认真态度。)
(3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张衡相信了“爷爷”的话?(果然)
2、 讨论。先想后说,人人练说。
3、 完成课后作业第3 题(2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认识北斗星,认识比喻句。
4、 朗读指导。
(1 )范读。
(2 )人人练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张衡对学习知识的刻苦、认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8 个生字。
2、 抄写第五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8
课前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兴趣这一特点。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贝贝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学生应该很快产生共鸣,通过故事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接着让他们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同学的佩服,老师的夸奖,一定会让学生越说越爱说,越说越想说。只要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会潜移默化地懂得要做一个自信、勇敢的'人。
记得《思品》课中也有相似的内容,为了避免上成“说教课”,应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识字:凳、滚
2.写字:之、注、视、球、跃、准、允
3.理解:投篮、瞄准、随和、传递、活跃、汗流浃背、围拢、抱歉、允许、约定、却、晾等。
二、朗读教学:
1. 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在句子中适当停顿。
2. 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一些重点词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如,第6自然段中描写贝贝动作的词。
三、感悟体验:
1. 贝贝遇到什么问题?准备怎么办?(可进行角色对换,让学生想象贝贝当时会怎么想?)
2. 贝贝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大男孩们后来是如何对待贝贝的?(那“一个小时”,他们的想法会发生什么变化?)
3. 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你怎么办?
四、语言文字训练:
1.理解并学会运用“呆呆地”和“静静地”。
2. 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五、课后阅读:《小交通员》《第一次跳伞》
六、课后实践: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 : 十三、人琴俱亡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 :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刀()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3、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抓住特点描述事物。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投影片
课前预习:
反复朗读,查找工具书了解松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能用一两句话给我们介绍介绍吗?指生介绍。师:大家讲得非常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描述松鼠这种小动物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纠错。
2、投影出示生字,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 xiǎn)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朗读等),要求:读的同时,要在文中圈点勾划,找出能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
投影出示思考题:
(1) 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2) 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板书)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提问: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同座位讨论,举手回答)(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明确:
先介绍自己的“漂亮”。(略)
接着介绍自己的“驯良”。(略)
最后介绍自己的“乖巧”。(略)
二、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师范读第3段,故意漏掉一些词,让学生指出并体会其作用。例: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字、词、句子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给同学几分钟时间准备,而后以竞赛的形式交流。
3、投影以下资料,讨论这段文字语言与课文说明语言的区别。
《辞海》: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三、情境创设,培养情感: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持怎样的观点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从“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点介绍身边的某一小动物。
五、板书: 松鼠最新教案设计
总括特点 具体介绍 补充说明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结构:由总到分
松鼠的特征:
漂亮(第2段)
驯良(第3段)
讨人喜欢
乖巧(第4~5段)
词语生动准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