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巩固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2、 在做汉堡的过程中,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与美,体验发现的乐趣。
3、 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
活动难点: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ppt、红黄蓝三原色颜料、每人三张两片圆的纸、烤箱
活动过程:
一、复习三原色导入
师:听听,是谁来到我们小三班?(播放猫叫声录音)
师:今天,猫妈妈邀请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猫家房子的颜色和形状)
师:猫妈妈的家可真漂亮呀,我们走进猫妈妈家看看,猫妈妈家里还有谁!
师:猫妈妈有几只小猫?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师:一共有三只小猫宝宝,她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师:对了,她们分别是小红猫、小黄猫、小蓝猫。看,猫妈妈家里有三间房间,小朋友们猜猜看,三只小猫分别住在哪间房间?(按颜色分)
师:对了,小红猫住在红色的房间,小黄猫住在黄色的房间,小蓝猫住在蓝色的房间。
二、学做会变的汉堡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小猫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猫妈妈要送给小朋友们一个神奇的礼物——会变的汉堡!这个汉堡可神奇了,它会变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我在汉堡的两边抹上果酱,这边抹上红色的草莓酱,这边抹上黄色的菠萝酱,要开始变了!
师:红果酱,黄果酱,变变变!
师:你们说它变了吗?变成什么颜色了?(请幼儿先猜想)(打开纸,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汉堡变成什么颜色了)
师:红果酱和黄果酱一起变成了橙色的果酱。
师:猫妈妈的汉堡真是神奇,猫妈妈告诉老师,汉堡还可以再变!想不想知道,汉堡还可以变成什么颜色?请小朋友伸出小手和王老师一起来变!
(教师再示范变一种颜色,幼儿徒手与教师一起做)
三、做会变的汉堡
师:哇,汉堡又变了一种颜色,小朋友们想不想试试看,看看自己的小汉堡是不是也很神奇呀?
师:猫妈妈告诉岑老师,做汉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轻轻的把果酱涂一点在汉堡上,如果果酱放的太多了,汉堡就没办法变魔术了。也要注意不要把果酱撒到漂亮的`小衣服上面了。用完勺子和果酱要把她们送回家!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悄悄的,像小猫一样把小椅子送回家,也来做一做神奇的汉堡,我们一起来做许多许多的汉堡,做好后,放在我们的汉堡店里,我们来卖汉堡;也可以去告诉客人老师,你都做了哪些非常神奇的汉堡,请客人老师来我们的汉堡店尝尝小朋友们自己做的神奇的汉堡!
四、结束分享
1、与客人老师分享自己做的汉堡。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卖汉堡的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对色彩变化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化另一种颜色。
3、 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红、黄、蓝色卡,水粉颜料红黄蓝,绘画纸,记录纸,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猜猜会有什么变化。
1、出示三种色板。 教师:"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是漂亮的颜色宝宝。它们三个是好朋友,喜欢在一起做游戏。"
2、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颜色。
3、猜一猜把其中两个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新变化?
二、操作活动:颜色对对碰。
1、幼儿第一次操作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看发现了什么?(提醒幼儿倒入的两种颜色一样多。)
2、教师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使用方法。
3、幼儿操作,请幼儿讲讲发现了什么。
4、小结:原来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出另外一种不同颜色。
5、现在请小朋友用其他的颜色放在一起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变化记录在纸上。
6、出示记录纸,教师介绍记录方法。
反馈结果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原来我们用红色、黄色、蓝色其中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成另外的`颜色。所以,我们把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
7、教师再次出示色卡,两种颜色的色卡合在一起时什么颜色。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西瓜、葡萄、橘子等三个没有颜色的水果,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今天,颜料宝宝到我们班来做客了,你看来了谁呀?
听说颜料宝宝来了,西瓜、葡萄、橘子想来染一下颜色没,穿件漂亮的衣裳,你说西瓜应该穿什么颜色?葡萄呢,橘 子呢?
那他们想要的颜色有这里有吗?
没有该怎么办呢?(调颜色)
2、幼儿操作调色,涂色,教师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感受弹簧等家具材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如:弹簧床、小弹簧、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沐浴条、手表带、海绵块等);
2、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瓷砖、报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啊?小结:对了,我们桌上有海绵……
二、玩材料
师:现在啊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桌上的东西,等会请小朋友来说说,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玩得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变,它们都能变,怎么变的。)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2)师: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细,放了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再来玩玩、按一按、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师:我们现在换一种来玩一玩,看看你又会发现些什么?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师:(教师进行小结)小弹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寻找弹性朋友(游戏)
师:“你们的弹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们试一试把他们找出来送回家好吗?”(让幼儿观察座位旁边的篮子里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他们找出来放在空的篮子里。)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啊?(走的轮胎、皮球、头皮筋、玩的弹皮弓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性。
活动准备: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水槽。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小手在哪里?
幼:这里!
师:那么跟老师一起做:
合拢张开、合拢张开;
小手拍一拍。
合拢张开、合拢张开,
小手拍一拍。
爬呀、爬呀,
爬到小脸上,
这是眼睛,
这是鼻子,
这是小嘴巴!
小朋友做的非常棒,给自己鼓励鼓励吧!
幼:棒、棒、我最棒!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那些东西会沉下去?
幼:泡沫、木头......(会浮起来)石头、硬币......(会沉下去)
师:小朋友说的都对,那么请小朋友想想,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幼:会沉下去(会浮起来)
师:老师也不知道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老师这里有一盆水,
我们把鸡蛋放在里面,小朋友要仔细观察哦!看看鸡蛋是沉下去了还是浮起来了。(让每个幼
儿都看清实验的结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了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鸡蛋在清水里灰尘下去。
我们在做一个实验,接下来老师要在清水了家一点盐,小朋友想会怎样?
幼:还是会沉下去。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这次在清水中加入盐,轻轻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在放入鸡蛋。让每个幼儿仔细观察这次实验的结果,提问:
这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幼:这次我看到了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了。
师:通过第二次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可以始水的浮力,让原本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 让幼儿自己做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下面那,请小朋友们自己做次实验,老师这里还有妈妈平时炒菜用的'糖、和味精,小朋友们可以放在清水里,看看可不可以让鸡蛋浮起来。
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组获得四个鸡蛋、四个水槽、盐、糖、味精、一个搅棒。教师指导幼儿实验。
让幼儿总结实验结果。
师:你们的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我在水里加了盐,我的鸡蛋浮起来了。(我在水里加了糖(味精),我的鸡蛋没有浮起来)
师:对,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始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教师在一次做实验,增加对本次实验的认识 。
4、 小朋友们,我们也可拿别的东西来做这个实验,我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做这个实验。
然后,下次上课的时候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实验结果。
活动延伸: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填空空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活动选自《华师大建构式》教材小班上册 “轱辘轱辘”主题中的科学活动“了不起的轮子”。轮子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来源于幼儿生活,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经过对原教材反复地熟悉和分析,结合小班幼儿注意水平低下,喜欢形象鲜明、具体生动的事物等年龄特征。我们听取了专家的意见,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在保留原教材的主线上,对细节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希望活动能更加有情境性、趣味性、挑战性。
我们将活动环节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原先利用PPT让幼儿间接感受轮子的作用,调整为幼儿用无轮的工具箱运较重的“饮料”和安装上轮子后运“饮料”。幼儿在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安装上轮子后可以更省力快速地运货物,从而感知轮子的作用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接着是轮子的自述和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轮子(PPT),用生动有趣轮子形象吸引住幼儿,让幼儿在听、看、说的过程中拓展生活经验。 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我们旨在通过幼儿直接经验的感受,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操作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作用。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货车若干辆;
2.自制饮料若干;
3.《了不起的轮子》课件;
4.货架2只活动过程:运货物
——师:“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们要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将这些饮料运到超市去,你们愿意帮忙吗?有这么一辆奇怪的小汽车可以帮忙,你觉得它和其他的小汽车不一样在哪里?我们将饮料瓶整齐地放进车厢里,并且把车厢装满。”
——师:“我们来运饮料了,小汽车呀,小汽车,嗨哟嗨哟往前开,我是能干的小司机,大家一起运饮料。”教师带领幼儿运饮料进活动室,并用不同的动作,或抱或推车厢,感受车厢的沉重。——师:“到超市了,我们把饮料放到架子上去吧!再把小汽车放到车库里,每个小点放一辆车子。放完后马上坐回到位置上。”
——师:“你们刚才在运饮料的时候觉得怎么样?”幼:很重。 幼儿回答。
——师:“因为这么多饮料放在一起比较重,所以我们运的时候会感受到很累,运的速度也就比较慢,那么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让小车子可以又省力又快速地运呢?”幼:装轮子。师:这是个好办法。 幼儿回答。安装车子轮子——师:“这里有很多的轮子,我们帮它们装上去吧!”教师示范安装轮子,将轮子轻轻地扣到缝中,然后用力往后拉。“装一对轮子可以了吗?不行,要装上两对轮子。你们想去试一试吗?那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个小朋友拿好两对轮子,快速地将轮子装进车子里。——师:“请小朋友们拿好轮子为小汽车装上去吧!”(幼儿安装轮子)教师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再次运货物感受有轮子的方便与省力。
——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都帮小车子装好了轮子。装上轮子的小汽车来运饮料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把饮料放进车厢里,放好了我们出发了。小汽车呀小汽车,滴滴滴滴往前开,我是快乐的小司机,滴滴滴滴滴。”
——师:“现在把装满饮料的`小汽车停到车库里,我们休息一会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看谁的动作最快,谁来告诉我,没有轮子的小汽车和装上轮子的小汽车运饮料,你更喜欢用哪一个运,为什么?” 幼儿回答听听轮子的自述。
——结合PPT讲述《了不起的轮子》 师:有了轮子可以让我们更省力地运东西,车子也会跑得更快,轮子真了不起。轮子自己有话想跟小朋友说,我们一起听听。 师:玩具车、滑板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都因为有了轮子而跑得很快很快,那你知道哪些东西也有了不起的轮子?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轮子,进一步了解轮子的作用。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轮子。师:“除了这些有轮子的东西,小朋友可以在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发现,还有哪些有了不起的轮子,他们怎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拉着有轮车出活动室。
——师:“超市的叔叔阿姨还要我们帮忙再把饮料放进仓库里,我们一起运过去吧!”教师带幼儿拉着车子出活动室。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五、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2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5-05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25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7-05
科学活动教案15篇12-21
科学活动教案(15篇)12-2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1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12-26
科学活动蚯蚓大班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