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1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耐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沛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身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身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胜利。]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身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身的朗读要求。
[充沛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布置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扮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扮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扮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到做人要谦让,
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要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再读课文,4、用笔画出不5、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6、然后反复7、练读,8、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9、指10、名11、读课文,
12、互相评价。
13、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14、老师板书: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15、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2、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3、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4、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3、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4、学生写字,5、教师巡回指6、导,7、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让学生再质疑,4、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1、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2、同3、人物不4、同5、的语气。
6、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7、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8、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背景音乐响起)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请同学们将你们自己查找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老师明确: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背景图片闪示)
(二)正课
一、初读诗文,知情节
学生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表达感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二、品读诗文,感悟美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优美的字词、绝佳的好句、奇妙的想象。然后在四人小组间交流着读,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演绎出这种美感;我们还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三、研读诗文,创造美
老师发现,这首小巧的散文诗,不仅语言清新,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堪称外国诗歌的`佳作,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重新巧排诗句,使之成为一首赋予了我们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四、诵读诗文,积累美
赛读、赛背,积累新知,积累好词好句好诗篇。
五、小结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
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业
1. 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 比较阅读《纸船》。提示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了解大海,想象浪花像什么以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大海、海岸、海滩图片。
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大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孩子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生自由回答)大海离我们西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但是咱们从电视、各种图画书上是经常看见的,你能把你所知道的大海样子跟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吗?(生互相交流)
2、是呀,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欧,大海边有美丽的贝壳,大海呀,还有调皮的小浪花呢?(板书:浪花),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到海边,去同三个小朋友一起去看看浪花吧!(补全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扫清障碍,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并拿出笔,在字下面作上一个小记号。
2、借助拼音读自己所勾画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流利。
4、指名读,其余生评。(指导读好表示浪花声音的“哗——哗——”这里破折号的用法,应该在朗读时体现出来。)
三、品词引路,感知课文
1、指名读文,其余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谁在干什么?
2、生找出: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强调用上自己的话来说)
3、浪花像什么样呀?(学生说出像问号时,教师板书简笔画,并书写一个大大的问号作对比)
4、指导朗读好本节。
5、我们知道,问号就是表示在提问题呀,今天浪花可为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问题是什么吗?(生提问,注意引导口语训练)
6、是呀,浪花给孩子们提的这一个问题,孩子们都是怎样回答的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交流
A、回答第一个孩子的问题时,抓住“海水”和“淡水”,进行分析,让孩子明确这两种水的不同之处。
B、第二个孩子的回答时,故意质疑,让孩子了解海底“火山”和“陆地”的矛盾处,从而理解‘探秘’一词。
C、第三个孩子的回答时,从挖煤入手,了解矿石,然后理解‘采矿’。
D、假如你也在海边看浪花,你会想到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回答。
7、引读文章内容。
第一个孩子回答说:……
第二个孩子回答说:……
第三个孩子回答说:……
……
8、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生思考:浪花像什么?
句子训练:浪花像小手。浪花像。
(2)体会“抚摸”,教师创设情境,小孩用手抚摸家中小动物,然后让孩子用“抚摸”说话。
(3)指导朗读。
四、品读诗文,小结全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诗文背诵下来。
3、小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出学习要求:学习生字词。
二、自画生字,读准字音。
1、从文中找出生字,同桌互读互学。
2、检查字音。(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出示带生字的词,自读词。
4、交流读。
三、认准字形,组词运用。
1、出示生字,让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
2、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难记的字。(总结识字方法)
4、再读生字词。
5、用生字自己组词。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生认读。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
家、脚、到
4、学生自己先描后写。
5、作业展示。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1、看浪花
浪花简笔画
浪花像问号。
浪花像小手。
浪花像____。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 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 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 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 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 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 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 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 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 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 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 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 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 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 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 )的老鹰 ( )的鹦鹉
( )的仙鹤 ( )的蜈蚣
用“( )的( )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 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么风筝?
1、 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1) 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有哪些风筝?
(2) 你觉得哪一只风筝最好看?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 对比句子,体会写法。
金黄的小蜜蜂,在空中飞来飞去。
金黄的小蜜蜂,翘着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小结:第二句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风筝的样子和好像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鲜艳美丽的图画。
3、 想象续说。
(1) 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课文描写的这些风筝呢?从哪里看寻出来?
(2) 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学习作者的写法,画一画,说一说。
三、 总结全文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欢乐的情形和各式各样的风筝
在天空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放放风筝吧!
四、 作业
1、 摘抄课文中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预习第二课。
4、 (选做题)小练笔:把自己课外放风筝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 放风筝
放 举 跑 放线 松手
高兴
风筝 多 热闹 鲜艳 美丽
语文教案 篇9
一.谈话引入
1.大家认识我么?怎么认识的?我喜欢孩子,我爱做老师,这是我小时侯的一个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一个新的愿望,大家猜猜我想做什么?我想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点名读。美字加点,这几位同学在读美的时候特别用情,看来你们对美特别敏感,大家一起读读。
2.轻轻地再读一遍,这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加问号。这些问题课文中都告诉我们了,只要大家细心读书,问题都能解答。读之前,我问问大家,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就?句子读不通就?好,那就放声读吧。
二.检查读书
1.生字都读准了么?出示词语,你会读哪排就读哪排,如果读准了,大家就跟他一起读一遍。点名读,齐读。如果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准么?好,那就开火车读,齐读。把这些词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准么?那就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准读通。
2.请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读书。每人读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读书。刚才的问题,你们都找到答案了么?别急着回答。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仔细想想,能不能有更多的发现,可以拿出笔做一些记号,这次读书要求不出声。
三.精读课文
1.问题都解决了吧,我来问问大家,课文哪一段直接写叶子很美呢?出示文字。齐读,你们觉得叶子美在哪里?板书:形态各异,谁知道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形态各异的叶子你见过么?我带来了,出示图片,这些叶子有什么不同?虽然都在一棵树上,但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如果你就是这树上的一片叶子,你准备长成什么样?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就叫想法各异。你们的想法何这树叶一样,各有各的特点,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大家再来读读这一段,体会一下。
2.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却做着相同的'工作,出示文字,什么工作呢?齐读,你有什么不懂?加点:生命的乳汁。你喝过哪些乳汁?(给你生命的营养,让你成长的营养)现在你一定知道这乳汁是什么了。对,树叶借助阳光可以产生像乳汁一样的养料。有了这养料,大树才会茁壮、葱翠。看,多美的大树,远远望去,就更美了,看了这大树,你有什么想法?那就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大树这么美是谁的功劳?对,没有叶子的奉献就没有大树的美。板书:无私奉献这无私的奉献就是一种美。齐读。
3.多好的叶子啊,我忍不住想把另一段介绍给大家,想听么?师配乐朗读。听了我朗读,你们想读么?那就一起来读吧。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边读边想,那就更好了,请女生来读,男生想,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现在男生读,女生想。交流: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叶?为什么?(理解“肥美”“飘零”)叶落归根,这对大树有什么好处?是啊,即使离开了大树也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树。板书:为大树而生学到这儿,你觉得叶子怎么样?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赞一赞树叶吧。齐读。
4.小结:假如你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你会对大树说些什么?你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现在你知道叶子美在哪里了么?它美就美在……,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拿起书,让我们在音乐中把对叶子的感受读出来吧。
四.下课结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