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欣赏〕
片段一(序幕部分)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反思〕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终曲高潮迭起。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9-20页。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二年级下册的书又进行了改版,我很自然地将新旧版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尤其在练习局部把原来的通过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以和目测估计的练习改换掉,而更重视培养同学的数感以和应用。如书中出现“少很多、差不多、慢得多、快一些”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常口语化的词汇,真正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对同学估计意识的培养并未忽视。真是一题多练。
由于经验的缺乏,我试图到网站上找一些公开课教案等资料,但由于是新版,而所有相关的资料都与旧版教材配套,因此我只能半参考半自我解读教材,写下如下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复习引入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
师:(手拿思品书与习字本)同学们,你能猜一猜思品书大概有多少页吗?(58)
[ 同学各自猜想一个数,请几个人说一说,注意表述的准确性,最好用“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由于有的同学过于重视或是坚信自身的判断,经常用语过于绝对,用“肯定、一定”等词表述自身猜想的`结果。此时师有必要进行纠正。师板书准确的页数。]
师:让同学观察两本书的厚度,引出习字本的页数与思品书的页数“差不多”,你能猜一猜习字本的页数吗?(请同学说一说)假如给你三个选择15、60、150,你选择哪个数呢?为什么?
组织比较,师:58○60,你是怎么比较的?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师:观察数学书与习字本的厚度,引出数学书的页数比习字本的页数“多很多”,你能猜一猜数学书的页数吗?
师先让同学估计,再选择50、104、500,说一说为什么?
组织比较60○104,你是怎么比较的?
[ 这两个活动是根据课后习题3、4改编而来,一是便于同学练习时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而是他重视培养同学的合理估算能力,师通过让同学观察书的厚度,抓住“差不多、多很多”等字眼进行估算,也是提示同学估算要合理。数字也是同学们学过的两位数与两位数,而后引到两位数与三位数比较,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两位数大小的比较。并通过提问“你是怎么比较的?”适当总结了初步的数的比较的方法。]
3、抢答复习旧知
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比较下列数的大小吗?
出示小黑板,6○20、66○62、100○89、75○57
边回答边说说比较的方法
[ 再通过这些典型的比较习题,试图让同学逐渐回忆起原来所学过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以便在旧知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知。在教学过程中,就感觉同学是能够判断出谁大谁小的,但是不太能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述比较的方法,因此我觉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要常给予同学交流、研讨、和表达的机会。]
4、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继续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精】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