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整合资源优势。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此类科技说明性课文,并且把“口语交际、习作、宽带网”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作统筹安排。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二、扎根语文课堂。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对这些科学知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上成自然常识课。
三、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
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
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程度、程控电话、依赖、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
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放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
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设计意图〕
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稍有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学生提出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导“赖、耕、幻”的字形。
2、学生练习写字,自己决定写几遍。
3、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
⑴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并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⑵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同时也为和科学老师PK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课堂作业真正做到课堂内完成,这是给学生减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且课内作业,高效高质,当堂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课外作业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
⑴诗句的本意。
⑵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
⑶你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
⑷“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
⑸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
⑹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设计意图〕
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争锋相对地进行辨析。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锋。
〔设计意图〕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上课、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大量信息,储备越多,学生的积极性越浓,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感受就越多,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课堂发言时学生的语言才会更真切更鲜活。
板书:科技万象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附:作者信息
执教者: 朱雅芳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语文教案 篇3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韵味枫叶如丹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这是才进入高年级的起始阶段。中低年段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已经升为篇的训练。我始终认为,学生一定要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设计思路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表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3、教学内容分析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课程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
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
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
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知识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
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
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成功》教案4。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
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
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7-26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8-17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9-18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