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大家平时都有哪些好友?会去探访你的好好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好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好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好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出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好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呢?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大家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好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好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大家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好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大家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好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想象并说出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好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好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好友!
二、好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好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好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友?
(1)指哪些好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好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好友替换掉“这山中的好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好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好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好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好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好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好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案-放弃射门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足球吗?能和大家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足球有关的课文“放弃射门”(板书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初读课文
1.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理解生词(或联系上下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点名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精妙绝伦:精致巧妙的程度,没有谁可以比得上。文中指精彩的射门无人比得上。“伦”,同类、同等。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多指文章)。文中指福勒带球突破的动作流畅自如。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文中用于描写福勒主罚点球时的态度。因为福勒认为不该得到这个点球,只是敷衍应付罢了。
竭尽全力: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不言而喻:喻,明白。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微乎其微:微,小。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辉煌:光辉灿烂。
抑制:压下去,控制。
震撼:震动,摇撼。
经典:指传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平庸:平常;很普通。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足球场上激烈的比赛场面,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运动员福勒却放弃了射门,观众深受感动的事。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自由读文,记录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归纳所提出的问题。
(1)足球运动员福勒是在什么情况下跌倒的?
(2)福勒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请求裁判收回处罚而且放弃射门?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4)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上节课归纳出来的问题。
2.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出示上节课共同归纳的问题,自学探讨,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
1.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福勒跌倒了?
对方守门员西曼在明知自己如果扑到福勒的身上,自己必然受伤,还可能被罚点球的情况下,还是像疯了一样,不顾一切扑出球门,福勒怕踢中西曼,所以才在已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福勒将脚收回。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2.在这种情况下,福勒为什么请求裁判收回处罚并且放弃射门呢?
福勒看到对方西曼没有出危险,自己感到很欣慰,他心中考虑的是足球比赛的全局,而不是个人的是否辉煌。所以,此时,他请求裁判撤回对西曼的惩罚而漫不经心地完成了自己得到的这个点球。
你认为福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从而体会到福勒的体育道德。)
师过渡:是啊!和我们大家想的一样,全场观众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其中包括支持福勒对手的观众。
3.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福勒做法的高度赞扬。赞扬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赞扬他崇高的人性美;赞扬他的纯洁与无私;同时,也是对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教育。
4.自由读前两段,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谈感受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或收获?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对福勒,对球迷,对同学们)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你喜欢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6 放弃射门
高尚的体育风范
保持足球运动的团结性
(人性美)
教案点评: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从而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文中重点句段的含义,再通过互相交流,加深理解,最后通过感情朗读反馈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程度,从而感染自己,感染每一位同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来感受文中包含的人性美。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设身处地地去领会,去感悟,去交流,去表达。
探究活动
一、认真读一读由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调查后撰写的《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一文,讨论:
1.如果你遇到这些问题,你会如何处理?
2.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二、结合本班情况和我们身边的实际,也搞一个类似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再展开讨论,制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将活动扩展到全校的范围,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相关的倡仪。
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
您身边有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吗?有人乘车不排队吗?这些社会公德问题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北京正积极申奥的今天,北京人特别是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结束的一项针对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青少年觉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在他们中间并不少见,这个调查让我们走近了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真实现状。
现状一:不太卫生的公共卫生
调查中,当问及“您对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看法”时,19.1%的青少年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还有近四成(38.5%)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而回答“很少”的比例仅有17.6%。在回答“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您会怎么做?”时,近四成(35.9%)的人会非常主动地“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但是选择站出来“上前制止”的比例仅为12.1%,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高达44.3%,选择“扔个果皮算什么”的也占到6.8%,后两项之和高达51.1%,也就是说在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破坏公共卫生的行为,更多的人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至多是自己不去破坏,榜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面对这种不良行为,更需要的是勇敢的制止。
现在的时髦青少年除了服饰前卫外,嘴里嚼着口香糖似乎也是一大特点,但是对嚼剩下的口香糖残渣的处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据报道整修过的天安门广场就曾经被小小的口香糖残渣弄得很狼狈。因此在调查中,我们问到“修整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已粘有许多口香糖残渣,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超过七成(74.4%)的人肯定这种行为是“不文明行为”,但仍有不少人(25.6%)对此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中9.4%的人说这是“习惯成自然”,还有9.0%的人说“我也干过,不吐咋办,也不能吞下去”,另外8.6%的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垃圾箱太难找”。爱嚼口香糖是个人自由,但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投进垃圾箱,只是举手之劳,从这里也可以折射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修养。
现状二:不太有秩序的公共秩序
青少年是否遵守公共秩序,更多地反映在他们平时是否遵守学校中的.公共纪律。在调查中,我们让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公共场所是否大声喧哗”,“上课是否迟到早退”。结果,10个人中就有4个回答“在食堂买饭不排队”的现象普遍存在;超过一半(54.2%)的人认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现象也不少见,还有38.3%的人认为“上课迟到早退”也是常事。
我们把调查视野从校园转到校外,让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两成人(19.9%)选择了“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在回答“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时,18.8%的人选择了“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在回答“每年到自行车纳税时,您会如何做?”时,竟有近三成的人(28.6%)选择了“能躲就躲”,“从不纳税”,“从别人车上揭下税标,贴到自己车上”等。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论公德》中就曾指出:“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但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看来,这个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现状三:不太被爱惜的公共财产
曾几何时,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成了一道风景,不少学生在这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甚至有人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说这里蕴藏了无尽的灵感。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
“长流水”和“长明灯”的现象也经常被青少年视而不见。在回答“您对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的看法”时,高达40.3%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另外,在回答“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应如何”时,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和“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
其实,爱护桌椅,节约用水的道理一点不难理解,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呢?难道只因为这些东西姓“公”吗?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成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成人的影响。调查中我们问到:“您认为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62.8%的青少年选择了“社会环境”,38.2%的人选择了“家庭陶冶”,27.1%选择了“学校教育”,15.8%选择了“成人表率”,11.2%的人选择了“舆论导向”,9.4%选择了“影视作品”。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社会环境、家长、教师等成人在他们公德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和表率作用。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一些成人品行不端,这些将会对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六亿神州尽尧舜”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多数人还是凡夫俗子。可以相信,惟有未来社会的代表———青少年自觉养成社会公德意识,遵循社会公德规范,我们社会道德的风貌才会有极大改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才会随之提高。
调查背景说明:本次调查是由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于20xx年5月至9月,在北京一些大、中学校共发放问卷1800份,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的。在发放的1800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782份,有效率为99%。其中,男性占54.2%,女性占45.8%;中学生占55%,大学生占45%;党员占2.4%,团员占72.2%,少先队员占13.0%,群众占11.7%。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二、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奏、议、疏、表、对策类同,统称奏议)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引申常见古文体裁:疏、序、说、赋,教师自行把握)
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和停顿
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五、疏通文意
1、认真参看文后注释
2、结合课文注释,完成练习
(1)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3)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理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尝试背诵
二、检查复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必浚其泉源 (jùn) B.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 (chù) D.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buō)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总结归纳文言常识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凡百元首 帝王 的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走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 放纵情思,骄傲 尽情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使……辛苦
形容词活用
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权、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惧谗邪 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邪恶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克终者盖寡 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v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adv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pron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v
信:信者效其忠 诚实 adj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v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n
忌不自信 相信 v
求:求木之长者 追求 v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v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v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v
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 v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v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v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表原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助词,防在动词其那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山峦为晴雪所洗 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
四、积累与课文有关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会写40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红领巾”真好》和《清澈的湖水》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4.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快活”、“容易”等词语说句子。
5.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X“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识字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熟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保护动物的意愿。
四、教具准备
1、贴画:一棵大树,十片生字树叶,八只小动物(老虎、黄鹂、老鹰、百灵、熊猫、大雁、孔雀、锦鸡)、课题。
2、CAI 课件。
3、各种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想对你们说两句话,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就鼓鼓掌。老师说的不对,就摇摇头。
师: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掌声)
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掌声)
师:老师真高兴,一下子有这么多好朋友,我还有一位好朋友,她叫蒂皮。她是法国人,从小生活在非洲,有许多非洲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CAI 课件展示蒂皮和各种动物的合影。)
问:你们想不想成为蒂皮的好朋友呢?
蒂皮对我说,谁喜欢动物谁就可以做她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些动物吧!
二、我会认。
师:(贴课题:识字七)在这首儿歌里就藏着几只动物,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这些动物找出来,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一下课文里的“小桃子”和“小树叶”。
师:美丽的大森林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小动物,多热闹啊!森林里还有一棵神奇的树,树上的叶子里藏着一个秘密,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翻开这些树叶,看看有什么秘密?
师:动物们想检查一下小朋友刚才是不是认真读课文,读生字了,谁会认?(指名认读)
师:现在,动物们要把生字上的音节蒙起来了,看看还有谁认识它们,把认识的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不会读的去请教一下小伙伴。
三、我会说。
问:谁愿意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谁会说?(指名说)
师小结:小朋友会换部首,加部首,做动作,猜谜语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你们想的方法真多,真了不起。
四、我会写。
师:我出两个字谜,你们猜一猜,两个人走在独木桥上。(生:丛)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 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 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 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 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 教师小结:
① 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形状了吗?板画:春雨
认识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思考性的.读
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句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1)从句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题底颜有趣问题到底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题同偏旁:题颜
换偏旁:底—低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下落到不同的植物上,用了不同动词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滴油
你发现了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给大家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 zhòu ”,不能读“ jū ”或“ zòu ”。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五”等7个生字,会写“一、二”等4个字。学习笔画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数字儿歌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韵文内容简单。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五”等7个生字,会写“一、二”等4个字。学习笔画横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数字儿歌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金木水火土》
师:小朋友喜欢儿歌吗?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介绍一首小小的儿歌。不过,小朋友要见到儿歌,得闯一个小小的.关。
活动2【讲授】识字、读文、写字
师:闯关游戏谁最棒?(生:我最棒)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字宝宝想跟小朋友打个招呼,想看看那些小朋友最先认识他们。(老师教读生字卡上的生字,每个3遍。)
师:小朋友们记住它们了吗?(师出示生字卡,生每个齐读3遍。)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请一个孩子到台前当老师教读。(把掌声送给她)
师:这些字宝宝觉得太孤单了,想找到他的好朋友,现在请一组的小朋友拿着桌上的生字卡,一起商量商量给每个字宝宝组组词。(小组活动)每个字宝宝都组好了,就静息。
生:(小组展示:请一小组小朋友上台,台上说一个,台下重复两遍)
(二)读文
师:小朋友的“识字关”闯得可真棒。老师奖励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完整的儿歌出来了。(PPT出示完整儿歌,1、小朋友齐读。2、男同学读一行,女同学读一行。3、再齐读)
(三)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认识田字格:
(1)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PPT,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中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请小朋友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书写“一、二、三”
师:老师要给小朋友介绍一个新笔画“-”(出示PPT),请举起右手跟老师书空~~~~
师:PPT出示(“一、二、三”),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由横组成)
师:小朋友真聪明!再观察每一横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样吗?
生说到“一”:起笔稍微重一点,渐渐向右倾斜一点点,收笔的时候顿顿笔。
生说到“二”:上短下长,两横饭别再横中线上下。
生说到“三”:第二横最短,写在横中线上,第三横最长。
(每写一个,生也写一个。最后再把这三排写完。
(四)奖励做找一找的游戏。
(五)布置作业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7-26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8-17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9-18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