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1 10:33:1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平面镜的特性,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平面镜、动物玩具、音乐、各种透镜、面镜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了解镜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2、请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3、小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镜子反光实验

  1、幼儿分组探索

  2、小结

  三、游戏:小动物照镜子

  1、第一次操作,发现动物数量的变化

  2、第二次操作,发现如何变化

  3、第三次操作,把两面镜子竖直面对面放,进行探索。

  四、拓展经验

  1、平面镜真奇妙,我们发现了好多平面镜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

  2、这些镜子也藏着许多秘密,我们在分区活动的时候再玩一玩,发现它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活动时,继续探索平面镜的其他特性。

  2、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其他镜子的特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前半部分的学习,对小猪变形进行创编。

  2、通过“箭头”和“问号”的设置,激发幼儿发散性思维。

  3、鼓励幼儿合作,完成连环画的集体创作。

  活动准备:

  1、《小猪变形记》绘本

  2、小猪图形人手一份。

  3、图示7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绘本“老师带来了一本书,看看讲了谁的故事?”

  认读书名“谁认识这个书名?”“你们知道变形是什么意思吗?”(改变原来的模样)

  二、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边翻阅边讲)

  1、如果你是小猪,你会怎么来变长颈鹿?

  2、我们来看看书里的小猪是怎么变的.?

  3、小猪变成了长颈鹿开心极了,它还想要变,这次它会变什么呢?会怎么变呢?

  三、帮小猪变形。

  1、小猪到底会变成谁?请小朋友帮忙变一下。

  2、请小朋友先商量一下,你把小猪变成了谁?用了什么方法?一组上的小朋友变的动物不要重复,不要一样。

  3、幼儿帮小猪变形。

  4、幼儿相互讲述:你把小猪变成了谁?用了什么方法?

  四、讲解图示。

  “小朋友帮小猪变了很多的形象,这里面肯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来把小猪变形的故事编成一本书。”

  出示图示。“图上有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箭头表示我们看书的方向。问号表示变形时发生有趣的事情,或说的话,或讲的话)

  五、续编故事。

  1、把画纸贴到画板上。

  2、幼儿编故事。

  3、装订成书。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柳树长新叶了,并了解柳条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柳树。

  活动准备:小区里栽有柳树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柳树长新叶了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柳树下,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树?

  2.引导幼儿观察柳树枝

  提问:

  1)柳树的枝条上有什么了?

  2)柳叶是什么颜色的?

  3)一片一片的小叶儿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4)两头尖尖的.柳叶儿是怎样长在枝条上?

  3.教师小结: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嫩绿嫩绿的小叶儿,小叶儿两头尖尖的,一头长在柳枝上,一头随柳枝向下垂,这边长一片,那边长一片。

  二、长长的柳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柳条的特征。

  提问:

  1)长满新叶的柳条,它往哪个方向长的?

  2)一条一条的柳条像什么?

  3)风一吹,柳条它会怎么样呢?

  2.请幼儿用两条手臂来模仿下垂的柳条和迎风摆动的柳条的样子。

  3.教师小结:细细长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辫子,没有风的时候,一条条的柳条是往下垂的,风吹来的时候,下垂的柳条就随风摆动。

  三、找找柳树

  1.师:在我们的小区里,还有许多柳树呢,我们再去找找好吗?(组织幼儿寻找柳树)

  2.找到后请小朋友讲讲为什么是柳树?(讲出柳树的特征)

  四、结束:

  回活动室休息。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多种材料使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2、能用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体验探索蛋站立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熟蛋每人1个(多准备一些备用),在鸡蛋上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装饰成蛋宝宝。大小不同的瓶盖、瓶子、纸盒、积木、沙包、橡皮泥、玩具(塑料插塑、酒杯、凳子)、擦手毛巾、报纸、皱纹纸等辅助材料。

  2、《长大要当解放军》、《小小蛋儿把门开》的音乐。

  3、情境创设:鸡妈妈的家布置在桌面上。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最近鸡妈妈生了许多的蛋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鸡妈妈的家到了,来,和鸡妈妈、蛋宝宝打个招呼吧!”(倾听)鸡妈妈、蛋宝宝在说什么呢?噢,它们告诉我,说很想看看小朋友表演个学做解放军的节目呢!你们愿意给蛋宝宝表演一个好吗?好,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

  2、幼儿尝试让蛋蛋站立。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真好,蛋宝宝看到小朋友学做解放军那么神气,也想学学解放军站立的动作,你们猜一猜蛋宝宝能站立起来吗?”

  幼儿猜测,师:“那蛋宝宝到底能不能站起来呢?”

  师:“现在就请每个小朋友都找一个蛋宝宝做朋友,自己试一试,看看蛋宝宝在桌面上到底能不能站起来?”

  师:“小朋友们刚才发现蛋宝宝站起来了吗?

  (提供给每人一个熟蛋,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蛋宝宝自己是不能站立起来的。)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呢?”(可以用什么东西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呢?

  3、引导幼儿借助辅助材料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1)师:“材料王国的有些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也想过来帮忙,我们看看它们是谁?”逐一出示各种辅助材料并介绍他们的名称。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自由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小朋友们可以拿每一种材料试试,看看蛋宝宝有了这些材料的帮忙能不能站起来呢?”请小朋友将能站立的蛋宝宝送到鸡妈妈身边。

  幼儿发现讲述蛋宝宝站立的原因:原来这些材料上都一个小窝窝,将蛋宝宝放在里面就能站起来了。

  (2)加大材料的难度,幼儿再次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师:“鸡妈妈这儿还有许多的蛋宝宝也想站起来,材料王国又来了一些新的朋友,我们来看看这些新朋友室谁?出示毛巾,皱纹纸等,小朋友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以想这些材料怎么样才能帮助蛋宝宝站起来。”

  4、展示探索的结果,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展示幼儿站立好的蛋宝宝)师:“现在蛋宝宝都站起来了,谁来说一说你刚才用了什么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呢?(引导幼儿说出:我是用某某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同时展示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用这些材料造一个小窝窝就能帮助蛋宝宝站起来了。)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许多办法用了各种材料帮助蛋宝宝站立起来了,我们和蛋宝宝一起来跳个舞庆祝一下吧。幼儿围着站立起来的蛋宝宝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体验成功的乐趣,幼儿边表演边下场。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学习制作汽水,并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

  活动准备

  柠檬酸、苏打、白糖、水杯、盐、水槽、饮用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今天是博士爷爷带着明明、优优、小企鹅、熊宝宝和鹦鹉一起去科普营地的日子。他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有面包、蛋糕、火腿肠,还有好吃的水果和好喝的'汽水。一路上,大家唱歌、扑蝴蝶、钓鱼、做游戏,玩得又热又渴。他们要在树下休息,博士爷爷给每位好朋友发了一瓶汽水,他们喝着汽水说:“真好喝呀!”可是,明明不小心把自己的汽水瓶打碎了,他只能看着别人喝,急得快哭了。 小朋友们,我们做一瓶又爽口又好喝的汽水送给明明吧!

  二、认识实验材料:柠檬酸、苏打、白糖、水杯、盐。

  三、教师实验:

  1、倒入半杯饮用水,放入是凉的白糖、柠檬酸,尝一尝是什么味道。(为了让汽水更卫生建议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做实验。)

  2、再放入适量的苏打粉搅匀,观察其现象。

  3、汽水做好了,尝尝什么味道吧!(如想做冰镇汽水就加冰和放入冰箱即可)

  四、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五、喝汽水。

  六、实验结论:汽水中含有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柠檬酸和苏打混合在一起能形成二氧化碳,所以喝可乐时嘴里会有涩涩的感觉。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在各种蔬菜和水果(木瓜、西红柿、橘子、橙子、苦瓜)一起制作好喝的汽水。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图画、手电筒、玩具、幻灯机。

  2、将活动安排在有阳光的时间。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胆小的咪咪》。请大家仔细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师;咦,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猫佯装小猫在哭。讲述故事《胆小的咪咪》。今天上午,小猫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兴了。突然,它发现身旁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赶紧向东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东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西跑跑。这下,可把咪咪吓坏了,它急得大哭起来。妈妈,妈妈…

  2、联系生活,请幼儿猜一猜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影子形成。

  1、实验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墙上有什么?(光)

  (2)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墙上这黑黑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关掉幻灯机,(感知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黑影,这个黑影就是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3、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三、激发创新,敢于想象。

  1、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影子呀?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3、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户外游戏,乐于探索。

  1、影子多有趣呀,咱们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2、让幼儿仔细观察阳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谁还能发现其他物体的影子。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4、幼儿自由结组,每两人一组用粉笔在地上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等两小时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探索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感知,创新、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一、从故事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利用故事《胆小的咪咪》,激发幼儿的好奇,通过让幼儿帮助咪咪解决疑难的情境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把这个故事贯穿于活动中,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首先感到科学的趣味性,从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从实验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影子形成的原因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运用实验法和动画的演示法,形象直观,引导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和影子的关系,化难为易,层层深入,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实验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形象生动引导探索与学习。巩固知识时通过一系列的影子游戏激发幼儿从不同层面感知影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等,望老师多加指导,我会更加努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2、让幼儿知道企鹅与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是不怕冷的动物。

  活动准备:

  地球仪一个,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及企鹅生活在南极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地球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1、出示地球仪:这个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指着南北极让幼儿讨论:这是地球的什么地方?知道那儿的天气是什么样吗?这些地方有哪些动物生存?

  2、南北两极的生态环境,告诉幼儿企鹅生活在南极,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二、说说不怕冷的动物。

  1、出示南北极的图片,请幼儿边看边说说南北极的气候。

  2、说说图片中企鹅、北极熊长得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

  3、请幼儿思考:为什么企鹅、北极熊住在冰天雪地里却不怕冷?

  4、描述企鹅、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生活方式,并解释它们不怕冷的`原因,即身体的特殊构造。

  5、请幼儿模仿北极熊走路。

  三、游戏:企鹅、北极熊找家。

  1、分别请男孩、女孩子扮演北极熊、企鹅,模仿它们这两种动物走路,并走到老师规定的“南极”、“北极”的家里。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增强辨识乐器声音的能力。

  认识变色龙的特性。

  活动准备

  主题爆米花、儿歌读本、儿歌掛图、互动式教育光碟。

  各式乐器、变色龙相关书籍或影片、变色龙头套、幼儿大头照、呼拉圈。

  活动过程

  1事前分别用绿色、褐色、灰色纸材包覆呼拉圈;并於活动进行前,向家长或爬虫类宠物店商借变色龙到学校。

  2活动进行前,向幼儿说明今天有一位小贵宾要来,大家要小声说话才不会吓到牠,之后介绍变色龙进到教室,让幼儿观察、摸一摸牠,或是让

  他趴在幼儿的肩膀或手上,作近距离接触。

  3取出主题爆米花封底,观察变色龙的变色功夫,再与幼儿一起欣赏变色龙影片,介绍牠的变色能力及又长又有黏性的舌头等特徵,并分享与变

  色龙近距离接触的`感觉,是否发现牠的变色能力……等。

  4播放儿歌「变色龙」〔附一〕,与幼儿一起念唱儿歌,然后将变色龙头套〔附二〕发给幼儿,让幼儿自行选择并涂上顏色。

  5请幼儿戴上头套,翻开儿歌读本P.32,请幼儿拿出事先準备的大头照片,插入翻翻书旁的缝隙中,将自己变成翻翻书中的角色,说故事。

  6老师拿出绿色、褐色、灰色呼拉圈随意放置,并向幼儿说明绿色的呼拉圈代表草丛,灰色呼拉圈代表石头,褐色呼拉圈代表树干,当听到敲击

  三角铁,就要躲进草丛中,听到木鱼声要躲到石头上,而听到响板声则是躲到树干上,不然会被蛇〔附三〕(由老师戴头套扮演)吃掉。

  7播放儿歌,大家一边念唱,一边学变色龙走走停停的在地上移动,老师随机敲响不同的乐器,幼儿则站到指定的圈圈中,不小心掉出圈外的,

  就会被蛇吃掉。

  注意事项:

  当变色龙趴在不同人身上时,会因為衣服顏色深浅的不同,而有身体变色的现象,老师可趁机引导幼儿发现变色龙的变色能力。

  变色龙离开之后,需请幼儿洗手再继续活动。

  评量

  1能辨识乐器声音进行游戏。

  能说出变色龙身体会变色的原因。

  结束活动

  讲述「我是变色龙」故事(上谊出版),带领幼儿製作鏤空图卡,变换故事中各角色们的顏色,完成后放入语文区,让幼儿可以利用来说故事。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3-11

中班科学教案02-26

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认识粗细》04-09

《睡莲》中班科学教案09-30

中班奇妙的磁铁科学教案03-03

中班科学教案:买菜02-11

中班科学教案:弹性04-27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