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柳先生传教案1
一、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双向信息交流中,改变“注入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现疑难,积极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引出陶渊明:
从前有一个人,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先后几次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又先后几次辞官。他的最后一次做官,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他却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同学们都猜到了故事的主角——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先生——五柳先生,给我们介绍这位先生的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二)前置性作业
1、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文章或者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想想看,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三)读准课文,初知内容
1、指生朗诵课文,指另一生评价。
2、投放幻灯片,强调重难点词语的读音或写法。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体会节奏、语气)
4、借鉴老师的读法,每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争取能读出一点韵味。
(四)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疏通文意
(1)指生介绍方法
(借助书下的注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联系已经学过的字词来推断。)
(2)翻译课文。(师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3)小组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句。
例如:
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认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扮演“五柳先生”来个“答记者问”。(要求:全班按座次位置分成甲乙两大组,甲组扮演记者,乙组扮演鼎鼎大名的五柳先生。然后,两大组内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甲组商讨问题。乙组预猜问题及答案。问题的设计和回答都要以原文内容为依据,不脱离原文内容。)
(2)学生活动:
教师相机调控气氛,进行适时评价,并完成板书。
(3)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文章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名号来历、性格志趣和生活状况,再以“赞语”来评价其人物品格,叙议结合。
(五)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出五柳先生精神面貌、性格品质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不)
2、请找出文中带“不”的所有句子,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五柳先生呢?大家可以大声地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3、全班交流,讨论以“不”来贯穿全文的表达作用。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胸襟开阔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
曾不吝情去留——先生耿直率真
点拨升华: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才大声言“不”!一个小小的“不”字,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那么这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五柳先生到底像谁呢?
4、教师出示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少时胸怀“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他生活在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东晋末年,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四十一岁时毅然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佳话。期间,多次拒绝朝廷和地方官府请他出仕的要求,临终前,贫病交加,还是毅然拒绝江州刺史捐赠给他的粮肉。
教师明确:不慕荣利的陶渊明与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何其相似,五柳先生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在自嘲中自赏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评价其人——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现在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问时事,有消极的一面。生2: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应该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生3: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总结全文,积累经典
感动需要传承,经典需要积累,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文中你最想积累的句子。
(八)课堂检测
1、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亦不详其姓字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造饮辄尽既醉而退环堵萧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用文中的原句答题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3、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对读书——?对作客——?
对家境——?对著文——?
对得失——?对贫富——?
五柳先生传教案2
陶渊明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呢?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别有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己志”,坦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地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史记》里的“太史公曰”。但那是给别人立传,《五柳先生传》的“赞曰”,实为陶渊明的“自赞”,是他的自我评价,却也写得好像与己无关而作纯客观的评论。这都是本文不同于其他传记文章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通过文中所记叙的几个典型事例——“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章”等,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不同于流俗、情操高洁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过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进一步窥视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五柳先生传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五柳先生传教案】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教案08-28
《五柳先生传》教案09-01
五柳先生传10-14
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07-18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10-14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05-05
五柳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06-24
《五柳先生传》教案15篇06-17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09-26
五柳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