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活动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根据《指南》所提倡的“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好玩的冰”。通过两次探索:玩冰——冰中取礼物,让孩子们在与冰的亲密接触与操作中具体感知冰的特性并获得冰融化经验,最后在欣赏夹心冰块制作过程中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冰制品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冰透明、冰冷,光滑,能化成水等特性。
2.能想办法让冰融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杯子,夹心冰块,积木、筷子、热水、盘子,毛巾,盆,PPT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冰的特性。
1.出示冰,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老师把冰放在后面的杯子里,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一下回来告诉老师冰是怎么样的?
2.幼儿探索并交流。
提问:冰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冰看上去是透明的,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玩一玩,还会变成水。
二、第二次探索,感知让冰融化的方法。
1.提出要求老师想送你们一些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都藏在冰块里,你们要想个办法才能拿到礼物,想个什么办法呢,谁来说一说?你们觉得这么多的办法都能拿到礼物是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热水、木块、小棒,请你去试一试,看谁能够拿到礼物。
2.尝试取物并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最后冰变得怎么样了?
3.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有的用热水泡冰块,有的用小棒搅拌,还有的`用木块敲,冰块慢慢化掉了,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成功地拿到了礼物,真开心!
三、播放PPT,了解夹心冰块制作过程。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的?谁先来猜猜看。(幼儿猜想)还是请夹心冰块宝宝自己来告诉你们吧。(播放PPT)
四、延伸:.制作夹心冰块送给爸爸妈。
活动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迎春花的形状、颜色及名称的含义。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活动准备: 几枝开有迎春花和结有花骨朵的实物花枝;迎春花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利用挂图向幼儿介绍迎春花的名字,启发幼儿说出其名称含义。
2、观察实物,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和体验迎春花。
3、讨论:迎春花的颜色、形状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幼儿欣赏教师朗诵儿歌“迎春花”并讨论:如何爱护花朵。
5、到室外观察迎春花。
效果分析:
幼儿园的操场一角盛开的迎春花为孩子们的观察提供了方便。由于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有的孩子虽然叫不出其名字,但对此已有印象,在上课进行认识的时候都知道是外面操场上开的花。经过教师的讲解,孩子们大多都了解认识了迎春花的.基本特征及名字的含义。有的孩子在到室外观察时主动提醒在后面向前挤的小朋友:“别挤了,别把迎春花碰掉了。”
教师上课所折的几枝开了的只有六朵花,其余上面满是花骨朵,课后将其插到了花盆里,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数数,发现:第二天开了十二朵,第三天开了二十二朵,到第四天全部开放,孩子们那细心的眼神、认真而小心翼翼的点数以及发现每天不同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了惊喜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个时候到户外已能寻找到好多春芽了。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种种子进行观察得到感性认识,我们组织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空酸奶盒和花生、大豆种子,指导孩子通过亲手操作,种上了种子。
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又学会了种植的基本常识,我们又组织孩子在沙盘中种上了蒜瓣。孩子们那积极性之高、那好奇心之浓是我们所料不及的,之后将其放置到自然角,孩子们每天都来观看,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种子发出小芽芽。终于,在种上种子的第四天,孩子们发现了第一盆刚刚冒出土的小嫩芽——————在观察、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顺利地进行了第二个活动,诗歌《钻泥巴》的教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磁铁若干块、彩色曲别针若干个。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神奇的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把彩色曲别针放在纸卡上,在纸卡下面运用磁铁为幼儿表演会跳舞的彩色曲别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磁铁的话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2.磁铁娃娃找朋友。
提供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娃娃喜欢哪些东西。将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没有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各是什么材料做的?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磁铁能够吸住铁及铁制品。
3.组织幼儿开展“找的快”比赛。
(1)请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
(2)鼓励幼儿找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教师将结果记在黑板上,比如消毒柜门、小水杯等。
小结:通过比赛提高幼儿寻找磁铁“朋友”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吸铁特性。
4.了解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欣赏PPT课件)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然后通过看图片拓展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特性,现在我们到活动室外继续寻找磁铁和它的朋友吧。
活动反思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2、在操作实践、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经验,探索让支架更稳固的多种方法。
3、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参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纸棒、剪刀、双面胶、箩筐、幼儿课前人手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的支架。
2、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稳固问题的讨论。
1、幼儿看支架、说形状
瞧,昨天,我们一起用纸棒做了很多支架,看看有些什么形状的支架?这么多的支架想不想来玩一玩,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谁来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其他支架能变形)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请把稳固的支架放到上面来。(幼儿检测自己的支架是否稳固)
4、看看稳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的?(同伴相互交流、置疑、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二、第一次探索,运用增添纸棒的方法让不稳固的平面支架变得稳固些
1、你们手里有那么多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把它变稳固呢?那边桌子上有一些工具、材料,我们去试一下怎样把它们变稳固?(幼儿思考加固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的支架变稳固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1)(对角的)不过我还要来检验一下,手捏两个角轻轻拉一拉,哇,成功了。
(2)还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支架怎样?为什么?
(3)同样是添了一根纸棒,为什么这个变稳固了,而这个没有变稳固呢?
4、小结:哦,我明白了:只要在变形的支架里用添加纸棒的方法变出三角形,这个支架就变稳固了。
三、第二次探索,幼儿发现问题调整加固支架的方法
1、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支架,觉得这个支架怎样?(观察、交流)
2、小结: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形成加固支架的共性特点。)
3、这么多的支架中还藏着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再去把它变稳固,而把稳固的支架变的更稳固呢?拿起自己的支架再去试一试。
4、来看一下我们这一次的作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的评价:超级稳固
四、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今天,我们玩了支架,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支架。
2、小结:小朋友平时观察都很仔细,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三角支架,变的更稳固。
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1、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是不是添加的纸棒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2、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用了10根纸棒,你们觉得它稳固吗?为什么?
3、小结:添加纸棒要变三角形,才能稳固,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4、看,又来了一个支架,有什么不同?它稳固吗?这个支架又怎样来变稳固呢?我们呆会一起去试一试。(比较观察,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我从哪里来(科学)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体会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出示陈老师看见食物不想吃,恶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问:为什么陈老师吃不下还要吃呢?因为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长不大,所以妈妈是很伟大的,我们要更加爱我们的妈妈。
3、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陈老师现在怀了小宝宝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师再累还是要带小朋友学习本领,所以小朋友要更加体谅老师,爱老师,不惹老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
4、师: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现在你们上幼儿园了,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妈妈,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感谢妈妈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活动,知道手电筒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帮助人们照亮。
2.学习用推、按、拧等方法开手电筒。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开法的手电筒。
2.图片《手电筒亮起来》。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外形的手电筒,了解手电筒的用途。
活动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开手电筒。
审美元素: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通过用推、按、拧等方法打开手电筒,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利用电光进行的手影、彩影等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手电筒,供幼儿认识,观察。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手电筒)手电筒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里面有电池,有小灯泡,开关)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摆弄手电筒,感知手电筒的不同外形特征:
师:今天小朋友们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电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幼儿相互观察同伴手中的手电筒,你们手中的手电筒一样吗?(不一样,形状不同,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同)你手中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
3.和幼儿一起讨论手电筒的用处:
师:手电筒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时候你要用到手电筒?
师小结:手电筒主要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天黑了,人们走夜路时要用手电筒来照亮路,家里停电了,我们也用手电筒照亮屋子等等。
4.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开各种各样的手电筒。
(1)幼儿自由探索使用手电筒。
(2)引导幼儿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3)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电筒是各种各样的,打开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手电筒开的时候要推一下,有的要转一下,有的要按一下。
5.出示图片《手电筒亮起来》,让幼儿一起玩"手电筒的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目标:通过小实验使幼儿感知水瓶的沉浮与水量的多少有关,并通过记录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通过小组操作记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矿泉水瓶、水杯、烧杯、装满水的容器
过程:
一、观察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由图片引出船。
2、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船?
3、请幼儿观看常见的.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问:水下有船吗?
引导幼儿说出水下有潜水艇
二、动动小脑筋
1、观察潜水艇,提问:
潜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吗?
它是怎样浮出水面的?
2、观看潜水艇沉浮Flash
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小结: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问:假如矿泉水瓶是一个潜水艇,你能不能让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动手试一试
1、观察记录表 测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潜艇”下沉
2、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5
科学活动教案01-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6-06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4-30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08-05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8-06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