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9 08:13:45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科学教案集锦6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D检验D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小马过河》 彭文席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

  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

  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

  小马嗒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

  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过……过不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

  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

  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定计划、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到处充满科学,掌握好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送上一首嘹亮动听的歌曲。等一会儿我放歌曲时同学站起来,严肃一点,眼看着黑板上面的五星红旗,大家一齐用雄壮有力的声音唱出来。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这首是什么歌曲。(学生思考并猜测)

  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歌曲对祖国有关。

  生:我发现教师刚说的话和提出的要求,这首歌应该是国歌吧。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正是一首我们在每星期一或者有重大意义节日升国旗的时候唱起来的国歌。

  (教师开始播放升旗片段,同学们以深情之声唱起来。)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及多煤体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新知识,而且也隐含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作用”这一理念。]

  师:升旗时,大家想过没有,它为什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我认为有一个轮子在转动,一拉绳子,轮子起着润滑作用,旗帜就能轻轻升上去。

  生:不对,如这样太费力了,应是有一个轮子当拉绳子时就会活动,使拉绳更垂直向上动力,故此,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到杆顶上了。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对,只有一个会动的轮子也不能这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可在旗杆顶部把轮子固定不变,让它的绳子不会偏动才可以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升到顶杆上。

  师:大多数同学会想到可能与旗杆顶部的轮子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升旗的秘密,让我们来模拟一个升旗的装置吧。

  (老师板书:动滑轮和定滑轮)-

  [评析;在观察升旗过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体验、交流、汇集学生对升旗的认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齐:好。

  师:请看老师出示的幻灯片,同学们利用提示组装升旗的装置。请你边操作边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操作并观察)

  师:操作好了没有?

  生:好了。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把自己操作中发现的情况告诉大家?

  生:当我向下抖动绳子的时候,旗杆顶部的轮子是固定不动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把这种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

  生: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的时候,挂有旗帜的那部分绳子会向上移动。

  生:由于这个轮子是滑轮,轻轻一拉绳子就把旗帜升到杆顶部了。

  师:你们真棒。

  师:那么是什么起了作用?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说明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不错,我们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定滑轮是不是也有省力的作用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应组装一个定滑轮来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生:老师,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师:很好,现在就找来铁架台,在其上面固定好一个滑轮,并穿好线绳,各组同学讨论一下,统一了意见,再开始进行做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讨论后再做实验,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必需的素质。]

  师:小朋友们实验结束没有?

  生:实验好了。

  师:哪组的小朋友愿意把他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上台展示)我们在滑轮两边的绳子上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它们平衡了,所以定滑轮是不省力的。

  师:在小组实验里,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了他们不是先一步一步实验挂钩码或假设两边同时挂相同的钩码,结果都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谁能将定滑轮的特点完整复述一遍?

  生:我能行!利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不停地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并做及时辅导,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定滑轮的特点。那么有些同学已经在想了,有定滑轮,那是否有动滑轮呢?

  生齐:应该有吧。

  生:老师,我们可否再来做这方面的实验呢?

  师:好,大家兴趣很浓,我们就来研究动滑轮吧。

  (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

  师:看,在搬运货物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么像这样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我们把它叫动滑轮。

  生:老师,动滑轮一定有它的特点?可不可用实验来证实一下呢?

  师:研究动滑轮时,我们需要到哪些材料呢?你打算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计划?

  第三组生:研究动滑轮的计划首先研究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有研究

  发现与结论更好了。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研究计划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师:第二小组开始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

  ……

  (第八组汇报告后)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都没问题,我来提个问题好吗?(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第八组生:好。

  师:刚才你们提到研究的材料、步骤、发现、结论都非常有创意。请问你们研究计划完美了吗?

  第八组生:可能还没有那么完美吧!

  师:你们应该考虑到画出实验示意图,那么就更清晰了。

  生:(沉思)这样的研究计划变得更完美无缺了。

  师:你们就按照计划写出的项目进行研究。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的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对别的组的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更好了,更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生:好的。我们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生:老师,我们发现动滑轮能省力,但不可把物体移动。

  生:原来定滑轮与动滑轮有区别的。

  师:使用动滑轮大约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你能试着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它的作用的不同吗?

  生:(爽朗地)可以。

  生:老师,我们尝试用图示法来解释可能更明白。

  (小组讨论、思考)

  师:谁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示法,并找出它的三个点的位置来。

  (学生纷纷举手并说老师我能行)

  生:我就利用图示法来解释。如图:

  师:有了图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这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的渗透。不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规律,即使是正确的,只能作为已有经验,而不能模糊刚才的研究。孩子已经自觉地理解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也都会这么做,这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成长,在进步。]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一节课过去了,在和老师说再见之前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让我们不仅学会了假设 验证 结论来解决科学上的问题,还大开眼界。

  生:老师希望你今后还能来给我们上课。

  师:下课继续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行不行?好,下课。

  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让学生能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懂得科学结论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权的地方,比如在各组汇报报完问题后应让学生对别组同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讨论中的时空太仓促,有点走过场,有时还会给学生画圈子,不够开放的问题等。非常诚恳地希望能有机会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知道常见的蔬菜水果可食用的部分是植物身体的哪个结构。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物的身体结构”组图;“苔藓、蕨类”图片;“哪个部分可以吃”组图。

  活动过程

  组织谈话,鼓励幼儿讨论人类和动物的身体结构,导入主题。

  ——请认真看看你们的身体,你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你家有养小动物吗?小动物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小朋友们对人和身边小动物都很熟悉,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样很熟悉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说出它们的身体结构,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组图“植物的身体结构”,引导幼儿了解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

  1.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说说植物的身体结构。

  ——植物是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东西。这是一株西红柿,请你认真观察,说说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这是什么植物呢?(花生)

  ——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教师操作课件,逐一呈现植物的身体结构。

  小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出示图片“苔藓、蕨类”,帮助幼儿了解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结构都由六部分组成。

  ——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吗?

  ——植物多种多样,有些植物的身体结构只包含了六部分中的几个部分,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是什么植物?猜猜它由几个部分组成?

  小结:苔藓、蕨类等植物一般由根、茎、叶三个部分组成。

  出示组图“哪个部分可以吃”,引导幼儿识别日常所吃的食物属于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教师也可以用实物替代)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猜猜它是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呢?

  小结: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不一样。比如红薯、土豆吃的是它们的根;莲藕、甘蔗吃的'是它们的茎;白菜、空心菜吃的是它们的叶子;花菜、西蓝花吃的是它们的花;橘子、西红柿吃的是它们的果实;花生、瓜子吃的是它们的种子。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果园、菜园,引导幼儿观察水果、蔬菜,进一步扩展关于植物的认知。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科学教案 篇5

  大班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逐渐发达、探索、动手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了,所以在选择大班活动内容时,应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满足探索操作的欲望,使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复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复制现象,并感受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呢?我预设了这个科学探索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与多种材料的互动中,了解和关注身边的复制现象,激发探索的欲望和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中我制定了两个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体验复制的乐趣。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活动重点。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情境,把许多相同的水果模型凌乱的放在地上,请小朋友帮售货员阿姨收拾还没来得及整理的货物。这样的开头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纷纷要求帮忙整理。更在他们自己的动手整理中发现了秘密:一模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更以这些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提问引出了下面的操作环节。

  第二环节:根据纲要,本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目的,我以超市货物不够为由,激发幼儿动脑为超市制作货物。为活动的操作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剪刀、拷贝纸、橡皮泥、印章、印泥水彩笔等。制作结束后帮助幼儿分析没有制作出一摸一样货物的原因,更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知道,把东西做的一模一样的过程叫做复制。知道什么是模具,了解模具是复制的工具。

  第三环节:为了让幼儿更生动更形象的了解到生活中运用到的复制,我特地找了一些录像片段和图片,利用这种多媒介体手段,让幼儿最直接的去感知平时很看不到的多东西,增加幼儿对复制活动的兴趣。

  活动延伸: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为幼儿设置了疑问,通过设疑"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声音可以复制吗?"把活动自然的带出了教室,把科学过渡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这样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是无处不在的,让幼儿时刻关注科学,乐意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力的有趣现象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通过实验了解小胶囊翻跟头是重心转移的现象。

  3、学习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能理解钢珠在小胶囊里翻跟头的原因。

  注意事项

  胶囊和钢珠的安全性。

  活动准备

  胶囊、绿豆、钢珠、螺丝钉、纸滑梯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讲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杂技团里有一个会表演的小胶囊。有一天,杂技团团长要求小胶囊出一个新节目,要表演从滑梯上翻着跟头下来。这可难住了小胶囊,它不停地练习,小朋友们帮它看一看。(示范小胶囊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是翻跟头吗?在它着急的时候,杂技团团长跟它说:“你肚子里是空的,怎么能翻跟头呢,”你要放进东西去试一试。小胶囊想:我要在里面装什么才能翻跟头呢?小朋友,你们帮它想一想吧。

  师:你觉得小胶囊里放什么可以让它翻跟头呢?为什么?

  二、活动实施:

  1、幼儿认识材料。

  师:我们取出的.都有什么?这三个材料哪儿不一样?放在手里掂一掂,在盘子里滚动一下看看。

  :这三个材料形状不一样、重量不一样、滚起来也不一样。

  2、幼儿进行猜想。

  师:你觉得这三样东西哪个放进胶囊里哪个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

  3、幼儿进行实验。

  师:小胶囊里面放什么材料可以让它翻跟头?另外两个材料可以让小胶囊放跟头吗?

  4、幼儿记录实验发现。

  5、幼儿进行实验分享。

  师:为什么钢珠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它和另外两个材料有什么不一样?

  三、活动:

  教师进行经验:通过让小胶囊翻跟头我们知道了:圆的、重的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长的、轻的不可以。我们下来可以再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

  活动

  幼儿能说出小胶囊在斜面上翻跟头是因为钢珠在里面滚动的原因,并说出钢珠与两外两个材料的不同。

  活动延伸

  寻找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的材料,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病毒》04-25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有关科学教案03-0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中班科学教案03-11

【精选】科学教案六篇12-29

【精选】科学教案八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