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7 11:07:4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认识几种动物的蛋,简单了解蛋与对应动物之间的关系。

  2、 对动物的宝宝感兴趣。活动难点:认识几种动物的蛋,简单了解蛋与对应动物之间的关系。活动重点:对动物的宝宝感兴趣。

  活动准备:各位小动物图片·挂图

  活动流程:

  一、出示各种蛋,引导幼儿观察。

  1、 教师逐个出示蛋,引导幼儿正确说出蛋名。

  2、 引导幼儿观察这几种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颜色、表面进行比较)

  3、 你吃过这些蛋吗?味道有什么不一样?

  4、 这些蛋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二、出示挂图,介绍动物生蛋的`趣一事。

  三、送蛋宝宝回家

  请幼儿将手中的“蛋”送回“家”。

  四、操作练习

  使用《小朋友的书.我的动物朋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

  (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

  (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

  (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 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 采桑叶

  (1) 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 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 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 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玩抓玩空气的游戏中,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寻找空气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透明的盆若干、透明塑料杯若干、手绢若干、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塑料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

  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

  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二、找空气(操作)。

  用塑料袋抓空气,把塑料袋抓紧,看看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将塑料袋打开来,挤压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有什么感觉吗?

  三、找一找

  让幼儿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四、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

  幼儿将嘴闭上,用手捂住鼻子,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难受?

  引导幼儿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

  小结: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空气,不要让空气受到污染,清新干净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五、拓展延伸

  游戏:把空气吹出来

  玩法:幼儿每人一个吸管,对着盆里的水,把吸管插入里面,轻轻地吹一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值日生每天需要做得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跑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呀!他这一句“水跑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跑了,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

  2、每组一盆水;

  3、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

  4、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水跑了?

  3、请幼儿猜猜水跑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跑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让每位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跑了没有?水变跑了用√表示,水没有跑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2、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是用水果网做的实验,一个说水果网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另一个说水果网可以变魔术(容易吸水)。通过再次验证发现水果网确实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而那个小朋友由于水果网塞太满,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实验出现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物体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活动反思:

  不足之处:

  1、没有提前让幼儿接触一下这些材料,以至于活动时有部分幼儿的兴趣在操作材料上。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成功之处:

  这节科学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来验证老师的实验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跑了。发现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跑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

  1.探索颜色混合所产生的变化。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

  1.人手一个透明饮料瓶,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少许。

  2.抹有少许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的珠子。

  3.红黄蓝标签纸人手一份。

  过程:

  一、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

  1、教师示范

  师: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要来变一个好玩的魔术,你们看好了哦!

  师:这是一瓶有魔力的水。(教师用力摇晃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变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师:你们看,变成什么颜色啦?(幼儿回答)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

  师:你们也想来变一下吗?(想)老师在你们座位底下也放了一瓶有魔力的水,你拿出来变变看,看看你能变出什么颜色来!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觉得神不神奇呀,一瓶没有颜色的水,摇一摇怎么能变出漂亮的颜色呢?(幼儿自由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请你打开你的瓶盖看一看,里面有什么?(颜料)

  5、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过程。

  师:你看看你的瓶盖上有什么颜色的颜料,我们就拿出什么颜色的标签纸给它贴上。

  二、变出新的颜色水。

  1、师:刚才的魔术好玩吧,现在,老师请小朋友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他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言)

  2、师:到底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一样呢,老师在椅子下面的盒子里给你们放了几颗魔珠,现在你自己去选一颗和现在你贴上去的颜色标签一样的魔珠把它放进去,摇一摇看看会变出什么颜色!

  3、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三、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1、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拿上来,说说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师:我们真棒变出了那么多好看的颜色。(幼儿说教师操作,验证结果)

  2、将幼儿调制出的橙、紫、绿色的颜色水分类摆放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深浅。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橙色、紫色、绿色放在他们各自的展示台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延伸活动

  师:同样的颜色,有的小朋友摇出来的深,有的小朋友摇出来的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要节约用水,并探索简单的水的过滤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一小盆清水,米、青菜、土豆若干,沙子、石头、树叶、棉花等若干,小盆、漏斗几个,过滤水用的小瓶与幼儿人数相等。预先通知好四名家长共同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清洗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娃娃家的游戏,娃娃家里都有些谁呢?

  师:今天要请娃娃家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请你们将这些米、青菜、土豆洗干净,但是,要请你们用最少的水将这些全部洗干净,等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一个娃娃家用了最少的水将这些洗得很干净。

  2、幼儿讨论清洗的方法。

  师:你们先商量一下,怎样洗才能用最少的水却又将这些菜洗干净?每个娃娃家还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小朋友的.爸爸或妈妈来当特约佳宾与你们共同商量。

  教师注意倾听并参与小朋友的谈话,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清洗。

  3、幼儿动手操作。

  对于幼儿的操作,老师不加以任何的评价和指点,完全体现幼儿自己学当家的精神。

  4、比比谁的方法好。

  请每个娃娃家选一个代表来说说他们用的是什么办法清洗的,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二、水的过滤

  1、启发幼儿说出脏水的用途。

  师:我们知道水很宝贵,那么这洗过菜的脏水能不能随便倒掉呢?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你有没有办法让这些水变得再干净一点呢?(启发幼儿说出水的过滤)

  2、幼儿动手操作。

  师:这边有好多的材料,你们可能自己去选一样或几样东西去试试看,能不能将脏水变干净些,你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并邀请你们的特约佳宾来与你们共同做这件有趣的事。

  教师也参与幼儿的活动,并提醒幼儿用多种方法来尝试。

  3、评价水的过虑结果。

  将幼儿过滤前的水和过滤后的水进行对比,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脏水变干净了。

  师:这些水真的变干净了许多,但这还没有真正的干净,要想让这些水真正变干净,那得请自来水厂帮忙了。

  师:现在我们就让这些水去发挥它们的作用吧,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带它们去吧。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小孩子的提问常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通常都搪塞而过。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肚子里的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2.鼓励幼儿用动作自由表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

  3.体会妈妈怀孕里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孕妇照 婚纱照 关于从受精到出生的课件 皮球人手一个

  胎教音乐及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孕妇图片引题

  1.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2.她的肚子为什么这么大,里有什么呀?

  二、运用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1.妈妈肚子里的宝宝是从哪儿来的呢?

  2.讲解从受精到出生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不同阶段的宝宝的不同样子,并加以想象。(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三、游戏《妈妈肚子里的宝宝》

  1.根据图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表现。

  2.听胎教音乐做各种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动作。

  四、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观看录像资料。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肚子这么大,那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这么辛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感谢她呢?

  五、游戏《怀孕的妈妈》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皮球放在肚子里,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表现怀孕的妈妈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25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5-09

中班科学活动《水》教案01-03

中班科学活动纸教案03-26

科学中班教案01-17

有关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15

有趣的蝌蚪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子的秘密〉11-17

中班科学活动小蜗牛教案10-2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