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能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恐龙特点。
重点难点:
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回到恐龙世界》,相关恐龙的基本介绍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共同阅读幼儿用书中第16~17页的内容,引发幼儿探究恐龙世界的兴趣。
1.第16页上有两只恐龙正在打架,你能看出来两只恐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哪一只恐龙看起来更凶猛?
2.恐爪龙看起来更凶猛,它的爪子是什么样的?哪一个图是它放大的爪子?你怎么知道的?
3.凌齿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牙齿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第17页上画了几种恐龙?三角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剑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18~21页的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中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并和身边的同伴说一说。
2.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和互相讲述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3.在这个完整的画面中有很多只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和同伴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三、出示图片,玩“你说我猜”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恐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先说明玩法,并试玩一次:每一次请一名幼儿站在图片前,当猜恐龙的人:教师先指出一只恐龙让其他幼儿看到,然后请他们分别说一句话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恐龙的外形特点,猜恐龙的人依据描述该恐龙的特点,知道幼儿指出所描述的恐龙。
四、活动小结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活动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延伸活动:
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萌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分享、参与的快乐。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大胆操作、积极表达的能力。
3、鼓励幼儿在玩中积极探究调制泡泡水的方法,初次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吹过泡泡。
2、材料准备:一瓶调好的泡泡水;水、吹泡泡工具、洗洁精、盐、
洗衣粉、面粉、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肥皂水、
擦手抹布、记录表、粉笔、黑板。录音机、磁带。
3、场地准备:户外草坪。
活动过程:
1、出示调好的`泡泡水,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幼儿相互讨论。
“你准备怎样调泡泡水”?
3、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后,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自由探索与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参与指导。
问题:哪些原料能够调出泡泡水呢?
重点指导:(1)启发幼儿认真思考、尝试区分哪些材料能调出泡泡水,并作好记录。激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2)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卫生,不乱撒泡泡水,不将泡泡水吹至小朋友身上、头上,不争抢工具。
4、幼儿汇报吹泡泡的发现。
讨论:你用哪些原料调出了泡泡水?怎样调的?你还有什么发现?
5、集体游戏:吹泡泡比赛。
6、活动延伸:幼儿自由在户外吹泡泡,观察泡泡在阳光下的变化。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探索“小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2.通过操作、记录、比较,了解“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的关系。
3.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过有关火箭飞上天的相关知识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高度参照梯5个;小火箭玩具若干个;大记录表1份;小记录表和笔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观看火箭升天场面,调动知识经验。
师生一起观看“神舟九号”升天的动人场面,认真观察神九的外形特点和发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火箭有几个部分组成吗? 哪两个部分?
二、探索火箭升天原理 ,动手探索操作。
1.观赏玩具,了解制作“火箭”的材料。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玩具火箭。
提问: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雪碧瓶像火箭的哪个部分?纸帽子又像什么呢?
小结:原来,玩具火箭是有雪碧瓶和纸帽子做成的,它们分别代表火箭的发射器和火箭头。
2.自主操作,探索“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师:玩具火箭有个愿望,它也想飞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提问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玩具火箭飞起来呢?(幼儿自由猜想)玩一玩,想办法让火箭飞起来。
交流玩法。
3.交流讨论,归纳“火箭”飞起来的原理。
师:你们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小火箭”会飞上天?(引发讨论)通过演示,感知空气的存在。
进一步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探索“小火箭”飞起来的方法(自由探索)集中交流(了解方法的.多样性)
三、深入思考再次探索,体会科学原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边操作边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讨论“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的关系。
四、活动小结,情感升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中国娃,“小火箭”里还藏着很多科学秘密,等我们长大以后也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也去探索火箭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自己实验知道水压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大塑料瓶,盆,水,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桶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水有些什么用途呢?(简单的让孩子说—下)小朋友说得都不错。但是丁老师告诉你们阿,水还会变魔术呢!
演示水压的小实验:(用保鲜袋套住手)小朋友们,现在这个袋子里有些什么?(老师的手)(提示幼儿说空气)诶,水要来给我们变个魔术,它要一下子就把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变走。(演示)为什么空气没有了?(介绍压力:因为水中有压力的关系)
2、活动开始
(1)师:猜猜看,在水里压力是一样大的吗?(告诉幼儿在水里压力是不一样大的,请幼儿上前感受一下)水压与水的深浅有关。那么水越深压力越大还是水越浅压力越大呢?
师:你觉得你的手在水桶上面受到的力大还是在下面受到的力大?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实验一下。瓶子上有三个孔,往瓶里倒水,请你们观察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远?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近?请你们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示水喷射的远近。
(2)幼儿分组做实验。四人一组,共五组。一人记录、两人倒水、一人观察。
(3)请幼儿做回中间,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发现,共同实验验证一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越大,水越浅,压力越小。
3、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是小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后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做这个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科学小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喜欢探索的良好习惯。
2:尝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真水果,苹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 猴子的手偶 大袋子
活动过程:
1:学习儿歌《水果歌》 教师出示装图片的盒子,请幼儿摸出图片,能说出图片上水果的颜色。
教师将图片贴在展示板上,边贴边教幼儿说儿歌。
将所有图片贴完,教师带幼儿说儿歌2-3遍,并请幼儿上前边点图边说儿歌。
2:探索活动《真假水果》 教师拿出猴子的手偶,说,“你们好,我是猴子”。
教师说:“哎呀,我现在肚子好饿啊,你们给我点吃的吧?好不好,你们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
教师可让幼儿假装喂猴子吃点东西。幼儿喂完了,猴子还不饱。
教室带着猴子假装找东西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果的大袋子,这是猴妈妈留给它的。
猴子打开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进去。教师问幼儿,这是为什么?
原来猴妈妈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着急了。
老师布置任务,请小朋友帮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师将幼儿分组,每个幼儿3-4个幼儿,由一位老师负责,幼儿探索真假水果的区别。指导老师的`指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可引导幼儿通过手,鼻子,眼睛等多种感官去发现。
幼儿分享成果。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请每组的一些幼儿说说她们如何辨别水果的真假。教师用刀切开幼儿找出的真水果。
活动反思: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欢的食物,水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也多种多样。让幼儿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认识水果,整个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活动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各种变化的兴趣,体验观察发现、探索学习的乐趣。
2、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一台,手电筒、照明灯若干。
2、立体和平面玩具若干。
3、画有各种物体的练习纸四张,油画棒若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2、难点是使幼儿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法。 玩“捉影子”游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启发回忆法。 “你们玩儿过什么样的影子游戏?”“为什么会有影子?”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3、探索发现法。幼儿自由操作材料,进行探索学习,发现影子变化的秘密。
4、讲述演示法请幼儿将自己发现的`影子的秘密,讲述或演示给大家看,进行经验分享,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5、操作实践法幼儿分组讨论,根据探索到的影子的秘密,合作画出光源或影子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光源与影子位置的变化关系。
6、录像启示法通过观看录像“怎样把影子藏起来”,引导幼儿互相讨论,激发进一步活动的愿望,生成下次活动的内容。
五、活动延伸。
依据幼儿的意愿,户外进行“捉影子”游戏或者“藏影子”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并会用语言进行描述。
3、能从生活中寻找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PPT课件一份,人手一份椭圆形、圆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若干,5个贴有不同形状标志的篮子等
活动过程:
1、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过“小猴卖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都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圆圈圈。今天,听说儿童百货商店里进了一批新货,又有一些小动物来买东西,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要买什么呢?
(导入部分我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引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认识椭圆形做好铺垫。)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复习基本图形。
师:小猪来了,它手中的纸片上画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
师:小猪说,妈妈让我用这个三角形当早点,于是小猴递给它一块三明治。
师:小鸡来了,它纸片上的图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师:小猫说,我感冒了,要用它来擦鼻涕,小猴给了它一条手帕。
师:小老虎来了,它要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形。
师:小老虎说,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个圆圈圈踢着玩,于是小猴给了它一个足球。
师:小乌龟也来了,它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幼:长方形。
师:小乌龟说它要去上幼儿园了,想用它来画画,小猴递给他一盒水彩笔。
师:这时小熊来了,把纸片递给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这是什么形状呢?”
(这个环节我改编了“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以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了小猪、小鸡、小猫、小老虎、小乌龟和小熊到百货商店买不同形状物品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在对话互动中复习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
3、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1)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快告诉小猴,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幼:椭圆形。
(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在课件中出示椭圆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椭圆形的名称。)
(2)引导幼儿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小熊说今天它请客,要用来它来装红烧鱼。小猴递给了它一个圆盘子。小熊看了看,连忙摇摇头说“不对!不对!”
①课件出示椭圆形和圆形,观察讨论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那么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扁扁的。
幼:椭圆形看起来比较长,比较扁。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长长扁扁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椭圆形和圆形还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动手来比一比。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图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观察,并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我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打开后有两条折痕,看一看,你们觉得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它们是一样长的。
幼:不一样长。
师:我把椭圆形也这样对折两次,打开后也有两条折痕,你们比一比,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不一样长。
幼:一条长,一条短。
●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测,教师观察指导。
师: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用吸管量一量,这两条折痕一样长吗?量完圆形,也用一样的办法对折比一比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怎么样。
●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梳理提升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比的?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我把吸管放在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两条折痕都和吸管一样长。
师:你发现了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
幼:我把吸管重叠放在椭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一条折痕短,一条折痕长。
师:所以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一样长吗?
幼:不一样长,一条长,一条短。
师:(小结)原来,圆形的两个折痕一样长;而椭圆形的两头比较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问题启发、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教学策略。首先我以问题“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先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差异,在幼儿发现两者外形不同的基础上,我把问题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引导幼儿关注和探索两个图形本质的差异。我把圆形和椭圆形分别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请幼儿猜想判断,“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为了支持幼儿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为每个幼儿投放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和一根吸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材料互动,从而发现两个图形的两条折痕的不同。其中,这根吸管的长度就是圆形的直径,投放的圆形的直径与椭圆形的'短轴一样长。在幼儿操作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以两两交流、小组交流、师**流等方式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1)幼儿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师: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椭圆形,收集一些椭圆形的物体和图片。现在,请你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能为百货商店添加什么椭圆形的商品呢?
(2)教师结合PPT提升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经验。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来像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椭圆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说一说之前在生活中寻找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见椭圆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儿对椭圆形的感知经验。)
5、以“整理货柜”的游戏,引导幼儿按照图形进行分类。
师:今天百货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货,小猴请你们帮忙整理。先看看图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然后把它放入贴着这种形状标志的篮子里。
(这个环节我延续“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请幼儿为小猴的百货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帮小猴整理货柜”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上物品的形状放入贴有相应图形标志的篮子里进行分类。)
6、分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图形大搜索:投放几何图形装饰卡,引导幼儿找出椭圆形,并进行装饰涂色。
(2)图形棋:投放包含各种图形的棋纸,引导幼儿和同伴按指定规则下棋。
(3)添画:投放画有椭圆形的底图,引导幼儿为椭圆形添画变成新形象。
(4)拼图:投放画有不同形象的椭圆形底板,引导幼儿根据椭圆形特征进行拼图。
(本环节我设计投放了多种层次、难度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纸能吸水的特性。
2、体验发现的快乐。
3、懂得爱护书籍、爱惜纸张。
4、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民族科学精神。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纸: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并请家长告诉幼儿用途。
2、水盆六只,抹布六块。
3、已经上过社会四大发明一课,并在主题墙上,布置蔡伦造纸过程的图片、各种纸制艺术品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
1、请幼儿将自己和家长收集的各种纸拿出来,向同伴介绍,它的名称叫什么?有什么用?(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
2、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你的纸和别人的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有的薄、有的厚;有的能写字、有的不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二)给纸宝宝洗澡
1、幼儿将所有的纸放在水盆中,分别给纸宝宝洗澡。
2、集体交流,纸宝宝遇到水后,变成怎样了?。(有的烂了,变成纸浆了;有的纸还好好的,不怕水)
3、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观察比较两种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4、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三)游戏:船儿飘飘
1、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交流(纸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折东西、撕纸、包装等)。
2、幼儿选择多张不一样的纸,将它们分别折成大小不一的小船。
3、将自己折的小船放在水盆中,四人一组,看谁的'小船在水面上飘的时间最长。
(四)分享交流
1、交流谁的小船飘的时间长,谁的小船先沉下水?
2、讨论:所有的小船到水里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
3、为什么有的小船先沉下去?(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有的纸不吸水)。
(五)活动延伸:
1、游戏:纸的力量、怎样使纸落得快、纸运水、谁的飞机飞得远等。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用途。
2、通过报纸的烦恼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制品,利用废旧纸制品进行纸艺创作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⒈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⒉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⒊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⒋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2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5-05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25
科学活动教案4篇12-01
科学活动教案3篇12-0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2-11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12-1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4篇12-15
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