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美术教案范文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孩子能初步感受菊花的美、秋天的美,培养幼儿审美情趣。
2.通过看菊花的图片认识花瓣形态各异的基础上,能用彩纸表现菊花的形态。掌握以中心向外放射的方法表现菊花的花朵。
3.体验制作菊花手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彩纸、剪刀、双面胶、勾线笔、炫彩棒、轻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菊花。
1.播放ppt,幼儿观赏形态各异的菊花,观察比较其颜色、形态等特点。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会开一种很漂亮的花朵,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花朵。(播放ppt)教师: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菊花?菊花的花瓣有什么特点?
2.小结:菊花的`花瓣是往里卷的,像妈妈的卷发一样。
二、学习手工菊花的制作方法。
1.出示各种制作菊花的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你们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美丽的菊花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2.示范制作--菊花。
教师:先选择一张彩纸,把彩纸剪成长长短短的细条,然后把细条的一头向内卷起来,做出菊花花瓣的样子,然后再在不卷的一头贴上双面胶,把做好的菊花花瓣贴在纸上,贴成一圈,长的花瓣贴在外圈,短的花瓣贴在里圈,这样菊花的花朵就做好了。
教师:接下来我们在绿色的彩纸上画出菊花叶子的形状,然后用剪刀剪下来,用双面胶贴在菊花旁边,这样一朵漂亮的菊花就完成了。我们还可以在菊花的周围画上小蝴蝶、小蜜蜂等进行装饰。
三、制作菊花,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1.交待要求:今天我们就要用彩纸做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菊花。提醒家长、幼儿垃圾放在桌子中间的篮子里,不要乱丢,注意用剪刀时的安全。
2.幼儿、家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播放轻音乐《青花瓷》)
3.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
活动延伸:
了解菊花的作用,菊花的花朵可以泡茶,人们喝了菊花茶可以清肝明目、解气消炎。菊花的根、茎及叶都可入药,干菊花可以装枕头,做香包。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舞蹈的滑稽小人,了解滑稽小人的动态、服饰和面部表情,感知人物快乐的`情绪和夸张的动作。
2、学习用连贯的曲线,表现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和动态。
3、用版画的方式大胆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准备:颜料、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舞蹈动作,感知跳舞的姿态和表情。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跳舞吗?跳舞时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跳一个舞蹈动作?
幼儿跳一个动作,师简笔画出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
二、回忆感知舞蹈的滑稽小人。
师:上次我们用绘画的方式画了滑稽小人,今天要请小朋友用版画来画一个滑稽的小人,你想设计一个滑稽小人在做什么?
师:他穿了什么有趣的衣服、鞋子,他在哪里?可以用蜡笔添上背景。
三、幼儿作画
1、制板,提醒幼儿能大胆构图,线条流畅。
2、拓印,注意颜色搭配,卫生。
四、作品展示。
幼儿相互作品。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耐心、有兴趣地参与粘贴活动。
2、学习使用浆糊进行粘贴。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穿好线的纸盒、纸杯若干,浆糊、抹布、剪刀、彩色纸条。
2、教师用宽于卷筒卫生纸芯长度的蜡光纸包在纸芯外面,使蜡光纸比纸芯长出一段。
活动过程:
1、元宵节都要玩花灯,我们也来做个花灯吧!
2、教师先示范在纸盒四周粘贴彩色纸条装饰花灯,让幼儿观察彩色纸条是什么颜色的,在彩色纸条一端抹上浆糊,粘贴在纸盒和纸杯的边缘上,然后用抹布把手擦干净。再示范用剪刀将卷筒卫生纸芯上多出的蜡光纸剪成须状。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漂亮的彩色纸条,指导幼儿将边缘一圈贴满。对选择做纸芯花灯的'幼儿,要多加具体指导和帮助。
4、播放过节的欢快乐曲,将做好的花灯挂起来,让幼儿相互欣赏。
活动建议:
活动前,可让幼儿看看花灯画面,引发做花灯的兴趣,并对制作的效果有初步印象。
美术教案 篇4
课题:春天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感受、观察,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综合复习运用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在画面上表现出春天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活动、环境的观察、记忆与画面处理。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回忆春天
小结:春风暖暖地吹来,小河解冻,杨柳发芽,小草吐绿。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蜂儿、蝶儿、鸟儿呼朋引伴,上上下下飞着,人们穿着漂亮的春装、植树、做游戏、放风筝,春天显示着一派勃勃生机。
2、新授:
作品赏析:第二页有一幅放风筝的儿童画,先看到的是半空中大大的蜈蚣风筝、蝴蝶风筝、燕子风筝。顺着风筝的引线,才看到地面上的孩子们,他们的姿态各异,有的背对着观众,把头高高仰起,两眼紧盯着空中的风筝。有的侧身奔跑,为的是将风筝放飞,有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这幅画的背景是春天的田野,有清清的池塘,绿绿的草地。几座红色的房子,很好的表现了远处的'村庄,在色彩的运用上,使用对比色,使画面显得清新明快,整幅画透着一股动人的春天的气息。
第二十一页中的《植树》一画,画面上的植树、树及小动物,都安排的很适当,作为主体的儿童画的大些,占画面中间位置,另一组儿童画的小一些,占左上角位置,这样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有轻有重的布局,有疏密、远近的呼应关系,显得稳定、均衡。
3、创作方法:
(1)构图要饱满。
(2)人物刻画要准确。
(3)设色要鲜艳。
(4)注意表现出透视现象。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美术教案 篇5
一、面点的定义
面点从广义上讲,泛指用各种粮食(如米类、麦类、杂粮类等)、果蔬、水产等为 原料,配以多种馅料制作而成的各种点心和小吃。狭义上讲,特指利用粉料(主要是面 粉和米粉)调制面团制成的面食小吃和正餐筵席的各式点心。
二、中式面点的起源
中式面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初期,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种植谷麦,并初步地把它当作了主要食品。面食的起源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人们对食品水平要求相应提高的结果,但那时的面食还处在初期的阶段。到了汉代,面食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面食的文字记载增多,并出现了“饼”的名称。西汉史游所著《急就篇》中载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饼饵即饼食,一般指扁圆形的食品。东汉刘熙著的《释名》也载有:“蒸饼,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溲面,就是现在的发酵面,这些充分说明当时已能利用发酵技术调制面坯。民间传说诸葛亮发明馒头,虽无文字记载,但当时既能利用酵面制作蒸饼,而利用酵面蒸做馒头也是有可能的。汉代的面食品种,对以后面点技 术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根据文字记载,在唐朝已经有“点心”之名。宋人吴曾所著的《能改斋漫录》中说:“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说”,既然食用 点心,已成为“世俗例” ,可见当时的点心的'普遍性。这也说明(本文来自:WWw.jiAOshiLm.coM 教师 联 盟 网:托小班美术小小面点师教案),自唐朝以来,面点的 制作工艺水平有了提高,制品的花色增多,为我国面点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清朝,是我国面点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面点为主的
筵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地厨师在继承前辈技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交流与创新,使我国古老的面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扬和提高,成为中国烹调技术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地盛开。
三、中式面点的分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各地物产、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面点制作在选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在长期发展中,人们经过不断实践和广泛的交流,创制了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的面点制品,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我国面点的风味和流派特色。习惯上把我国面点划分为两大风味,即“南味”和“北味” ,具体又分为“广式” “苏式”和“京式”三大特色(或流派)。 所谓的“南味”与“北味”之分,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的,通常是以秦岭淮河一带为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的称为北味面点,以南的称为南味面点。
1.广式面点
广式面点指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所制作的面点,其中以广东为代表,故称广式面点。广式面点富有南国风味、制作精美,在传统风格上又吸取了部分西式点心(海派点心)的制作技艺,品种更为丰富多彩,自成一格。广式面点注重形态和色泽,使用油、糖、蛋、乳品等辅料多,馅心选用原料广泛,馅心多样,口味鲜香滑爽,油而不 腻。广式面点善于利用一些果蔬类、杂粮类、水产品类等制作坯料,富有代表性品种有:叉烧包、虾饺、甘露酥、马蹄糕、娥姐粉果等。
2.苏式面点
苏式面点指长江下游江、浙一带地区所制作的面点,以江苏为代表,故称苏式面 点。江、浙两地因处在富饶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为面点的制作提供了良好资源。苏式面点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馅心口味浓、色泽深、咸中带甜,形成独特的 风味。馅心偏重掺皮冻、皮薄馅大、汁多肥嫩、味道鲜美。苏州的糕团名扬中外,百年老店“黄天源糕团店”用米粉制成的糕团,方的像瓷砖,长的像木棍,圆的像皮球,红里透白,褐中映粉,五颜六色,甚为美观,由于采用天然的香料和色泽,故备受人们的喜食。苏式面点富有代表性品种有:淮安汤包、三丁包、千层油糕、苏州船点、糕团等。
3.京式面点
京式面点泛指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山东、华北、东北等所制作的面点,以北京为代表,故称京式面点。点心以面粉、杂粮为原料,特别擅长制作各式面食品,被称为北方四大面食的抻面、削面、小刀面、拨鱼面,制作技术精湛,吃口爽滑、 筋道,别有风味。京式的小吃和点心,品种丰富,如山西的面食有上百种之多,还有传统的宫廷点心和小吃。京式面点肉馅多用“水打馅”,佐以葱姜、黄酱、味精、芝麻 油等调味料,咸馅不加糖,因而口味鲜咸而香,柔软松嫩;素馅常用韭菜、白菜、芫 荽、粉丝、京葱等为主要原料。京式面点富有代表性品种有:豌豆黄、芸豆卷、狗不 理包子、银丝卷、家常饼等。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初步尝试用毛笔简单绘画。(重点)
2、能用浓、淡墨表现榕树和小鸟。(难点)
3、感受中国水墨画的独特神韵。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各种鸟鸣的录音,榕树的图片、国画《小鸟天堂》。
2、国画颜料、桌布、毛笔、宣纸、墨汁。
经验准备:
1、了解榕树的体征,生活环境。
2、幼儿有过毛笔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音,请幼儿倾听鸟儿的叫声,感受鸟儿的快乐。
提问:你听到了谁的叫声?是一只鸟再叫吗?这么好听的叫声,你们通过这些小鸟声音觉得它们快乐吗?为什么?你们猜猜看它们在哪里?
在干什么这么快乐?那么,小鸟为什么这么喜欢大树呢?
二、观察并认识格树
1、了解榕树的生长规律
提问:你看到了几棵树?它是什么样子的?
2、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榕树的每一个部分。
三、欣赏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感受水墨画的美及表现特点。
1、欣赏国画作品《小鸟天堂》
提问:先请你们来猜猜吴冠中爷爷是用什么来画这幅画的?画的是什么?
2、观察树干的不同,了解绘画方法。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树?这是树的哪一部分?树干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探索水墨画墨色浓淡变化的方法。(怎样让浓墨变淡?以及理解浓淡墨的使用方法)。
3、观察鸟儿的形态与变化
提问:画中除了榕树还有什么?这些小鸟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这些彩色的点是小鸟?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幼儿发现画面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鸟与树林的和谐美。
四、幼儿自由创作
幼儿大胆作画,提醒他们尽量保持画面衣着整洁。
五、分享交流:布置鸟儿乐园,体验水墨画的美。
【课程反思】
水墨画是我第一次尝试教学,但凭着我对书法有一定的基础,又上网认真学习了解了一些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水墨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便很有信心地把水墨画教学搬进了课堂,并切合“鸟乐“这一主题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鸟儿乐园》。回忆本次活动,本着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为核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回味:
1、情境带入激发幼儿创造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幼儿的情感,“鸟·乐”情境的贯穿了整个活动,并为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抓住幼儿的兴趣组织教学
水墨画是我国的瑰宝又称国画,主要讲究黑色的变化和用笔的手法,这在我们幼儿园是没尝试过的。所以在本次的活动中,合理的设计让幼儿对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并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清晰讲解体验成功
依据幼儿的经验,让幼儿自主发现画树干和画树枝的用笔方法不同,侧峰画粗粗的树干,中锋画细细的树枝,幼儿的自主学习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观察吴冠中先生的《鸟儿的乐园》发现墨色的变化。知道用浓墨、淡墨来表示远近关系,一浓一淡的强烈对比。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步观察与讲解,在操作时,虽然幼儿都是第一次接触毛笔等工具,但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位孩子都显得很熟练,创作的热情非常高,完成的幼儿更是迫不及待地展示出来,体验了初次作画成功的喜悦。
但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导入和作品欣赏的部分内容太多不够简练,以至于留给幼儿作画的时间太短。
2、课程每个环节的衔接比较连贯,但是内容太多,担心观察的不够,以至于导入时间过长。
3、在时间的分配比例上把控不好。
4、孩子的兴趣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子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多的关注。
5、最后的点评环节,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欣赏作品,老师对幼儿作品的分析不够透彻。
通过组织本次活动,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内容,为自己上好一节美术课程总结了更多的经验,为提高了美术教学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术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学习“刮蜡”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对配色所产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在玩风筝、画风筝的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牙签刻出花纹。 难点:控制手部动作的力度。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材料:油画棒、牙签、淡颜色的水粉颜料(淡绿、淡黄、淡兰、淡紫等)小毛笔。
四、活动流程
1、放风筝——讨论——示范——创作棗评价——延伸活动 放风筝,了解风筝,引起兴趣。
2、通过放风筝,教师应引导幼儿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3、讨论
(1)观察她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体会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
(2)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4、示范。
(1) 建议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意愿示范画一只风筝。
(2)介绍刮蜡的方法:建议先让幼儿思考刮蜡的部位,再在此部位用一支细画棒颜色涂均匀,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覆盖式涂在上面,最后用牙签“刮”出花纹。
5、创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造型、花纹,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各种不同的刮蜡部位及方法。
6、讲评
找找有几种不同的风筝造型,看看谁大胆尝试过“刮蜡”大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7、延伸活动
建议放在自选活动中去完成,有了背景色使幼儿更能体会到画面的整体美、体验成功感。
美术教案 篇8
课题:曲曲直直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b)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2、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2、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教具学具:“曲”或“直”的物品和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曲’与‘直’。”(教师板书“曲曲直直”。)
2、师:“在课前老师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线条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课件《线的认识与表现》,了解直线与曲线的类型及它们给人们的感觉。
绘画中的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线有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线的美感具有无穷的魅力。线的种类大体有直线和曲线两类。直线有:垂直线、平行线、斜线、折线和交*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欣赏范图:这是幅山涧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优美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的感觉;而另一幅岩石图,挺拔的直线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庄严、挺拔、高洁、希望和正直的'感觉;霍克纳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许多水平线,水平线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螺旋线则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规则的曲线、使人感到明朗、整齐圆滑有序;自由曲线则显得活泼、优美、生动、柔和。
3、师:你们也带来不少曲与直的物品,互相观察、细心触摸、再跟同组的同学介绍,一起感受一下,特别要讨论一下这样的直或曲的物品带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小组讨论,师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分组介绍,讨论。
4、直与曲物品展示。
5、图片欣赏,分析:作品中的曲线、直线或材料用得好吗?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师:用你们手中的材料,想一想可以组成什么样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评出有创意的作品。
五、环境收拾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精选)09-12
美术教案(经典)09-27
[经典]美术教案08-06
【经典】美术教案08-25
(精选)美术教案08-30
(经典)美术教案09-03
美术教案【经典】08-03
美术教案(精选)08-20
美术教案(经典)07-22
(精选)美术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