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扭扭棒制作各种物体,认识扭扭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
2、发展幼儿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各色扭扭棒、剪刀、求助牌、教师范例。PPT范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变魔术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幼儿猜测,最后导出是扭扭棒。)
2、今天老师用它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示用扭扭棒制作的东西,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1、你们想不想试试呢?(分发扭扭棒幼儿人手一根进行造型。)
2、请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你变的是什么。(幼儿介绍自己用扭扭棒做了什么。)
3、教师小结。
"绕"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的动作,绕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弯"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弯的动作,弯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扭"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扭的动作,扭好的扭扭棒可以做什么?(教师边讲边示范,幼儿跟着操作。)
三、欣赏PPT,进一步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老师这里有许多用扭扭棒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想看吗?(老师和幼儿一起边欣赏,边讨论。)
四、幼儿第二次操作。
1、请幼儿5--6人一组,进行造型。
2、提出活动要求
(1)可以用多根、单根扭扭棒组合制作。可以用剪刀把扭扭棒剪成小段。
(2)如果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和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可以用求助牌。请老师或者其他小组小朋友帮忙。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五、展示作品
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区域里继续玩扭扭棒。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瓶、罐等装上不同东西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2.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给每位幼儿提供经过装饰的红瓶子、绿瓶子(一个内有黄豆、米,一个没有;两个瓶子都有盖并盖好);黄豆、沙、米、纸等若干,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发现两个瓶子的不同之处。
1.引导幼儿观察两个瓶子,提问:它们一样吗?
2.引导幼儿在玩中比较自己手中的瓶子,发现:一个瓶宝宝会发出声音,一个瓶宝宝不会发出声音。
3.集中家里:为什么一个瓶子会发出声音,而另一个却不会发出声音呢?
引导幼儿打开瓶盖观察,了解装有东西的.瓶子会发出声音,而没有装东西的瓶子不会发出声音。
二、做一做: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不会发出声音的瓶子也能“唱歌”(发出声音)?
2.出示黄豆、米、沙和小勺子,与幼儿一起协商如何让空瓶子“唱歌”:拧开瓶盖→用勺子舀豆、米、沙→轻轻放进瓶内→拧紧瓶盖。
3.幼儿探索、操作:幼儿自由选择蚕豆、米等,用勺子“喂”瓶宝宝吃豆、米、沙,然后拧上瓶盖。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勺子把材料放进瓶子里后摇一摇,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
5.交流分享:你在瓶子里放了什么?瓶子发出声音了吗?
三、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宝宝中,然后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幼儿再次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引导幼儿尝试把另一种东西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时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声音的不同:第一次在瓶子里放了什么?这一次又在瓶子里放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分别请放入不同材料的幼儿上来并让其他幼儿听听、猜猜。
协助幼儿把两个瓶子中东西分别倒出来,集体验证。
四、唱一唱:体验成功的乐趣。
1.引导幼儿根据《大雨和小雨》的音乐尝试改变摇动瓶子的力度。
2.幼儿跟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并摇动瓶子为音乐伴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一次,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科学区中关于镜子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在摆弄各种镜子,有的孩子在相互照镜子,还有的孩子在观看有关镜子方面的图书……,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探索镜子中的奥秘,我便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到镜子王国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对镜子感兴趣,乐意探索利用两面镜子看清自己后脑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动准备:镜子40面、水果贴绒20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今天,我给中一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呀?(出示镜子)
2.照镜子请你照照镜子,你觉得镜子里的你漂亮吗?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结刚才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从镜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镜子的本领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师再让你们来玩一次照镜子的游戏,这一次请你从镜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脑勺。你们知道后脑勺在哪里吗?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脑勺。好,现在我们轻轻地拿好镜子玩一玩。(幼儿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体交流)
(3)小结:从这面镜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会儿老师请你们每人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合作,用两面镜子试一试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吗?(幼儿操作)
(2)谁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结:用两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戏的形式)
(1)好,老师手上有许多的水果,等会儿老师再给你们每人一面镜子,请你自己用两面镜子来帮忙,看看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幼儿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儿回答)
7.延伸活动今天,我们又发现了镜子的一个秘密,用两面镜子能看清自己的后脑勺。等一下老师把这些镜子放在科学区,请你有空再去玩一玩,你还会发现什么奥秘呢?
活动反思:
幼儿玩两面单面镜组装好的镜子,发现两面镜子夹角大小与物体成像数量的`多少的有关系。幼儿先自己探索镜子玩的方法,在第一次探索中,有的幼儿发现镜子能照到后面的东西;有的幼儿发现镜子平放照时,脸被分成了两半;有的幼儿发现镜子折起来照时,能看见很多个自己。
发现镜子中能看到很多个自己的幼儿将这种玩的方法与幼儿们分享。并进行第二次探索,让幼儿们数数镜子中有多少个自己,有的幼儿照到4个自己;有的幼儿照到了6个自己。想一想:为什么镜子里的自己会变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想到在照镜子时,手在不停地动,镜子也在不停地动,镜子中间的角也在动,从而使得镜子中的自己会有变化。同时告诉幼儿由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夹角,并让幼儿猜一猜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多,还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而后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证明: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少。
在第一次探索中,有刚开始有5、6个幼儿发现镜子折起来玩的方法,而后一些幼儿看见好玩后,一些幼儿开始学习他们的玩法。
在第二次探索后,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发现,镜子合的越拢看到的自己越多。在猜测的环节大部分幼儿猜的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在第三次操作实验环节,我教幼儿如何记录时先在橡皮泥上打开,数数镜子中有几个自己;然后再橡皮泥上压一压,压出夹角的印子,最后在橡皮泥的下面写上看到几个自己的数字。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幼儿数了数后,在压得过程中镜子会移动。应该对实验操作的顺序步骤做出调整。先在橡皮泥上打开镜子,将镜子压在橡皮泥上,而后数一数镜子中自己的数量,并记录,最后再拿走镜子。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的完成度很高,也符合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的需要,但是整个活动的重难点都在一个维度,对于大班的幼儿简单了些。可以刚开始增加探索游戏的难度,用两面没有组装好的镜子,让幼儿想一想可以怎么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地球仪,纯净水、豆浆、醋、盐水、脏水各一杯。
活动过程:
1、引入话题: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老师先不把这个东西所有的谜面讲出来,我们小朋友最能干了,看看能不能很快猜出来。这个东西很能干,我们拿把刀去切他,可是切不断!是什么?(幼儿猜不出来的话,再提供其他提示)这个东西还有一个本领,你要他变成什么形状,他就能变成什么形状!他干净的时候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我们每天都要喝他,用到他等等。
2、出示地球仪问幼儿,地球上什么颜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代表什么?告诉幼儿,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剩下的白色代表我们直接能用的淡水资源。问幼儿淡水资源多吗?怎么看出来的?地球上最多的是什么?告诉幼儿虽然海洋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海水。
3、出示纯净水、脏水各一杯,问问幼儿两杯水的区别。请每个幼儿都要看一看,说一说。
4、提问:水有什么用?(向幼儿介绍水的用途,如: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水能洗衣,做饭,饮用,水还能发电,使幼儿能看电视,使用电冰箱,空调等等。)
5、提问:水是怎么变脏的?脏水能用吗?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6、小结:小朋友知道水有很多用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用会很惨,那么请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还要把我们想到的好办法告诉爸爸妈妈,大家一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夏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飞出来了,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自然界中的昆虫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生物,有趣的昆虫会引发孩子无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用昆虫作为教学活动的素材定能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中班科学活动《昆虫的家》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下册《有趣的昆虫》主题中的一个活动,主要通过昆虫搬新家让幼儿找出各个昆虫家所在的位置,从而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使幼儿获得一些空间方位概念。
活动目标:
1、利用昆虫排队、昆虫回家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能用序数词表示昆虫在楼层中的位置。
2、通过昆虫搬新家,学习区分物体在不同层级中的序列位,建构二维空间方位概念。
3、培养幼儿的逻辑判断能力。
活动重点: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会用序数词表示。
活动难点:学习区分物体在不同层级中的序列位,建构二维空间方位概念。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各种昆虫,知道各种昆虫的名称。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带有门牌号标签的各种昆虫图片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3、纸制多层平面楼房4幢(1幢2层2间,2幢5层2间,3幢3层3间,4幢4层3间)。
活动过程
一、昆虫排队,感知横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
1、课件:昆虫飞到草地上,说说昆虫飞来的先后次序,数数有几只昆虫?
2、观察排成横排的昆虫。看看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其他昆虫排在第几?
3、将这组昆虫交换位置,继续判断它们的.位置。(视情运用)
二、昆虫回家,感知竖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
1、课件:出示5层单间楼房,数数这幢楼房一共有几层?
2、小昆虫要回家了,它们分别住在几层楼?
三、昆虫新村,感知物体在不同层级中的序列位。
1、蜻蜓的家在哪里?
2、出示4幢楼房,昆虫新村里造了很多新房子,数数有几幢?每幢各有几层几间?
3、蜻蜓回家,出示蜻蜓家的门牌号,分析、讲解图卡上的几个数字各表示什么?帮蜻蜓找家。
4、蚕宝宝也要住到昆虫新村来了?蚕宝宝住哪里?请个别幼儿帮蚕宝宝找家,一起检验是否找对?
四、昆虫搬新家,幼儿操作练习。
1、昆虫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帮昆虫们找家。
2、全体幼儿操作,帮昆虫们找家。
3、幼儿交流自己帮哪个昆虫找家了,它住哪里?
4、集体,校对纠错。
五、延伸游戏:排队
学昆虫飞出室外玩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
利用昆虫排队引导幼儿感知横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学习从左往右数,说出昆虫排在第几个。运用昆虫回家提示幼儿从下往上数,引导幼儿感知竖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请幼儿运用序数词表示它们在序列中的位置。
通过昆虫搬新家,在帮昆虫找到新家的过程中巩固对序列的认知。
4幢房子难度不一,运用两个昆虫例子帮昆虫找家,重点让幼儿分清几幢几层几室,这是难点,允许幼儿学习过程中出错。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幼儿自主交流,让操作快的幼儿先相互交流。
集体交流,检验幼儿操作结果,巩固学习。
游戏延伸,将学习运用到日常活动中。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⒈能积极探索不同玩具动起来的秘密。
⒉学会分享,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师幼共同收集各种会“动”的玩具,如惯性、电动、拖拉、机械(条)、遥控、声控等,数量与幼儿人数相仿。活动前统一放置在玩具柜上。
⒉在活动室内留出较大的空间,以便幼儿分散玩玩具。
活动过程:
一、我带来的玩具
⒈宝贝们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玩具,现在请你们玩一玩自己的玩具。
⒉说一说你带来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二、玩具“动起来”的秘密
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玩玩具,待会说一说你们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⒉请大家交换玩玩具。
⒊想一想你换了一个什么玩具?你能找到它们“动”的秘密吗?
⒋看看、说说玩具“动”的原因:
⑴有些玩具需要用电池,电池里的电能使它们动起来。(请带来电动玩具的幼儿展示玩具,并找找电池存放的位置)
⑵有些玩具有神奇的“发条”,拧紧发条,松开手,玩具就动起来了。(请带发条玩具的幼儿演示发条玩具的运动状态)
⑶有些玩具有一条绳子,拉动绳子,玩具就动了;有的玩具用手一推,它就向前走动了。(清代相应玩具的幼儿演示玩法)
三、我把玩具送回家
⒈请大家重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玩一玩玩具,相互交换后把玩的方法也介绍一下。
⒉我们都知道了玩具有各种各样的,玩法也不一样,现在玩具累了,我们把它送回家。
宝宝们都把玩具送到家了,真棒!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通过观察两张图片,让幼儿体验鱼的不同感受。
2.陪养成从小就爱护环境讲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图片两张:一张鱼宝宝在干净舒适的河里游。
2、 另一张鱼宝宝在浑浊的河里游。
活动过程:
一、 引出图片
1、让幼儿看看脏水里游动的小鱼。
2、幼儿思考:鱼宝宝怎么哭了?怎么不理我们?为什么哭了?
3、幼儿和老师一起来想想鱼宝宝哭的原因:因为水台脏了,鱼宝宝很难受,快受不了了。
二、让幼儿帮帮鱼宝宝,怎样把鱼宝宝的家变干净、整洁。
1、 让幼儿再次观察图片,脏水周围的'环境,边上有什么?(垃圾、污垢油等等)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鱼宝宝”的家变干净。(插广告牌、帮清理垃圾)
三、鱼宝宝变开心了。
1、出示鱼在干净水里游的图片,说说鱼宝宝心里是怎样想的?
2、想想她为什么会变开心?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1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25
中班科学活动《水》教案01-0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09-09
中班科学活动纸教案07-17
科学中班教案01-1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雨的秘密07-2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宝宝》07-1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10-1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