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4 09:04:0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

  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

  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

  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

  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 细读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

  ⑶齐读课文。

  ⑷小结段意三

  三、作业

  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科学教案 篇3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乌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头都缩进壳里了,真是只缩头龟!”

  “别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个同学赶快说道。

  “我还知道我家的乌龟吃肉、鱼,还有一些菜叶。”

  ……

  当汇报时间一直延续二十多分钟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课后继续讨论或写、画到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咏鹅》那样,写首小诗来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等。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其中有四(2)班的陈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颖两位同学课下各自作了首小诗:

  龟    鹦 鹉

  嘴大不会鸣, 头上戴红冠,

  爪子如刀利。 开口学人话。

  甲壳护身体, 察言会观色,

  孤龟捕食快。 人人都爱它。

  在交流时,重点介绍一到两种动物,并有意向纵深推进,让学生建立起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环境、行为方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为了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有关动物的经验,依据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分组对六种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为后续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真实的观察环境,课前老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找实物和标本,查找有关的资料。游动的金鱼、爬动的乌龟、上窜下跳的鹦鹉,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着动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同学们对动物的观察与接触,就如同久别朋友的重逢,想从更多的角度获得对它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切都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柔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着他们争着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时,老师心里很轻松也很开心,就让同学们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吧!

  科学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的,需要有时间反思、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为此,教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让同学们观察、交流。有了丰富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积累,同学们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感受有了一定认识,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动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对动物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逐渐表现出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 )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认识.

  学情分析

  1.根据对该校学生的了解,应当多举例说明,适当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田野中观察.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叶片互不遮盖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泡泡04-06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病毒》04-25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四篇12-09

【精选】科学教案3篇12-09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