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
2、区分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了解它们的差异。
3、认识常见的奶制品:纯牛奶、酸牛奶、果奶等。
活动准备:
各种牛奶、光盘、照片。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知道牛奶有许多营养。
1、出示各种牛奶:让幼儿说说你喜欢喝什么牛奶,为什么?引导幼儿
从牛奶的口味、营养等方面说清自己喜欢的理由。
2、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喝牛奶,牛奶不仅口味好,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营养,里面的钙、维生素、蛋白质能使我们增强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二、经验提升,了解如何健康饮用牛奶。
1、那你们每天喝多少牛奶?
你平时什么时候喝牛奶呢?
你觉得饮用牛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那应该怎么喝牛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保健老师是怎么说的',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3、播放光盘。
幼儿交流(我们应该怎样饮用牛奶)。
再一次播放录像,幼儿讨论(饮用牛奶对身体的好处。)。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每天要喝两杯牛奶,早晚各一杯……
三、情感迁移,关爱家人。
1、让幼儿说说除了小朋友要喝牛奶外,成人是否也要喝牛奶?为什么?
2、播放录像,保健老师的话。
3、幼儿交流成人为什么要喝牛奶。
4、动员家人饮用牛奶,学会去关爱他们。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描述自己喜欢的玩具,知道玩具不同的玩法。
2、乐意探索各种玩具的玩法,了解他们的不同性能和作用。
活动准备:玩具,图片
关键点: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主题
1、观察各种玩具,说一说玩具的材质和名称。
问:
1)你有哪些玩具?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2)怎么样能把玩具放得整整齐齐?哪些玩具可以放在一起呢?
2、尝试将电动玩具、发条玩具、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等区别分类。
3、每人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找出不同的玩法。
二、经验交流,寻找玩法
1、介绍:你刚才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共同寻找一种玩具的多种玩法。
小结: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同一种玩具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三、幼儿操作,安装电池
1、讨论:电动玩具为什么不能动起来了?
1)找出电池的相同之处:电池的两头,分别表示两极:一正,一负。
2)比较各种电池的不同:颜色、大小、高低、粗细。
2、告诉幼儿装电池的方法:“胖胖小屁股,坐在弹簧上,圆圆小脑袋,戴顶小帽子”。
3、快乐体验:
1)交流各自是怎么装电池的?
2)尝试用轮换、猜拳等方法,使大家都能有机会玩到玩具。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生命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泛灵论”,对于他们来说花是有生命的,草是有生命的,树是有生命的,会跟自己一样会哭会笑,会不高兴。中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相比要“理性”一些了,他们会提很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会问很多的为什么。各种各样的树就是在某天早晨做操的时间有个孩子说“树的身上长刺”这一问题下生成的。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它姿态万千,随季节起舞,演绎着不同季节的万般风情。树的种类繁多,由根、干、枝、梢、叶五部分组成,其中树枝有互生、轮生、对生之别,有前后左右的穿插,树冠有伞状、球状、宝塔状等,显示出树的非凡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创造出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同时,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扎根土壤、防风固沙、平衡生态、绿化地球……人们目睹了它的伟大,有了树神的传说,于是对它更加崇拜。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树,就不会有自由灵动的动物,也就不会有充满智慧的人类,更不会有我们这个生机蓬勃的世界。
二、活动目标:
1、知道树的种类有很多,能大致对树进行分类;
2、喜欢科学探索活动,对探索的过程充满趣味性;
3、萌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幼儿和教师一起收集各种树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交流树木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收集的树木图片和资料都带来了吗?谁愿意到前面介绍一下。”
2、欣赏教师收集的树木图片,教师简单介绍。
教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树木图片,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想听吗?”(幼儿答)“那就跟随老师一起看看吧。”
3、幼儿再次欣赏树木的图片,说出树木的名称。
4、比较树木的异同。
教师:“看到这么多的树,你们发没发现,树木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回答)
相同:树叶、树枝、树干、树根。
不同:
(1)树叶的形状。
(2)有的开花,有的不开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
(3)有的是落叶树,有的是常青树。
5、刚才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有关树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下面操场上去看看树,去摸摸树,去和他们成为朋友吧!(为孩子准备纸和笔对观察到的树尽情分类和记录)
6、回到教室进行归纳、总结和小朋友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树宝宝,你们想和他们成为朋友吗?如果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利用学校周边的环境—树,这一资源来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标。在课堂上因为准备的都是图片容易给孩子造成灌输式的感觉,因此在第五个环节时我安排在了户外,让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去摸一摸,看一看,把实际的样子跟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联想。我想把整个过程进行倒置也许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中班科学多彩的颜色教案。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
3、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幼儿分句学习
1、 红色、黄色的混合
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案《中班科学多彩的颜色教案》。(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
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
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
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 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幼儿有策略、有规划地解决问题,在规定的材料内,尽可能多的探索不直接用手运球的方法。
2.幼儿尝试运用简单符号“√”或“×”填写记录卡,培养幼儿有计划地完成实验。
3.提高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乒乓球、记录卡、纸杯、铅丝、铅笔、吸管、橡皮泥、报纸。
活动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提出问题
1.出示乒乓球,提出问题:怎样不移动篮子又不直接用手碰到乒乓球,把球从这个篮子运到另一个篮子里呢?想想可以请什么东西来帮忙呢?
幼1:可以用嘴巴咬。
幼2:可以用杯子舀过去。
幼3:可以用勺子。
(评析: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提出问题,并进一步问:可以请什么东西帮忙,引导幼儿在不直接用手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工具。唤起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除了可以利用身体的其他部分,还可以借助其他辅助工具。)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觉得它们可以用来运球吗?
幼儿:我觉得有些行,有些不行。
(评析:出示记录卡的时候,可结合实物一起出示,这样可给幼儿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操作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我的猜想”一栏。
教师简单说明记录要求:如果你觉得可以,请在材料旁边一栏打上“√”;如果觉得不行,请打上“×”。
(评析:记录的形式帮助了幼儿汇总自己的思维方法,这对幼儿科学的素养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单独记录的形式接触还较少,因此在记录前,需要教师作出简要说明,并作适当示范。)
4.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师:你觉得哪些材料可以运球,哪些不可以呢?
幼1:我觉得纸杯行,其余的不行。
幼2:我觉得纸杯、吸管、橡皮泥可以,别的材料不可以。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可以说,幼儿的经验各不相同,预想的运球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幼儿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猜想的科学态度尽情发挥。)
(二)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结果一栏记录。
教师说明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谁的猜想是对的呢?我们只有自己去实验一下,带上你们的'记录卡,可以先根据记录表上的材料去找一找,试一试,如果你找的材料可以运球,请在实验结果一栏打上“√”;如果不行,就打“×”。
(评析:教师再次提出记录要求,是对幼儿实验之前的一个提醒,这样幼儿就能带着目标去操作。避免了幼儿的兴趣点快速转移到操作活动上,而将操作记录遗忘的情况发生。)
2.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实验完的材料及时放回原处,再选择别的材料,并强调不能直接用手碰球。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工具,他们大胆地探索着,手脑并用,小心地尝试着一个又一个方法运球的方法,思维异常活跃。)
3.实验结束,幼儿整理实验材料。
4.交流实验情况。
(1)幼儿与客人老师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2)集体交流,教师提问:你用了哪些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评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自己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并上台演示操作方法,更加体现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自主性。)
(3)总结幼儿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
师:这个小朋友觉得铅丝不能用来运球,你能来帮助他吗?
幼儿:可以先把铅丝卷一卷,做成勺子的形状就可以了。
(评析:能力强的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又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广。)
(4)引导幼儿发现
A:同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
B:两个材料可协作运球。
C: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运球。
(三)观看图片,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拓展幼儿思维。
(1) 师:在我们生活中,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不直接用手运东西的工具。
(2)依次出示簸箕、推车、铲车、吊车等图片。
师:这些工具是怎样运东西的呢?
幼1:有了簸箕,很容易就把垃圾装进去了。
幼2:把小宝宝放在车子里,妈妈推着就能带他出去玩了。
幼3:工人叔叔只要在车里操作按纽,就能挖泥土了。
幼4:大吊车的手能抓起很重的东西。
(评析:从科学小实验,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幼儿对不直接用手就能运东西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2.谈话,初步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因为有了那么多不直接用手就能运东西的工具,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了,小朋友们只要认真学本领,相信你们长大后会发明更多能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工具。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更多的运球方法。(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陈季梅)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实验、比较中发现鞋底的秘密,有探索鞋底秘密的兴趣。
2、初步感知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发现鞋底花纹、功能的不同。
【活动难点】理解摩擦力。
【活动准备】KT板,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发现。
1、前几天,XXX穿了一双新鞋,他呀可喜欢了。你们喜欢自己的鞋子吗?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2、归纳:原来有的鞋子鞋面的颜色很漂亮,有的鞋子样子很特别,有的鞋子穿起来很方便……
3、我也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我发现的秘密在鞋底(出示鞋底),鞋底有什么秘密呢?(幼儿观察回答)
4、你们的鞋底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鞋子)
5、幼儿交流发现的鞋底的秘密(图案、线条等)。
6、小结:原来每双鞋子的鞋底都有花纹,有的是线条、有的是图案等。(PPT演示)
二、感知讨论。
1、为什么鞋底都要有花纹呢?(幼儿猜测:好看……)
2、如果鞋底没有花纹会怎么样呢?(幼儿继续猜测)
3、我们来做个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用KT板贴在鞋掌部位,然后在地上搓搓,是什么感觉?然后再拿掉KT板,再搓搓,是什么感觉。
思考:两次搓地板的感觉一样吗?有花纹是什么感觉?没有花纹是什么感觉?
4、幼儿实验。
5、幼儿交流。
6、小结:原来鞋底有了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走路就不容易滑倒,更安全了。
三、留疑引探。
1、PPT演示:老师还带来了几双特别的鞋子,看看:这些是什么鞋子?它的鞋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2、幼儿交流。
3、梳理:钉鞋的鞋底有钉子,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使运动员跑步更稳;溜冰鞋、冰鞋的鞋底有轮子或者刀子,可以减少摩擦力,可以让人走路走得更快,但这种鞋子也比较危险,要经过训练才可以穿。
4、小结:原来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鞋子被设计成了各种样子,有的增加摩擦力让人走路更稳、更安全,而有的减少摩擦力,让人走得更快。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增加摩擦力或者减少摩擦力的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里,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杯口朝下时,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时,杯子几乎不往沙子里陷。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中班01-17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10-1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0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9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23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5-22
中班科学教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