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阳光下物体表面产生的色彩,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产生探索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盘、水晶石、贝壳、盘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动过程
1.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① 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一定玩过吧!(幼: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请几位幼儿谈谈玩泡泡的体验)
② 提出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吹泡泡,不过今天玩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听清楚了。
我们玩时,要仔细看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上面会有什么秘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给我看,我吹给你看,一起来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诉我,好吗?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 教师与幼儿尽情玩耍,自由观察
师:你们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来看泡泡,说说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谁找到的颜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 集中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泡泡的秘密,谁来说说这个秘密是什么呀?
师:对了就是泡泡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对吧?那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颜色呀?
幼:有红的,绿的……
(幼儿叙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将相应的色彩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自由叙述,教师引导是从各种不同的位置与角度发现的)
师:老师也来吹吹看颜色到底是怎样的。(教师随机吹出泡泡引导幼儿发现
颜色的变化)
师:原来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发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小朋友观察东西时要仔细,还要多想办法才行。
② 拓宽经验交流
师:原来肥皂泡在太阳光下会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还发现哪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也会有彩虹呢?
(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的生活、游戏来说说自己的经验)
2.探寻其他物体的色彩
(1)出示各种物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请幼儿说说物体的名称)
师:我想请小朋友们去找找这些东西在阳光下会不会有颜色,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2) 幼儿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 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你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一起拿着盒子里的东西到阳光下找找他们身上的色彩,然后与好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还可以与老师说说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② 幼儿自由结伴探索,教师随时引导幼儿探索,让他们产生探索物体的兴趣。
③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与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许多的秘密,接下来,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幼:我们发现cd盘上有彩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引导功儿调整角度可以发现许多“彩虹”的图像)
幼:我发现水晶石上有色彩。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幼儿上前演示。
(3)小结(设置悬念)
师:这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你们猜没有太阳光的时候,它们还会有颜色吗?
幼:没有。
师: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这里有许多的奥秘要等我们长大后,慢慢地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cd,石头上有彩虹,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上也会有彩虹的:“像把镜子放入水中……”如果有兴趣,你们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来告诉我们。好吗?
师:今天有的东西上你没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没有还是有的呢,有兴趣的话我们回去慢慢找吧!
调整内容
我对材料准备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瓶水、扣子、卡片、不锈钢盘子,删除了孔雀羽毛。在目标中增添了让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看法。在第一个环节中删除了让幼儿记录而是改成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出示色彩。最后增添了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寻物体上的“彩虹”。
调整原因
首先对于材料准备因为孔雀羽毛的收集较难,而其他生活中水、扣子也会出现色彩,为了幼儿更接近生活,更有探索的欲望所以增加了一部分东西。幼儿是喜欢说的,当他们有了发现不引导他们去表述,就无法深入,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培养幼儿大胆的说也是大班幼儿的重要目标,将语言活动的目标放入科学活动中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活动环节中幼儿自己记录泡泡表面的色彩我认为本班幼儿能够说出看到的色彩,不需要记录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出示相应的色彩比较清楚。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看看、猜猜、讲讲各种有趣的盒子,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2、初步感知探索盒子和盒中物品的关系,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盒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盒子三个、各种小盒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活动的兴趣
二、看看猜猜盒子
1、猜猜第一个盒子——盒子和物品的匹配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玩具盒、电吹风盒和领带盒
小结:盒子能帮助我们把需要的各种东西都整理好。
2、猜猜第二个盒子——形状和声音
猜猜第二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糖果盒、饼干盒、巧克力盒
这些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盒子、圆形的盒子、心形的盒子
哪个盒子里放了东西?你能猜出来吗?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小结:盒子有各种形状,真有趣!
3、猜猜第三个盒子——尝试打开盒子的各种方法
尝试打开小盒子;
小结三个打开的方式:翻盖;锁扣;插盖。
三、分享和延伸
这些装糖果的盒子叫糖果盒,你们还看见过什么盒子呢?(铅笔盒、玩具盒、工具盒、肥皂盒、饼干盒、眼镜盒等)聪明的宝宝再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盒子,发现的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
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
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
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
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
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
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5
科学活动教案01-2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4-23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02-23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4-30
(荐)科学活动教案07-21
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