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04:00:5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 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 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 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 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 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 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 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初中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一.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4.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八十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之前,老师有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可以问问我这个新朋友,也可以请这里的小鹦鹉们帮助你。(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压,乱,垂,虹)

  (2)标段落序号。

  二.学习生字

  1 读准生字音:

  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儿的生字。

  小老师带读(提示垂是翘舌音)同桌检查读(请同桌互相检查着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开火车读

  2.读准了字音,那么,它们的样子你们都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小朋友记字的方法可真多。

  3.书写一个生字:

  (1)这四个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

  是啊,垂不但难读,而且特难写,

  (2)师范写生跟着书空生观察说(你会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笔画?)师再范写(边写边提醒: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垂的笔顺,先写千(用彩色笔写),一横比一横长,最后一横却要最短。)

  (3)生练写(把这个字写两次。)

  三.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请同学拿起书看课文,谁来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音都读准了。)

  读得真流利,字也读准了,谁也能像他一样把雷雨前的景色读流利,读正确。

  (2)自由练读。--(你们也喜欢这样读吗)齐读

  (3)默读。

  师:很好,都会读了,接着,老师请你们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色。

  3.读出感情。

  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

  a.如果该学生读的好,你可以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

  b.也可以自己说: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的'象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 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

  师问:(出示图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

  学生说后读大家一起做动作读。

  (4)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播放蛛蛛垂下来逃走的动画)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你还从那句中感受到害怕?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播放雷雨前闪电雷声的动画)再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

  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说话训练。

  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要下雨了,)

  5.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

  四.感受4-6雷雨中的情景。

  1.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文中图1,配上雷雨声音)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生充分说)

  2.雨下得真大。

  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谁想读读这句话。读的让大家好象看到了这么大的雨?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只要读好三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点出哗,哗,哗)还可以怎么读?(哗,哗,哗)

  谁再来读。

  3.引读。出示: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什么了?)树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房子啊,

  6.都看不

  7.清了。

  8.看着窗外雨在哗哗地下着。我也想跟你们一起读一读。(读上面两句)

  9.再出示:渐渐地,

  10.渐渐地,

  11.雷声小了,

  12.雨声也小了。

  雷声雨声是一下子变小的吗?(生:不是的,是慢慢地)

  哪个词告诉我们了。(是啊,渐渐地就是慢慢地意思)

  你们读一读。齐读。(提示:轻轻地,慢慢地读)

  五.感受雨后美景

  1.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看课文默读7 8自然段雷雨后的景象。

  2.读完了,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雨后美丽的景色。

  生闭眼。师范读7 8。

  好了,可以睁开眼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生自由说。

  4.(播放雨后动画).

  5.配乐读。

  同学们,雨后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把雨后这么美丽的景色读一读。(出示7 8 文字,音乐)

初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 ) 掠( ) 静( ) 爱( ) 取( )

  气( ) 满而归( ) 喑哑(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wō jù( )( )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明确:(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扰 筹 篝 螽 窸窣 莴苣

  (3)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2.听朗读录音,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提示: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3.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讨: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3)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

  (4)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语段⑩中“但是___________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___________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____________因为食物缺乏,_________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在“________________”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7)语段节选自《绿色蝈蝈》,作者是___________(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__。

  2.阅读语段,完成(1)~(3)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粗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①的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

  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

  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

  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3)阅读语段②,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指以宰杀牲畜(蝉)为业的人。 鸟类和昆虫的嘴。

  (2)介绍了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介绍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介绍了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

  (3)“这一切”指蝈蝈善食沾糖的蝉肉及金龟子一类昆虫。指代蝈蝈。

  (4)比较说明

  (5)如果 就 不是 而是

  (6)贪婪

  (7)法 法布尔

  2.(1)妇女与孩子都知道。 不也是很快乐吗?

  (2)A

  (3)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1~5题。

  鸟类的声音

  佘大奴

  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绝大多数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会不会发出声音呢?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小鲈画的叫声像蜜蜂飞过,嗡嗡地响;成群的青鱼像小鸟一样,叽叽地叫;黑背鲲的叫声有如风刮树叶,沙沙作响;沙丁鱼的喧哗好像静夜里浪涛拍岸的声音;气球鱼和刺猬鱼能呼噜呼噜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驼背鳟的叫声是咚咚响,好像击着小鼓;小竹夹鱼发出的声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声音;海鲫的发声像用钢锉摩擦金属时发出的响声……

  不但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同一种鱼,在生殖、索饵、移动、逃避敌害,或者成群结队,或者单独行动等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每年春季,在我国沿海产卵回游的大黄鱼,它们在回游过程中,开始接近卵场时,发出“沙沙”或“吱吱”的音响,到达产卵场开始产卵时,则“呜呜”或“哼哼”地叫,像开水发出的声音;在排卵过程中,发出“咯咯咯”的声响,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鱼究竟为什么要发声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鱼发声是为了躲避或恐吓敌害,有的是在生殖期为了招引异性,有的则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条件而造成的。鱼类怎么能发出声音的呢?原来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它靠一些纤细而延伸着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这些延伸着的肌肉,具有与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缩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有些鱼类,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猬鱼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臂鳍的刺振动而发声;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这些,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此外,许多鱼类由于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来,这被称为“动力学声音”。

  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鱼类发声的现象应用到生产上,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石首鱼出水能鸣,每逢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现在,沿海渔民在捕捞黄花鱼的时候,仍常用耳朵靠在船板上测听鱼的声音,据以判断鱼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动方向,从而采取捕捞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将来,由于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它是什么鱼,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准确地组织捕捞;二是利用鱼类发声招引异性的现象,可以人为地把特定的音响送进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

  1.给加粗字注音。

  打( )

  鱼( )

  2.“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句中的“有许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3.鱼类为什么要发声?人类是如何把鱼类发声的现象应用到生产上的?

  4.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5.试给第三段划分层次,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参考答案:

  1.hān biào

  2.不能。“有许多”说明发声的鱼类多,但不是全部,如去掉就显绝对,说明不够准确。

  3.有的是为了躲避或恐吓敌害,有的是在生殖期为了招引异性,有的则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条件而造成的。

  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准确捕捞。二是利用鱼发声招引异性的现象,诱捕鱼群。

  4.分类别(如对怎样发声作解释动力学声音、生理学声音)举例子(略)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说明鱼发声的原因;第二层说明鱼是怎样发声的。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搜集有关蝈蝈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如关于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饲养方法、种类与分布、发音器官、为什么鸣叫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辑一份“话说蝈蝈”的图文并茂的小报。活动课上展示并评比,选出优秀的作品张挂在班级活动栏中。

  2.也正因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微小的昆虫在他的笔下才有了这样多的情趣。请同学们课余认真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小生灵,并查找有关的资料,完成一篇小的科普文,可仿照本文的文艺笔调,以求活泼生动。

  3.课外阅读布封的《蝉》,了解蝉的习性。

  4.开放探究。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①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到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青蛙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农民以青蛙鸣声的早晚与大小,来估计庄稼的丰歉情况。唐人章孝标有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青蛙”。

  ②说到青蛙捉虫的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说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地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③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20xx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④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有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一位画家作画,命题要求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画家画的画面是________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⑤青蛙不仅对农作物好处极大,也为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科学家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构造,制成了“电子蛙眼”,用它来遥控万里蓝天中航行的飞机。机场上的指挥员,凭借“电子蛙眼”的帮助,准确地指挥飞机的降落。

  (1)概括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意思。

  (2)根据第④段的有关内容,发挥你的想像,描述画家所画的画面内容。(40字左右)

  (3)读了本文以后,我们知道了青蛙这种动物对于人类的功绩。请从环境的角度,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两条广告标语。

  参考答案:

  (1)第③段:青蛙食物丰富,能消灭很多害虫。第⑤段:青蛙为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一片湍急的水流从山间乱石中射出,水中夹着几只活泼的蝌蚪。

  (3)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有关法布尔与《昆虫记》: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

  ——法国戏剧家罗斯丹(Rostand)

  “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况且,那又是一个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尔扎克、左拉文学时代,一个势不可当的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生物学时代。”

  ——王光《法布尔精神》

  2.《昆虫记》精彩片断摘录:

  致儿子汝勒

  亲爱的孩子,我昆虫事业中如此满腔热忱的合作者,我植物领域里如此富于眼力的助手,依照你的意愿,我开始了这项工作;内心怀念着你,我坚持不懈地从事着这项工作;而且,我将在这哀痛中含着辛酸,始终不渝地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呜呼!死亡何等可憎,它是将生机勃勃、盎然怒放的花朵夭折了!你的母亲和你的姊妹们,从给了你莫大乐趣的那片乡间野土上采集了鲜花,做成了花环,带给了你,就放在你长眠其下的石板上。太阳刚晒枯这些花环那天,我把这本书摆在了花环跟前,但愿这些枯花能看到那令人欣慰的一天。这样,我便感到我们仍在共同从事研究了,因为我这样做本身就是在有力地证明:我将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一定叫阎王也幡然悔悟。

  二、时文超市

  蝙蝠的自述

  田元富

  我有一个怪僻的名字叫“蝙蝠”。论长相自然比不上花枝招展的孔雀,但内心却是美好的。人们把我们划分在翼手目这个家族里。您和我或许似曾相识,但对我们并不一定熟知。那么,今天我就来个自我介绍吧!

  我们通常出生在“知了”声声鸣叫的夏季。当我降临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时,我的身体十分虚弱,身上仅仅穿件单薄的黑色衣衫。为了谋求生存,我紧紧拥在母亲的怀中,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渐渐成长。即使在母亲出外劳作时,我也依然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中,饱览自然界的无限风光,享受那不尽的母爱。

  成年后我就离开了慈祥的母亲。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而且孤独的,只能把岩穴、树洞或屋檐的空隙作为我白天的栖身之所。然而,只要一到傍晚,整个夜空便成了我的乐园。在那横无际涯的乐园中我尽情地捕食那些与人类为敌的蚊子、苍蝇等小昆虫。它们是我的主要食粮,只要它们一触及我这宽宽的嘴巴就休想逃命了。

  哦,我还想把我的绝技告诉您。我捕捉害虫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我能在短暂的几秒钟内猎获一只飞虫,这是其他捕虫同行们所望尘莫及的,也是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因此,劳动虽然艰辛,我也乐而为之,为自己,也为人类。

  另外,我还想告诉您一点秘密。我的视力很弱,不管离我多近的东西我都不易发现它。然而我的听力极为敏锐,它可以弥补我的视力不足。当我展翅高飞的时候,喉内能发出一种超声波,当这种特殊的声波遇到昆虫或其他障碍物时,它就迅速返回,我根据耳朵接收到的情报,就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昆虫的方位及距离。于是我就轻装出发,直奔目标,瞬间便可以凯旋。人们常常把我这种探测物体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这一点也是我的同行们所望尘莫及的。

  对了,我还有一件事想拜托您。在我刚刚懂事时,我的母亲就告诉我,很早以前人们说我们的祖辈非常狡猾,说什么在一次兽类和鸟类的战争中,我们的祖辈既不表明自己是鸟类,又不表明自己是兽类,哪一方胜利了就到哪一方去。后来鸟类和兽类和好了,便都不愿意收留我们的祖辈,甚至还说我们整个家族的成员是因为害羞才只在晚上出来活动。这真使我不能再容忍了。作为朋友,请您一定向人们解释清楚,希望人们不要再用那种冷漠的眼光看待我们了!当然,我们也在奋发努力,决心用自己这颗赤诚的心去照亮那些不明真相者的双眼,使人们重新认识我们——愿为人类作点贡献,愿与人类成为友好相处的朋友。

  提示:采用拟人手法,用“自述”的方式介绍蝙蝠的知识,使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相结合,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因为是“自述”,所以在语言上给人以“倾诉心声”的亲切感,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悬测阅读法

  常用于读理论著作、经典著作。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阅读顺序,不是顺着书上的次序看下去,接受书中现成的结论,而是根据书中提出的论题,积极开动脑筋,推测书中的观点,然后再与书中的结论相对照,检查自己的见解是否恰当,有没有可取之处。通过这样的悬测检查,能强化对书本上所论述的理论的印象,了解作者的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常采取这种方法来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4

  课标要求: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2、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健康、科学、充实的生活;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身边存在的种种诱惑,知道金钱、游戏机诱惑的消极影响。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游戏机的作用,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

  教学难点:知道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金钱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我们在迈向成功的人生道路上,身边也会有这样一个魔盒,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会影响我们和成功的“约会”,甚至永远都见不到成功。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诱惑。

  问:你觉得什么是诱惑?

  名词解释:诱惑有两层意思,是指使用手段让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另外是有吸引,招引之意。这是诱惑的主要意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诱惑为话题来聊一聊。

  二、讲授新课:

  活动1:“诱惑大搜索”同学们能说说我们身边的诱惑有哪些吗?

  师:同学们列举了我们身边的许多诱惑,下面让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些诱惑。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前两目。第一个:看图回答这是什么诱惑?——金钱的诱惑

  活动2:金钱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两组,分别讨论金钱诱惑的良好影响和不良影响,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可以从对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去思考)

  总结:金钱本身并无害处。其影响的不同源于我们对待它的不同方式、方法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3:连线题分析生活中哪些获得金钱的方式是合适的,得当的;哪些是超过必要限度的。

  结论:“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FLASH欣赏:感悟“不义之财不可取”,要通过合法劳动,正当途径去获得。决不能沾染违法行为,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制教育:读《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

  活动4:身临其境——通过情境表演,谈看法和认识。(4组各评论一种行为)

  [过渡设计]3少年为积网费去偷盗,说明还受到什么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

  (展示游戏机房、QQ游戏、CS游戏、网络交友的图片)

  问:这些是集技术和知识于一体的新型娱乐。同学们喜欢玩这些游戏吗?如果喜欢,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师:喜欢玩的同学都觉得它很好玩。可是,我们又常能听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对玩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褒贬不一。

  名言分析:“天堂”和“地狱”分别指的什么?

  活动5: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它的,我们就利用今天的课堂来辩一辩它的利与弊吧。

  (活动要求:前后左右同学讨论两分钟,左边两阵为正方,右边两阵为反方,学生讨论两分钟左右,请代表发表观点、自由辩论五分钟,最后代表总结陈词)

  小结:玩游戏好、坏并不在于游戏本身,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对游戏内容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游戏都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我们善于把握游戏有利的一面,避免游戏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网络交友多欺骗,需要防范。”

  法制教育:了解我国青少年上网现状、国家关于青少年上网的有关规定。

  图片展示:查处销毁内容违规(含、色情内容)的游戏机。国家和社会关心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自己该如何正确对待游戏机?

  活动6:“智慧闯关”

  教师寄语:“生活处处有情趣,人生常常逢诱惑”。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白了要正确地对待金钱和游戏机的诱惑。知道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游戏有度,文明生活。

  [过渡设计]那么,同学们所提到的其他诱惑是不是也应该正确地看待呢?

  图片展示:黄赌毒与邪教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诱惑呢?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身边魔盒里,游动着许许多多的诱惑。有催人奋进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害人的、消极的一面。如何面对诱惑,是我们一节课解决不完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总结。

  课外活动:大家一起来——社会调查(任务要求见投影)

  三、本课小结:

  但愿大家以后在生活中碰到各种诱惑的时候,都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正确地去认识和面对,相信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实现与成功的约会。

初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初中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学情分析】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1.(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初中语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x分钟。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x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七)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八)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九)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十)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十一)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二)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x周。

初中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理解

  教学资料:网络下载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完成课后题1

初中语文教案9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略)

初中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

  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3.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4.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难点】⑴想象奇特的艺术美。⑵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星新一(1926~),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他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对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画,“重神似,不重形似”,让人物在对话和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星新一把微型小说的题材拓宽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作品收入《星新一作品全集》。

  2.文体介绍: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3.背景资料20世纪中后期,由于之前一个多世纪大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给自然、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同时人们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对此,作者创作此篇科幻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对人类做法、思想、道德的探讨和思索。

  4.文题解读“喂——出来”是一句呼喊,看来突兀,只是文章具体情节中的`一句语言描写,是人们对洞不了解的时候一句试探性的喊声,其实蕴含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粗浅无知;而后来文章结尾无端掉出来的东西使人自然联想到人们丢到洞里的东西,暗合了前文的“喂——出来”,告诫人们所做的一切总有一天会得到自然与生活的惩罚。

  预习案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哂〔〕笑牟〔〕众目睽〔〕睽棘〔〕手铆〔〕钉

  贪婪〔〕履〔〕行

  2、解释词语

  哂笑:牟取:

  棘手: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不容置疑:

  3、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4、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

  探究案

  一、通过感知,我们知道了小说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而面对着这个洞,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那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二、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此处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三、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化为三幅漫画,想一想三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

  四、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人们应怎样处理废水、废气、废物?为什么这样处理?

初中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初中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初中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明白大雁的生活习性;

  2、熟悉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3、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4、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熟悉大雁的相关习性;

  2、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写法上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创意:以题目为突破口,用加标点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大雁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提要:

  如:鸟纲,鸭科、候鸟、 益鸟、游禽(类属)

  善飞、尊老爱幼、有智慧(性情)

  对作者可以简单介绍,略。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预习中发现的生字生词。两名同学,其他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雁的相关语句,思考文章都介绍了与大雁相关的哪些知识。

  比如:大雁是报春的使者;大雁在3月份和11月份对待自己喜欢的水塘和沼泽态度不同;孤雁是失去亲人的,叫声充满忧伤;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等。

  2、这里有三个标点符号:“,。!”读完课文,你倾向于在文章题目后面加哪一种?

  讨论明确:大雁归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只是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大雁飞回来了。

  大雁归来?是一个疑问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疑惑,吃惊,--大雁难道飞回来了吗?

  大雁归来!是一个感叹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期盼、激动和兴奋--大雁可算飞回来了,太好了。

  三、深度品读

  这是一篇写法上融知识型、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的文章,试以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来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知识型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有关生活习性的描述和介绍(段落略)

  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的相关的描述上,语言很形象(语句略)

  抒情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句略)

  四、疑难探究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来进行集体讨论。(过程略)

  五、拓展延伸

  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与人类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六、作业

  查找陈百强的《孤雁》一首歌的歌词,进行简单赏析。

初中语文教案15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春教案04-25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2-20

初中语文教案05-16

[热门]初中语文教案03-07

初中语文教案模版10-10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最新05-26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06-22

[优选]初中语文教案15篇05-16

初中语文等岳阳楼记教案范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