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目标预设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交流与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活动准备
1.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砸金蛋”课件。
2.自制绘本的材料:7张65cm×50cm的铅画纸(6张为背景:淡绿一春,深绿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红一晴,淡蓝一雨,供孩子分类张贴景色画;1张为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半张A4纸大小的彩色风景画,分别是:春的语言(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蝌蚪欢游);夏的语言(荷花满塘,知了欢叫,彩虹高挂),秋的语言(稻穗金黄,桔子红了,树叶飘落);冬的语言(雪花飘飘,腊梅花开,青蛙冬眠),晴天的语言(云淡风轻,晚霞满天);雨天的语言(电闪雷鸣,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唤起经验
师:小朋友们好(嘴说),起立、坐下(做手势)。
提问:刚才,我用嘴说什么?用手“说”什么?
小结:我用手和嘴跟你们打招呼的话,就是“我的语言”。
过渡:世界上不仅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它说什么呢?
播放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并模仿教师练习句式,比如“电闪雷鸣,这就是大自然在说:要下雨啦”。
小结: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让雷电、蚂蚁告诉我们: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到啦!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共制绘本,丰富经验
1.自主阅读风景画。
幼儿人手一张画,先自己读,再交换读或相互说说。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读对画、读准意、能表达、有句式”上的差异。
2.交流互学。
(1)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选的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幼儿,是自主阅读中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
(2)提问:有没读懂的'吗?
鼓励幼儿呈现问题。此处解决的策略是:先让孩子说说读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让会的幼儿答题。教师要做的是从会的孩子身上提取他们观察、思考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学到读懂的技巧。
(3)师幼共制绘本。
A.出示6张背景图(事先贴在两块磁性黑板上),先让幼儿看明白每张图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风景画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B.幼儿分类贴画,然后逐类检查,集体纠错并总结。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绘本《大自然的语言》。
三、砸蛋游戏,追问经验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有趣。怎么读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开课件,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四个金蛋,单击其上部,会弹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题:树木发芽图——这是什么季节?(会看细节)哪些图片说的是我们幼儿园的春天?(善于在身边寻找)先局部再全图呈现题:哪张是晴天?(必要时必须扩大看的范围)大树年轮图:大树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自然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2.幼儿选号答题。答对,金花四溅;答错“啊哦”告知(点击金蛋下部即可)。
四、视听结合,提升经验
过渡语: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用吗?
师: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突然她发觉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她立马想到这就是地理老师讲过的海啸将要来临的情形,并且她记得,从海水起泡到海啸来袭,这中间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蒂莉告诉了妈妈,然后在几分钟内和几百个游客迅速离开沙滩。当他们跑到安全地带时,身后传来了巨大的海浪声。人们在激动和惊恐中争相拥抱和亲吻他们的救命恩人蒂莉。
提出希望:我们也要做有心人,平时要用心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目的及设想:
1.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积累一些词语。
2.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4.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重点:
真正懂得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图片显示)
注意读音:簌簌载途记载连翘萌发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孕育
理解意思: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风雪载(zài)途
三梳理知识:
图示问题:1.标题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物候现象”。
那什么是物候现象呢?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物候”?
不妨试试扩词法。物,就是指动植物,候,就是指气候,不是天气。可以理解成,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注意,和人的行为无关。
图示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关注大自然的语言?
提示:因为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示问题:3.我们该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呢?(物候现象来临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提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到次要呢?
提示:把下面几种事物按从大到小排序:高山、大海、地球。
图示地球温度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解释纬度应该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图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图示山地垂直气候带。物候是和气候有关的科学,气候是和空间联系紧密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图示问题: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呢?
学生可以读出书中原句,教师简单归纳。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学习语言
图示问题:1.你们觉得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第一段分析。先了解大意,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图示问题:2.这么美的'句子应该美美的读出来才更美,谁来读一读?(学生先读,然后老师范读,时间允许可以配乐。)
图示问题:3.本文大部分文字都是平实的解说,唯独这一段语言生动形象,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或好处吗?
提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四季之景,写景的最佳方式是描写;从位置上看,是文章开头,这样的文句能够吸引读者,把科普知识的平实变得生动活泼。
五小结全文:(板书)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文的的结构: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六拓展延伸
1.练习:说说这里边的物候知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京华”本意是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作业:
①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
注意解决:“绿化”是什么?为什么谈这个话题?怎样搞好绿化?中学生该如何做?绿化对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的举出一些例子,开头可模仿本文。
板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要说的是什么
一般现象
为什么要说
科普类文章
怎么样研究
科学知识
有什么用处
关于本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经典的科普短文,过去叫“事理说明文”,最初的设计还是和往常的教法一样,重点是:说明的语言、顺序、方法学习。说实话,我当初教这样文章就觉得学生记得几种说明方法,记得几种说明顺序……都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的需要,而科普类文章要让人知道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恰巧这次“国培计划”里有关于说明的教学,王漫老师所说的对我很有启发,本设计是尽量按照“理解知识”“学习写作”这些对学生有实际作用目的来考虑的,是第一次尝试,也是开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三、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四、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五、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七、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习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
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同学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俺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同学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同学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俺们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同学回答,师板书:观察考虑
11、指导朗读
俺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干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考虑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2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1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02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0-25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12-1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27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教案设计07-2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4-02
【精选】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