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四册新增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 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热】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3-09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