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08 12:23:01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境,体会整十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1,谁能看这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并出示课题(板书:小兔请客)

  二、建立模型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兔子先拿出了3盘果子,又拿出了2盘果子。还知道每盘有10个果子。)

  2.请你数数小兔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你是怎么数的?

  (10个10个数的,先拿出30个果子,又拿出20个果子。)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4.谁会列算式?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30+20=50,求一共有多少,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5.30+20你是怎样计算的`呢?请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1捆小棒是10根,摆30+20,就是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5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30+20=50。)

  6.谁会用计数器拨一拨30+20呢?能不能一边拨一边给同学们讲一讲,你是怎么拨的?

  (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个珠子,表示30,再拨2个珠子,表示20,合起来是5个珠子,表示50。即30+20=50)。

  7.30和20都是整十数,30是3个十,20是2个十,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所以30+20=50。

  8.因为果子我们都说成是几个,所以我们在算式的结果后面加个“(个)”,(个)就是这个算式的单位名称。

  9.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还有它的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10.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幅图,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兔一共拿来了50个果子,小刺猬扎走了10个。)

  1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果子?)

  12.你会列式计算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50-10=40,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来计算。)

  13.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他说得40对还是不对。

  (1)摆小棒的方法:1捆小棒有10根,先摆5捆即50根,从5捆中拿走1捆,还剩4捆小棒,4捆小棒就是4个十,就是40根,所以50-40=10。

  (2)用计数器的方法: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0,再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表示10,还剩4个珠子,表示40。所以50-10=40。

  (3)利用数的组成:50和10都是整十数,从5个十中减去1个十,剩4个十,也就是40。所以50-10=40。

  14.老师介绍: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差。

  三、巩固练习

  1.P21-1题,先说一说题意,再列算式说出得数。介绍:因为我们通常说几根小棒,所以这道题的单位名称是“根”。

  2.P21-2题,计算,先用格尺把所有的等号都画上,然后再计算。

  3.P21-3题,讲清要求,连线必须用格尺连直线。

  4.P21-4题,先观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同桌之间相互提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然后再汇报。

  四、总结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对于这一节课,我本人觉得上得比较成功,因为在小朋友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面,再进一步来学习两位数的加法,整十数加减法这课可谓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先用一个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展开今节课的教学,因为每10个果子装在一个盆子上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数盘子来进行计算,这个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然后慢慢的再引入两位数的加法,情节生动气氛活泼,大家都在玩中学到了新知识,再次用到了计数器,形象直观的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以生活息息相关。最后,分组做习题巩固新知,让小朋友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和耐心倾听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淘气为了欢迎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崭新的小学生活,特意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哪儿?图中有什么?

  2、生汇报后,师: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

  3、师提示:谁有好办法能把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都找出来?(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记号。)

  4、请小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

  二、抽象出数字“1”

  1、师:刚才大家找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板书1)

  带读“1”

  2、师:很大的物体,如1棵树、我们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

  师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1根粉笔,1盒粉笔;1个班级等等

  3、请学生用1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

  三、抽象出数“2、3、4、5”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已经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体,谁还能说说,这幅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

  2、生观察图,可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师要善于指导:用手一个一个地指,指一个数一个,要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

  4、师及时评价,(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表扬表达清晰的,表扬能认真倾听的,表扬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的)

  四、找一找,说一说

  1、师:孩子们,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数量的物体呢!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说出物体吗?

  2、活动:师说“2”,指名说物体(如2只手,2只眼睛,2张桌子)

  师说5,生说物体(如5个手指,5个扣子,5位同学)

  3、生生活动:同桌一个说数,一个说物体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经营性质第1、2题。

  1、师先引导读题目

  2、生尝试完成第1题,集体汇报

  3、照样子,圈一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一题的题意是很难的'。要引导他们学会看例子,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

  六、总结升华: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物体顺序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师:孩子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这幅图中找到了一群鸭子,谁能数数,一共有多少只?

  2、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手口一致,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方式)

  3、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数吗?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

  4、生再按顺序数

  5、师:孩子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了,请问系蝴蝶结的小鸭子排第几?谁排第4?

  6、哪位同学也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生问生答)

  7、师:联系自己的座位,数数这一组有几个同学,再说说每位同学排第几

  二、出示“数一数,认一认”的内容,学生观察后

  1、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汇报,请数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数数的方法(按顺序或做标记)

  3、师板书:按学生汇报的顺序将相应图版贴出,并根据图片的数量在旁边写出数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画,再说说每一幅图上都有几个物体,最后再说说第几(谁排一?为什么?这要引导学生明白,根据物体所处的方向不同,第一也是不一样的。)

  2、引导学生读题(师先读一遍,学生用手指着题目跟读,再学生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

  3、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46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用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用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用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小棒来算,也可以用竖式算,还可以用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生动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游戏活动的全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感受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同桌两人准备一副扑克牌,小黑板写出游戏规则。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说出一副扑克牌有什么花色,各种花色有几张等,引出玩扑克的游戏活动。

  二、数学游戏

  1、小黑板出示游戏规则,教师请同学小声读一遍。

  2、示范游戏规则。教师与某位学生共同示范游戏的过程并进一步讨论游戏规则。

  3、同桌两人玩扑克。根据活动的要求同桌两人一组玩扑克。边玩边记录每次游戏中说出的算式,写一张白纸上。

  4、展示学生写的算式,交流各组玩扑克的情况,重点说一说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提出继续玩的要求,让学生从扑克牌中抽出10、11、12、13几张牌,继续玩扑克,并把算式写在自主小天地中。

  三、课外延伸

  下课前,教师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制定其他多种游戏规则进行扑克牌的游戏。

  数学课上玩扑克学生会更感兴趣。交流扑克牌的基本情况,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

  小黑板出示游戏规则便于学生理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楚游戏的规则和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关注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适应性。

  使学生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感受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乐趣。练习、巩固数学计算,提高口算能力。

  展示玩扑克的结果,学习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和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

  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师:今天我们一块来玩扑克,谁来说说你对扑克牌有哪些了解?

  学生对扑克牌可能有以下了解:

  ●扑克牌有梅花、方片、红桃、黑桃四种花色。

  ●每种花色有13张牌。

  ●有一张大王、一张小王。

  ●扑克牌共有54张。

  ……

  师:同学们对扑克牌这么熟悉,看来都会玩扑克牌。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扑克牌玩一个特别的小游戏:玩扑克,做数学。(板书)

  师:游戏之前要先看游戏规则。

  小黑板出示游戏规则:

  1、同桌两人一组,每人摸一张,根据扑克上的数,说出加、减法算式,并且计算出来。也可以把说出的算式同一个数比较,用>或<表示。

  2、谁的数大谁先说,一人一句。

  3、把你每次说出的算式记录下来。

  4、谁说出算式多,谁就得到扑克牌。

  师: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给大家做个示范。

  在示范时,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看,并特别说出大于几或小于几的例子。

  师:看清楚了吗?对游戏规则还有什么建议吗?

  生:如果两个人说出的算式同样多,怎么办?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同桌两人自己约定好解决的办法。若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

  生:抽到的'两个数都超过10怎么办?如:13、12。

  师:大家讨论一下。

  生:可以说出13>12或12<13。

  生:会计算就算出来,谁也不会就都不要。

  师:我看这些主意都不错,如果你们还有更好的想法,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师: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开始做游戏吧!要把自己说到的算式记录在一张纸上。

  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也可以参与一些难度大的游戏。

  师:汇报一下你们在玩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可能会说到:

  生:抽出超过10的数,我们两人一块算的。

  师:举个例子。

  生:比如,11和13。可以写成11<13、13>11、13-11=2、13+11>20、13+11=24。

  如果学生提出上面的情况,教师提出师生一起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在玩扑克中学习了许多知识。下面我们继续玩,这回难度大一点,只拿出10以上的4张牌,看谁得到的牌多。把自己想到的算式写在自主小天地中。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扑克牌做了个有趣的小游戏,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还进行了数学运算。课后,大家还可以自己制定其他各种各样的规则玩扑克,一定会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的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丽丽上学、读书、运动、复习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丽丽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丽丽早晨7点半去上学。

  师:他在什么时刻读书呢?

  生:9时半读书。

  师:下午丽丽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丽丽做操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4时半他在做操。

  生:6时半复习

  揭示课题:丽丽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7点半去上学,9时半读书,4时半做操,6时半复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师: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多个半字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师: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师: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数实物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2.结合"先估计再数"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估计的习惯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老师想给好朋友写封信,于是我就去买了一个信封,写好了信放在里边,贴好就去邮局邮信了,你们猜我的信邮出去了吗?

  (学生说结果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是因为没贴邮票,教师加以引导。

  2、教师继续刚才的故事:咱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邮票,小朋友帮老师选一张好吗?

  二、教学新课。

  (一)数邮票。

  1.教师出示邮票图片,学生帮老师选一张自己认为漂亮的邮票。

  2.这么多漂亮的邮票,有多少张呢?咱们来猜一猜。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猜猜有多少张)

  1.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张呢?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数一数)

  2.小组交流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些邮票的摆放是很有规律的,可以一排一排的数,即:10张、20张、30张、、、、100张。

  (二)、比赛的形式数珠子。

  师:小朋友们,咱们来比赛,看谁的眼睛和脑子最快。好不好?

  1.教师出示3组珠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

  2.评出数的快并且对的,评出前三名。

  3.全班交流,让前三名同学先说己数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数法。

  (三)、数花生。

  1.教师提出题目要求。

  2.小组之内完成,并交流自己数的方法。

  三、练一练。

  1.出示图片,学生数。教师观察学生数数的方法,可以适当给予指导。

  2.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再实际数一数。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第93---95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提高计算效率。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让学生通过情境,培养计算的正确率

  时间掌握在2.5分钟。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明确估算是通过判断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进行的。

  帮助学生弄懂题意,理出解题思路,再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情境出示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提出不同的问题加以解决。

  可以各种形式让学生提问,求差,求和都行。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两只小蚂蚁要过河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不过,帮助小蚂蚁的同学要听老师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把题目算对,小蚂蚁才能安全地过河。

  出示课件:第7题。

  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对先到达终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最后到达的小组要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二、基本练习。

  1、第8题。

  学生自己做题,然后同桌对答案,说算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再集体订正。

  2、第6题。

  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估算方法。

  先出示:6+52 74+5 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再出示:48+3

  65+6

  问: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我们会估算了,下面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估算方法。

  估算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检查估算是不是合理。

  三、拓展延伸。

  1、 第9题。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清图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你怎样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各队得的名次和各名次的得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计算得分,看谁的动作比较快。四人小组合作

  三队的得分算出来后,你有办法给它们颁奖吗?

  看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都开动了脑筋,与周围同学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索学会了很多知识。谁能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回家把第9题提些问题考考爸爸妈妈,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 教 学 后 记 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9、小熊队:15 + 7 = 22

  小兔队:10 + 7 + 7=24(最多)

  小狗队:10 + 10 = 20

  假日小队

  教学内容:

  第96---97页。

  教学目的:

  1:借助“假日小队”这个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每个假日小队中存在的数学,感受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假日小队”挂图,课件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让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使学生熟悉本课内容并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再通过师生共同反馈,让学生懂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更能体会书本上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起。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将举行一个“小团队”活动,谁能说说我们将举行哪些活动呢?

  2:指导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小组合作,获得新知。

  1;出示;“唱歌”情景图

  (1)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唱歌的'有几人?伴奏的有几人?

  (2)谁能说说蘑菇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3)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指名汇报,板书:15-3=12

  (5)你能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6)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出示:“浇水”情景图

  (1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条件?

  (3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要求“已经浇了多少棵?”怎样列式计算?板书:35-8=27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指名回答

  3:出示:“看节目”情景图

  (1 )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应该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教师强调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4:出示:“照相”情景图

  (1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 )小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4 )提问: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5 )小组讨论、汇报。

  (6)教师强调:剩下的胶卷是:36-29=7(张)。还有9个小朋友,每人照一张需要9张胶卷。所以剩下的胶卷不够其余每人照一张。

  5:出示“捡废电池”情景图

  (1 )观察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 )根据图上的三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小组讨论。

  (5)各组汇报提出的数学问题,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教师分别板书出来。

  (6)教师带领大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三:教师归纳整理全课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第一课时

  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课件。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小结出方法:

  1、想加算减: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2.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3.10—2=8 8+1=9即:11—2=9

  lO-5=5 5+3=8即:15—3=8

  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二、复习减法表。

  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三、复习加、减法应用题。

  让生观察图形,尝试自己编题.根据生编题情况,师再出示课本第95页第6题:

  1.蝴蝶和蜻蜒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蜒有多少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要求蜻蜒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3)列式解答。

  2.有蝴蝶8只,蜻蜒16只,蜻蜒比蝴蝶多几只?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用减法算?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蝴蝶比蜻蜒少几只?)

  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3.你还能提怎样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分析列式解答,并强调为什么用加法来解答。

  四、课堂练习。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3.比大小.

  15—7○12—4 16—9○13—8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lOO以内的`数,掌握IOO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lOO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lOO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lOO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4)100里有( )位数,1在( )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lOO.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lOO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lOO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ll、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51○47 59○71 58○85 98○92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 15-9= 16-8= 7+8=

  12-5= 6+9= 11-9= 13-4=

  25+3= 47-5= 34+20= 25+8=

  47-9= 68-50= 85+5= 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l,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

  复习目的

  1、使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有关挂图.

  复习过程

  一、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1.我们学过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今天我们来复习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元角分的认识。

  2.师出示面值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元·...人民币

  (1)说出各人民币的名称.

  (2)回答它们间的进率.

  ①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

  ②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③1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④1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⑤1张1角可以换几张1分?

  (3)总结进率

  (4)1元2角=( )角15角=( )元( )角

  3、课本96页第9题填写完整。

  二、课堂练习。

  1、课本第96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分类统计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第3——4页

  教学要求:

  1、 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计算策略。

  3、 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两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教师要多留意学生喜欢的方法是否有变化,思维层次是提高还是降低,以便以后在教学中注意。

  可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复习两步计算的顺序,发现问题要及时帮助纠正。

  一、 做p3: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

  1、 尝试计算14-9和12-9

  2、 组织交流算法。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哪些用在自己方法做起来感到困难的学生向别人学习,调整算法。

  3、 指名汇报。

  4、 电脑演示强化计算的破十过程。

  二、 做p3:2让学生先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看能发现什么。

  三、 游戏:跳树桩。(以4人小组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2人一组,1人拿着数字卡片9,分别放到树桩上,另一人算,算好一题再跳下一题,看哪组快,再轮换另一个人拿)

  四、 过关检查。

  P3:4(限时2分钟)对于2分钟内完成,又基本对的学生予以过关,对不能按时完成的,课后抽查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五、 做p3:5:

  讨论一下两步计算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再开始独立完成。以同桌互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校对。

  六、 分组比赛

  (青蛙跳)p4:6

  七、 看图列式(复习图画问题,先表述图意,再列式解答,说说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八、 做p4:8

  (先数一数,再填一填,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九、 作业:

  用11、12、13、14、15、16、17、18减9,看一看得数与个位比一比,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会这样,与家长交流。 让学生复习两步计算的顺序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计算策略。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二册88页例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13-4-562-209+5+716-8-4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我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让全国人民也非常满意,你们想知道他们得奖的情况吗?

  1、出示表格

  金牌银牌铜牌

  321714

  2、根据表格编一道两步试题。

  3、指名列式。32+17+14

  4、小组内讨论该怎样计算?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说师板书。

  32+17+14=63

  32

  +17

  49

  +14

  63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说出自己的方法,你们喜欢用这种方法?好!现在你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试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6、完成

  35+26+24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

  35+26+24=85

  35

  +26

  61

  +24

  85

  师: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7、试一试:

  (1)对学生提出要求:先叙说题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2)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62-15-17=30

  62

  -15

  47

  -17

  30

  3、做一做

  98-28-35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师板书课题。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日里,你们小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师:让我们来一起参加图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队活动。

  仔细观察:有哪几个假日小队,分别给他们小队取个名。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文娱演出小队;

  (2)摄影小队;

  (3)护绿小队;

  (4)收废电池小队。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这么多小队,你最想参加哪一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集体讨论其中一个小队。如:文娱演出小队。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人),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人),口答(略)

  师:小明想知道这次演出一共有多少个节目,主持人这么告诉她:“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你能帮小明算出一共有多少节目吗?

  生:列式19+4=23(个)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第19个节目是指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

  2、小朋友喜欢照相吗?我们的小摄影师正在给小朋友们拍照。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

  师:剩下的胶卷够其余的每人照一张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胶卷有36张,29+9=38(张),36张是不够的。

  师板书29+9>36。

  师: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小朋友的自觉行为。瞧,“护绿小队”行动起来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共有35棵小树苗,浇了一些,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学生列式:35-18=17(棵),口答。

  4、还有三个女小朋友在干什么?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个名字,如穿红衣服的就叫小红,穿绿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红收了16节废电池。

  小青收了35节废电池。

  小白收了20节废电池。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问题。

  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小红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红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6、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青比小白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青比小红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红比小白少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中谁收得最多?谁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四个假日小队的活动,小朋友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真是不错!

  在我们自己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中,你也能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决吗?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踢毽比赛、乒乓球赛、钓鱼游戏、点蜡烛游戏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决。

  板书设计:

  假日小队

  15+3=18(人)

  15-3=12(人)

  19+4=23(个)

  29+9=38(张)

  35-18=17(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初步体会,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咱们来玩接龙游戏,好吗?

  1、观察题目:你知道接龙的规则吗?

  2+3 +1 +0 +2

  10-1 -2 -3 -4

  2、接龙游戏

  3、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创设生活情境,师边讲述边示图。

  ⑵、讨论图意,指名说说。

  ⑶、尝试列出算式。

  ⑷、指名交流:怎么列式的?

  4+2+1= 这个式子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怎么计算?

  2、即时练

  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说,让学生摆小棒:先摆3根小棒,再摆上3根,最后再摆2根。

  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全班交流。

  3、揭示课题

  让学生说说今天学的这个加法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连加

  4、教学例2——同例1

  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根据图意讨论交流。

  尝试列出算式,说说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想想怎么计算?

  8-3-1=

  ⑵、即时练

  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2小题。

  让学生摆摆,算一算。——看书时,帮助理解虚线框的意思。

  ⑵、揭示课题:连减

  师生共同小结:连加连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应用

  1、看图列式——第2、3题

  这两题中,主要引导学生能正确的看懂图意。

  并让学生有条理的说出来。

  2、——分桃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学生边看图,边理解,然后再填一填,列式计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想想做做第6题。

  书写练习。展示优秀作业。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出题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6-1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3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11-2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04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0

一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11-03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7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14篇02-0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