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荠菜》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挖荠菜》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挖荠菜》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挖荠菜》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2、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
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挖荠菜》教案2
活动目标: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 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挖荠菜》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挖荠菜》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i)蔷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绽(zhan)码(ma)苋(xian )和煦(x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张洁,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2导语: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课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节到完)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4.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讨论并归纳:“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7.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9.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
A殷勤心照不宣气馁疑聚荣华富贵 B.大病新愈素味平生广阔无垠厌烦
C凶种恶煞昼夜隔膜微乎其微怪僻 D.漫不经心风和日丽和煦恭顺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1.“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3.“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___
4.“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____。这说明了______。
5“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挖荠菜》教案5
一、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设想为三个步骤,体现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特点。首先是熟悉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学生通过思考,从内容、中心两方面整体把握课文。其次是进一步领悟文章的艺术魅力,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感知文章的特点。最后模仿写作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阳春三月去踏青,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春的绿叶、春的小草、春的花朵,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都是人们所神往的。但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可能对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去踏春或许并不为单纯赏春,而是有更为复杂的心境,如著名女作家张洁。现在我们来看看她笔下的《挖荠菜》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春对她来说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2、学生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和个人读交叉进行,以活跃课堂气氛。朗读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情感。) 归纳: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这样说,春在张洁笔下浓缩成了一种事物--荠菜,挖荠菜就是踏春,春意味着荠菜,挖荠菜意味着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用投影显示思考题)
(1)本文题目是《挖荠菜》却从馋写起,是否偏离中心。
(2)我和孩子们挖荠菜的心情是否相同,问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先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共同明确)
归纳:
(1)馋是由饿而起,由此引出我因饿掰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跳进河里丢失鞋子而不敢回家在田野里游荡一事。不仅没有偏离中心,恰恰交待了文章首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写出了生活的苦难在我幼小心灵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写挖荠菜,就突出了荠菜就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在饿饥的年代,荠菜所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在春天充满生机的田野里挖荠菜意味着童年美好的.生活,代表了生的欢乐和自由。这样更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2)不同。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游戏,吃荠菜漫不经心。因为他们没有长辈的经历,没有亲身经历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对我的感受缺少理解,造成隔膜。
(3)通过挖荠菜这一件事折射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希望孩子们了解过去的若难,珍爱荠菜。因为珍爱荠菜就是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意识到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
4、以上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下一步再通过几个思考题领司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多处运用景物描写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分析作用。
(2)你从那些描述中看出年轻一代不理解长辈,传神的词有哪些?
(3)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中心的句子并分析还有哪些和它同属一种表达方式。
(4)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这四个题分别分四步完成,学生先齐读有关段落,思考后同桌交换意见,然后回答,最后归纳)
归纳
(1)第一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静穆的晚归图,用反衬烘托出了我孤独的处境,比直接写我的心理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处景物描写用拟人手法写出荠菜对我的欢迎,通过欢快的鸟儿,绽开的花朵,蓝天上的白云,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这时我坦然和被追时的恐惧及在暮色中游荡的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低沉的、暗淡的和轻松的、活泼的对比。这两处描写又和解放后挖荠菜形成对比:解放后生活是美好的,可孩子们对挖荠菜的兴趣仅在于它是有趣的游戏。这就不仅是景物上的对比了。那么更深层的对比是什么?有了下题,答案就明确了。(板书:对比、烘托)
(2)作者用了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桃、懒洋洋等词表明孩子们对荠菜没有感情,又克制自己保持尊重。表出了两代人对荠菜情感上的不同。本文的第二层对比就是情感上的对比,作者通过这层对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板书:情感、点题)
(3)提示中心的句子是文章结尾两端的末句。在表达方法上于此相同的还有许多,(具体句子学生回答时明确,此处略)它们同属于议论。可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以议论为主,在议的过程中或议论之前夹着记叙的万分,这在写法上叫做夹叙夹议。(板书:夹叙夹议)
(4)有了以上答案,本文特点不言自明(在原来板书的基础上加上:特点、突出中心)
5、课堂作文片段练习
要求:模仿在田野里游荡一段,用景物描写烘托(反衬)出人物心理,在二百安以内。 (写完后,同学读大家评。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结:
(首先概括本文三个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学习本文应达到目标)最后归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的一个难点。希望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另外从写作手法上能领悟到本文的成功之处--是忆苦思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同类题材,它的感人之处和胜人一筹的写法密切相关。学了本文希望能使同学们在写作上有所收益。
《挖荠菜》教案6
课前预习:
参阅《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了解作者;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及文中出现的成语。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2.品味重要词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
1.通过读、讲、品等方式,深入体会“我”的遭遇和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品析“我”挖荠菜时的心情。
3.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4.比较阅读,加深对本课及《项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诗经》里有这样两句“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可见我们的祖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吃荠菜的习惯。荠菜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它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很甘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挖荠菜》,细细品味生活中我们很少品尝的况味。
二、自主学习
(一)展: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积累,将制作的积累卡片,展示如下:
1.作家作品
张洁, 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等。
2.积累字词
(1)默写并加点的字注音。
荠菜 怪癖 薄暮 蔷薇 掰开 琥珀 苋菜 雪蒿 惩罚 和煦
(2)解释词语。
迁就:将就别人。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凶神恶煞:比喻非常凶恶的人。
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
风和日丽:形容微风吹拂,阳光灿烂。
(二)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语:读时要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用声音诠释作者的内心和情感,并说说本文的线索和叙述的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线索是挖荠菜。学生概括归纳,主要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情景。允许学生提出更多的答案,如四件事、五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讲:再读课文,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指导语: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围绕“馋”和“被追打”一事进行讲故事比赛,比比谁讲得生动、感人,然后每组推选一人在全班展示。
1.请围绕“馋”字,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提示:小时候,“我”是一个“馋丫头”因为??;对这个称呼,“我”又“恼羞”,又“冤屈”,因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我”小时候所经受的生理的苦痛、物质上的苦难。) (例如:小时候,“我”是一个“馋丫头”,因为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是能吃的,例如刚抽嫩条的蔷薇枝、刚割下来带着蜂房的蜂蜜,更不用说青玉米、青枣、青豌豆啰,“我”都能吃的下;对这个称呼, “我”又“恼羞”,又“冤屈”,因为“我”是七八岁的大姑娘,不想落下这个坏名声,但是“我”又实在是没办法,“我”的确是太饿了。)
2.请再围绕“被追打”一事,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提示:有一次,“我”太饿了,于是??(请描绘出具体的情节,以及“我”当时的心情。)
(学生扣住文本,可加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回答,引导学生体悟“我”小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的痛苦、精神的苦难、精神的伤害。) 三.探究学习 (四)品:品读课文,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精彩词句的妙用。
指导语:请同学们品读本课的美点或妙点,请自由揣摩,你认为本课有什么样的美点或妙点?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哪种情感比较好?请大家用笔圈点勾画出来,然后小组内交流。用“我喜欢 ,因为它 ”的方式表述喜欢的原因。
(学生自主品评、批注自己喜欢的美点或妙点,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品读情况随机进行点评、指导。)
品评的重点为以下三处:
1.朗读第八段景物描写的语句,反复揣摩体会其作用。
男生读:“太阳落山了??从天边退去。”
女生读:“远处??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师生齐读:“夜色越来越浓了??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读完后,师生评价朗读效果,并体会其作用: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 运用反衬写法,以乐衬悲。反衬出“我”当时孤独、寂寞、无助、焦急、悲伤、有家不能回的复杂心情。)
师:“我”为什么不敢回家?“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到底指什么?
(“我”丢了鞋子,怕妈妈知道,不过不是怕挨打,而是怕妈妈伤心,通过妈妈“哀愁”的眼睛,“我”读懂了妈妈的痛苦和悲伤。指精神的痛苦、精神的苦难、精神的伤害。)
2.找出能够表现“我”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的词语,体会“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生答:词语有“享受”“提着”“迈着轻捷的”“奔去”“挥动”“招呼”“欢迎” “抬头看”等等。
男生读:“提着篮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女生读:“嫩生生的荠菜??欢迎我。”
齐读:“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生1:“提”“迈”“奔”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儿时挖荠菜的坦然与自由的心情。
生2:荠菜挥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菜在微风在的姿态,表现了“我”对荠菜的喜爱,更衬托了“我”自由、欢快的心情。
师小结:荠菜不仅仅能让“我”不再忍受饥饿,更能让“我”在精神上享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让“我”感受到幸福。这与被财主管家追赶的可怕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3.揣摩孩子们吃荠菜时的心理,体会这些词语的深意。
齐读:“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什么滋味都有。”
(孩子们的总总表现,出于对老人的迁就和尊重。“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五)比:研读课文,比较探究主题和写法。
指导语: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结合下面三题来探讨本文的主题和写法。
(学生活动:研读课文,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推荐发言。)
1.比较文中“我”与孩子们荠菜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主题?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谈一谈。“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有痛苦的回忆,有深深的`怀念,有无限的感慨,也有真诚的希望。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他们把挖荠菜看作“有趣的游戏”,吃荠菜“漫不经心”。因为他们没有长辈的经历,没有亲身经历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对“我”的感受缺少理解,造成隔膜。表现主题:通过对比,展示了两代人的隔膜,提醒下一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比较文中“我”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异同。你对《项链》主题有哪些新认识? (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对人物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主题,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虽然精神上的苦痛是由生活上的苦难造成的,但“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很低,仅仅是吃饱肚子就可以了;而且“我”把人格的尊严,精神的幸福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我”对下一代的劝慰也是希望他们懂得精神的幸福、人格的尊严、自由坦然的心情对人来说非常宝贵。玛蒂尔德也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非常爱面子的人。丢项链之前,玛蒂尔德不切实际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因无法满足自己近乎疯狂的幻想而时时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人生的悲剧;可是,丢项链之后,面对人生的不幸,玛蒂尔德性格中可赞的品质被激发出来,她把自尊诚信、精神上的坦然无愧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项链》的主题也有了类似《挖荠菜》的主题意味,即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3.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这是运用怎样的写法?请找出文中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归纳)
生1:夹叙夹议 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2:“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 生3:“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小结:课文前半部分(第1-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四、测试小结
1. 首段“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如何理解“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这句话?
(理解父母一辈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生活,借鉴过去,少走弯路,珍惜现在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 说说通过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可以从知识、情感等方面梳理本节课所得。)
五、延伸作业
(六)写:写作训练 根据自己的体验,联系课文,请从“我看代沟”“我的幸福观”中任选一题写一个片段。
要求:①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②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挖菜
张洁 夹
挖 叙
荠 夹
菜 议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设计的亮点,在于以“展”“读”“讲”“品”“比”“写”六种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足之处是:对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没能让学生当堂进行学以致用的训练。
《挖荠菜》教案7
活动目标:
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挖荠菜》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夹叙夹议,对比的写作手法。
2、教育学生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教学重点:
1、叙议结合的手法。
2、体会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教学难点:
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2、理解前几段的记叙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的父辈、祖辈,凡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对榆钱饭、荠菜、苣荬菜等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我们却对这些不屑一顾甚至反感,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别呢?《挖荠菜》这篇课文会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二、介绍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
jì、qiáng、wēi、bāi、hǔ、zhàn、mǎ、xiàn。
荠菜、蔷薇、掰手、琥珀、绽、码、苋
四、阅读自读提示,了解课文的内容,写作顺序和方法。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
六、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仅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想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是为什么?“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在这种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到当年的饥饿,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菜、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2、第二段不讲荠菜,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课文写“馋”,看似写小孩的稚气,但由“馋”到“馋丫头”的得名,到引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到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
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荠菜”,写出了“挖“中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离题,而是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3、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色描写。这景色描写与“我”当时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更可怕的东西”,怎样理解?
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但这是有意使用的一种反衬写法,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不能。这样反衬,产生了更强烈的艺术魅力。
4、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有趣的游戏”说明不理解长辈带他们挖荠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阅读《荠菜》,完成文后作业。
后记:
学生对挖荠菜的感受不深,要加强背景介绍和今昔对比,以加深其体会。
《挖荠菜》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的能力;
3、懂得不忘记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这是我国的一种民俗。养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挖养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放之初,她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尸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思想解放在文学界的反映。她的《森林里来的孩子风谁生活得更美好风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8年、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总之,这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读出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3.通过叙述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4.我们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答案(或提示):
1.线索是"挖芥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芥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芽菜、吃芥菜。本题允许学生提出更多的答案,如四件事、五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主题是要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4本题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切中一点,不计其余。
五、组织讨论。
围绕"代沟"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作者的感情可以理解,但儿女们的做法亦无可厚非,可以选中一个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理解当代学生的心态,要知道,这一代人恐怕连迁就的筷子都不会伸出去,但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不应该总想着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强加给下一代。
六、找出文章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目标1)
张洁的散文自成一体,很有风格,语言清新、流畅,富有表现力,情文并茂。
1.体会夹叙夹议的写法。
可以以文章第一部分中的"不敢回家"和第二部分中的"儿女们不愿吃芥菜"为例.指导学生体会其中叙议结合的写法。
2.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可以以文章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为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作者高超的写法技巧和语言能力。
七、写作训练。
根据自己的体验,联系课文,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中心,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的指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
八、教师小结(思想教育)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九、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四。
B、完成练习二(揣摩语句)
D、 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这一中心,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十、说课精要:学生解答问题时,让他们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指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
十一、教学结构:导入--简介作者--范读--提问--交流--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写作训练--小结。
【教学总结】
本课教案设计的得意之处,首先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了解“馋丫头”的故事中,体会“我”所经受的生理和物质的苦痛;通过被追打一事,体会“我”所经受的精神的苦难,从而进一步理解精神的苦难甚于生理和物质的苦痛。其次,对于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的理解,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充分体会完前文的铺垫,再去体悟,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才更加到位和深刻。不足之处是:文章对比的写法,夹叙夹议的语言,在课堂上没能够透彻的处理。
《挖荠菜》教案10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2、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
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挖荠菜》教案11
一、主题理解
1.并不是说教
“我”对于孩子们对芥菜的态度,是有些恼火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于是对孩子们有了挖苦,说他们“赏光似的迁就”,有了埋怨,说孩子们把自己看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我”的恼火可以理解,毕竟“我”对荠菜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可贵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生怒,摆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孩子们一番(那样只会得到孩子们的“厌烦”),虽然“我对认为孩子们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不对,但是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小时候挨饿挖芥菜和小时候喝牛奶吃面包的感觉能一样吗?“我”“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这些话含义深远,好像超出了荠菜的话题,其实既然挖芥菜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会,那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作者还会有许多这样深刻的体会和宝贵经验,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我”作为一个母亲,想的不是“教诲”,而是“心心相通”。
2.对幸福的理解
这篇文章归根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那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们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二、思路结构
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三、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文的前半部分(1—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了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课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议论为主,但都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层:一层是在记叙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我”一同挖荠菜时的高兴劲后,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看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记叙了孩子们长大后吃荠菜时的情景,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态触发了“我”的思想,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具体感人,议论深刻情深。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细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例如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鸟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我”挖荠菜时的那段景物描写,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田野,嫩生生的荠菜,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绽开花朵的绿树,还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欢快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的世界,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1)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
(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六、教学方法建议
1.这篇课文写了两代人生活上的隔阂和思想上的差距,教学时要实事求是,认识到是两代人生活环境、时代的不同造成这样的“代沟”,而不要以此指责年轻一代或者老一代。
2.作者是以关心孩子的态度写这篇文章的,谈自己的一点感想,并不是想说教,不要生硬地灌输某种“幸福观”,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
3.不仅允许而且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可以组织讨论。
《挖荠菜》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怀念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并过急难的老朋友一样。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体现了劳动人民珍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情之美。再如,当我看到孩子们吃养菜的表现时,伤心、忧虑,并由此产生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想法,这里的一段抒情议论和结尾的
一段文字,对下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现了妈妈那种崇高无私的母爱。
3.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4.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
分析: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
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
(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
《挖荠菜》教案13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解决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体悟“我”对荠菜的特殊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重要语句,学习铺垫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
1.动情朗读,把对课文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体会“我”的遭遇和情感。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我”挖荠菜时的心情。
4.通过引导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
5.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课及《项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我们,在春天能吃上俗称“清肠草”的新鲜荠菜,恐怕是一件快事。但是,如果让同学们天天吃荠菜呢,你们还喜欢吗?如果同学们连荠菜都吃不上呢?(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这样的生活,同学们可能无法想象。可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小时候的生活,就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你们无法想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挖荠菜》,细细品味生活中我们不曾品尝的况味。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推荐三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之前,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书的同学,要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用声音诠释作者的内心和情感。听读的同学,先标注出对朗读有异议的字,然后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把握学情。引导学生概括归纳,主要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
(一)细读课文,讲故事。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内展示,比比谁讲得生动、感人!
1.请围绕“馋”,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提示:小时候,“我”是一个“馋丫头”因为??;对这个称呼,“我”又“恼羞”,又“冤屈”,因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我”小时候所经受的生理的苦痛、物质上的苦难。)
(例如:小时候,“我”是一个“馋丫头”,因为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是能吃的,例如刚抽嫩条的蔷薇枝、刚割下来带着蜂房的蜂蜜,更不用说青玉米、青枣、青豌豆啰,“我”都能吃的下;对这个称呼,“我”又“恼羞”,又“冤屈”,因为“我”是七八岁的大姑娘,不想落下这个坏名声,但是“我”又实在是没办法,“我”的确是太饿了。)
2.请再围绕“被追打”一事,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提示:有一次,“我”太饿了,于是??(请描绘出具体的情节,以及“我”当时的心情。)
(学生扣住文本,可加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回答,引导学生体悟“我”小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的痛苦、精神的苦难、精神的伤害。)
3.“我”为什么不敢回家?第八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丢了鞋子,怕妈妈知道,不过不是怕挨打,而是怕妈妈伤心,通过妈妈“哀愁”的眼睛,“我”读懂了妈妈的痛苦和悲伤。第八段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有家不能回的无助、孤独和恐惧的心理。)
4.“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是精神的痛苦、精神的苦难、精神的伤害。)
(二)精读课文,体会“我”挖荠菜时的心情。
请找出能够表现“我”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的词语,并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词语有:“享受”“提着”“迈着轻捷的”“奔去”“挥动”“招呼”“欢迎” “抬头看”以及吱吱喳喳的小鸟、绽开的花朵、白色的云朵。荠菜不仅仅能让“我”不再忍受饥饿,更能让“我”在精神上享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让“我”感受到幸福。)
(三)研读课文,主题探讨
1.作者写了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后来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孩子们的总总表现,说明他们虽有礼貌,但完全不懂长辈对荠菜的情感和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2.如何理解“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这句话?
(理解父母一辈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生活,借鉴过去,少走弯路,珍惜现在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我”对荠菜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感情?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谈一谈:有痛苦的回忆,有深深的.怀念,有无限的感慨,也有真诚的希望。)
4.请比较《挖荠菜》中的“我”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异同。
(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对人物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主题,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物质的满足和幸福与精神的满足和幸福有密切的关系,但物质上的幸福又不能决定精神上的幸福。《挖荠菜》中的“我”,虽然,精神上的苦痛是由生活上的苦难造成的,但是,“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很低,仅仅是吃饱肚子就可以了;而且,“我”把人格的尊严,精神的幸福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我”对下一代的劝慰也是希望他们懂得精神的幸福、人格的尊严、自由坦然的心情对人来说非常宝贵。《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非常爱面子的人。丢项链之前,玛蒂尔德不切实际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因无法满足自己近乎疯狂的幻想而时时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人生的悲剧;可是,丢项链之后,面对人生的不幸,玛蒂尔德性格中可赞的品质被激发出来,她把自尊诚信、精神上的坦然无愧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项链》的主题也有了类似《挖荠菜》的主题意味,即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四、巩固达标
《挖荠菜》教案14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2、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
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挖荠菜》教案】相关文章:
《挖荠菜》教案14篇03-10
形体切挖美术教案08-16
大班教案:小贝挖宝08-15
挖野菜日记05-30
挖春笋小学作文12-28
挖笋小学作文12-11
挖春笋记叙文08-21
挖机租赁合同06-15
挖机购销合同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