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悟小说内涵——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二)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品味精彩的收笔。
(三)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语言——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难点: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表现力。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或音频), 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要求:
(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感知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三)阅读欧。亨利相关的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二)检测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莴苣(wōù) 自诩(xù) 邋遢(lātà)
瘟(wēn)神 动弹(dnɡtɑn)
2. 词语解释。
【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孤寂】孤独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凑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也说“神差鬼使”。
【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三)初读课文
听录音示范朗读,从乔安西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思考:“最后一片叶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并表达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把人称加以变化,这种方法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的思想情感。)
学生思考,明确:十一月,乔安西病倒————乔安西病重、病危———乔安西转危为安———贝尔曼去世;“最后一片叶子”起了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连接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
(四)再读课文
问题: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心理对于病理来说,可能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像这样起绝对决定性作用无疑是不太可能的。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信念决定生命,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东西,比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精神的信念可以战胜病魔。但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并不是女主人公原来就具备的,她曾经把自己比作“弱不禁风的的藤叶”,是另外一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改变了她。
(五)细读课文
问题1:划出描写贝尔曼的语句,说说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题2:课文对贝尔曼的有关描述,哪些地方可看出他具备了后来那个“最后行动”的基础?
学生思考,明确:
问题1:贝尔曼的嗤笑、喊叫、责备、怪罪,折射出他的温情;他的流泪流露着他的善良;他虽然是个失败的画家,但他是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甘愿舍己为人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正直的人。
问题2: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而且对两位年青的孤身女子,自认为有特别保护的责任。
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可那天却回答得颠三倒四,使得休易以为他既不愿意又啰嗦。原来,他在听了关于乔安西的病情以及乔安西的胡思乱想的介绍后,他的心思在琢磨这件事了,他在关注可怜的乔安西,结果关于模特儿的事就答非所问了。小说只用了一些对话方面的细节就使我们感觉到了这一点。他先是大批了一通乔安西的胡思乱想,怪罪休易怎么让这种古怪念头钻进乔安西的脑子里,对她们的胡闹他生气了,连带说不去给她当模特儿。可见老头真生气了,也就是真地在关心这件事。说完了不当模特儿,话又转到乔安西的病情和怪念头上。当体易认为他这回真的不当模特儿时,他才醒悟过来,反而怪罪休易没有听懂他愿意的意思。才扯清楚模特儿的事,又转而嘟嘟哝哝说起乔安西的事。并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这句话有很大的潜在量,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
其三,在当模特工的过程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外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头的严重关注。我们只是不知道贝尔曼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 试着改写结尾,与原文比较表达的效果。
2. 找出文中幽默的语句,感受其表现力。试着完成“阅读练习探究”四。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思考: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学生阅读,讨论。明确:
可以从四个层面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
第三个层面的意义: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肺炎高发期、高发区,风雨中作画会淋湿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是杰作的双关含义。
第四个层面的意义:平凡的牺牲,或者说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虽是个热心肠的老头,但缺点很多,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愁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特别是他去创作最后一片叶子时,他一点没有成为英雄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之举,他成了救人的英雄。这是并没有献身意识的献身,并没有英雄意识的英雄。就象这“最后一片叶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是永存的。自然,这样的特殊“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二)改写文交流
问题:朗读学生改写的结尾,试着把它和原文结尾进行对比,说说精彩之处在哪里?
学生交流、明确:
这种写法最明显的好处是精练。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笼,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楼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这样写,不但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
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这么少,却有巨大的潜在含量,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人掩卷沉思。
由此可见,这篇充满了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是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是平凡的。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们常常称这样的结尾是“欧亨利式结尾”
(三)品味语言
的遣词造句准确、传神,体现在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两个方面。请细细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教师示范:
1. ①天刚蒙蒙亮,琼西(即乔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
“我是一个坏孩子,苏娣(即休易),“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
②天刚亮,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
藤叶还在。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
乔安西说:“休易,我太不应该。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明确:“毫不留情地吩呼”显得较抽象、较书面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显得较具体,较日常口语化。“藤叶还在”比“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在语气上更有力、更果决、更明快,句子也更简洁。下面乔安西的思索则应放慢速度,拉开时间;“看了许久”再久也表明是一个时间段,而“久久看着”则有一直还没有看完的感觉。再下面乔安西的话,第①句的说法有点绝对性,显得乔安西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有点大;第②句的说法落脚于心绪,是从怀疑自己开始的渐进过渡过来的变化,所以也是②好于①句。
2. ①原文:“医生走了以后,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把一条日本餐巾全哭湿了。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昂首阔步走进乔安西的房间,还一边吹口哨。”
②改写:医生走了以后,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她哭得好伤心,流了很多眼泪。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装出毫不担心、很轻松的样子走进乔安西的房间。
原文显得具象,改写句用的都是较抽象的词。所以也是课文句好于改写句。
3. 到了11月,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1]闯进了这一带,伸出只冰凉的手今天碰碰这个,明天碰碰那个。医生称这位客人为“肺炎”。这瘟神简直横行无忌,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但走到长着青苔、迷宫似的“胡同区”,他放慢了脚步。
你决不会说肺炎先生是位老侠士。他偏偏就打了乔安西。乔安西躺在油漆铁床上没有力气动弹,两眼呆望着荷兰式小窗对面的砖墙。
明确:,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在作者笔下是一个躲债的好地方,而且具有异国情调;被视为瘟疫、冷酷无情的的肺炎被说成是一个没有绅士风度欺负弱女子的老头儿。
(四)总结全文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五)布置作业
《伴你学语文》第10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乔安西 贝尔曼
生命的征兆(人间苦难) 画一片叶子(最后的杰作)
获生 牺牲自我(人性之美)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2
教学设想: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二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二是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在精神上获得审美愉悦与享受。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地触动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作品从哪些方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法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读小说,梳理其情节,对人物形成初步认识。
课型:
课内自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故事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
结论: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二、复习有关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要点: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三、概述故事情节,明确小说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小说的情节线索,确立一个主要人物。
人物:琼西、苏、贝尔门主要人物:贝尔门
情节线索:最后一片树叶
四、让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以突出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美。
方法:通过把握故事情节,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贝尔门:善良、博爱、具有献身精神,“最后一片叶子”融进了他的爱、善和宝贵的生命。
苏: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五、文学鉴赏
之一:人物塑造——“贝尔门”,美丑结合,形象独特。
之二:环境描写——“雨雪天气”,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之三:情节安排——“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语言运用——形象幽默。
六、启示
1、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3、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
5、友谊,需要用心去呵护。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七、写作练习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做
1、琼西明白真相后她会如何想,如何做?以此为内容写一个300左右的片段。
2、 20年过去了,琼西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通过联想和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八、总结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门的博爱震撼了一次。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得到了文学的熏陶,精神的享受,而且让我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九、课本诗朗诵
《写给“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3
【设计意图】
《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是通过秋天里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与杜鹃之间对话的描述,展现了枫叶从怕凋落的忧愁到对捉迷藏游戏的期待、从怕腐烂的伤感到飘落时的释然的心理变化过程,蕴藏着植物的轮回与生长,折射出生命延续的哲理。作品突出了文字和意境的优美,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听听、学学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尝试有感情地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初步感受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配乐故事。
【活动过程】
(一)观察故事封面,了解故事题目,回忆秋天落叶的情景。
枫树上怎么会只有一片树叶的?你看到过树叶飘落下来的情景吗?(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描述树叶飘落的情景)
(二)讨论并听讲故事第一段,感受小树叶忧伤的心情。
1、观察图片讨论:枫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2、讲故事第一段,讨论:你听到了什么?小树叶为什么会感到忧愁?
(三)听讲故事第二段,感受枫树叶子在杜鹃的关心和开导下,心情的`变化和对生命的新的感悟。
1、如果你是杜鹃,你有办法让小树叶快乐起来吗?
2、听讲故事第二段,讨论:听了这段故事之后,你觉得小树叶的忧愁减少了吗?你从哪些话里听出来的?枫树叶子的伙伴究竟去哪了?
3、跟着录音故事,学学杜鹃与枫树叶子的对话。
(四)倾听故事结尾,感受故事所体现的意境美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刚才这段故事里哪些句子最美?
(五)完整听讲故事,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初步感知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
附故事:《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
秋风越吹越紧,枫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了。
一只杜鹃飞来,停在枫树枝头。这时,这片枫树叶子轻轻地叹了口气,被杜鹃听见了。
杜鹃问枫树叶子:“你有什么忧愁吗?请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杜鹃。”
枫树叶子说:“唉,你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凋落了,我是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
杜鹃笑了:“枫叶,你应该快活才是,你知道你的伙伴们在哪吗?”
枫树说:“在哪里啊?不是掉在地上腐烂了吗?”
“不,你只说对了一半。他们都化作了肥料,钻进了你妈妈——枫树的身子里,他们在那儿悄悄藏着,等到春天一来,就会钻出树枝,变成一片片新的嫩绿嫩绿的小叶子!”
“是吗?”枫树叶子听得入神了。
杜鹃笑着说:“是的,你们在进行一场捉迷藏游戏,你们只不过是藏起来,躲过寒冬罢了!”
“哦,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啊。”枫树叶子自言自语地说。
这时,一阵秋风吹来,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来了。
枫叶是那么的轻盈,仿佛在跳一个优美的舞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4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最后一片叶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人物的情感。
2、体会最后一片叶子给琼西带来的希望,并乐意帮助身边的人给别人带去希望。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PPT、树叶
活动过程
1、观察人物引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故事,我们先来看认识一个人(出示图片1)
师:这个女孩叫琼西
问:小朋友们琼西怎么了?(很伤心、很难过、想哭)
回应:看到她这么难过,你难过吗?我发现你是一个很能体会别人心情的人
问:那你认为他为什么会难过、伤心呢?
回应:有这个可能,看来你已经动脑经了,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真厉害
师:琼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2、分段讲述故事
A、讲述故事第一部分(出示PPT3-7、音乐)
(苏和琼西是一对好姐妹。一个寒冷的冬天,琼西不幸得了肺炎,她病得很厉害,治好的希望很小。这一天苏发现琼西的眼睛睁的大大的,望着窗外,倒数着10、9、8、7、.....原来窗外的树叶正被风吹得一片一片往下落,琼西正数着树上剩下的叶子。琼西对苏说:“我在看树上的叶子,如果树上一直有叶子,我就会慢慢好起来,如果树上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我就会死掉。)
问:小朋友们琼西到底怎么了?(生病了、快要死了......)她病的怎么样?
问:谁听清楚了病床上的琼西在干什么?(数树叶......)她是怎么数的?
回应:她倒着数是因为树叶越来越少了。
追问:她为什么要数树叶?(因为树叶一直有叶子.........)
提升:你回答得真好,琼西是把树上的叶子当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
师:可是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少了,琼西她能活下去吗?
B、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苏把琼西的怪想法告诉了他们的朋友贝尔门,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画家。)
师:听,这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儿?
师: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你害怕吗?有一个人比你更害怕,她是谁?
问:琼西她在害怕什么?
问:那贝尔门爷爷知道后,他会怎么做呢?
小结: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琼西的希望叶子有没有掉光呢?
C、讲述故事第三部分
(第二天早晨一醒来,琼西和苏惊奇的看到窗外的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白天过去了,那片孤零零的叶子仍牢牢地挂在树枝上。第三天早晨,那片树叶还在那里。一连好几天,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落。琼西慢慢好起来了,可楼下的贝尔门爷爷却去世了。)
问:第二天发生了什么事?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吗?(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
提升:是呀,就是因为这片叶子琼西才慢慢的好起来。
师:可是故事里告诉我们说琼西慢慢好起来了,可楼下的贝尔门爷爷却去世了。
问:为什么贝尔门爷爷过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去世了呢?谁能猜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D、讲述故事最后一部分
(原来,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那个刮风下雨的夜晚,贝尔门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他因为淋雨受凉也得了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几天后就死去了。)
师:孩子们,原来这片希望的叶子是谁送给琼西的'?
师:贝尔门爷爷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却给琼西来了希望。我们一起为贝尔门爷爷鼓鼓掌吧。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来欣赏一下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吧。
3、完整欣赏故事
师:孩子们,每个人都需要希望,希望可以给生病的人带来健康,希望可以还给不开心的人带来开心。
4、结合生活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贝尔门爷爷一样给别人带来的希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A、医生
B、解放军
C、小朋友之间的帮助
5、结束部分(希望的叶子)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生命礼赞”为主题,选编了《猫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天鹅的故事》《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等文章。集中体现生命的珍贵,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不可重复。
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社会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最为突出,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乔安西的病情发展也是情节的发展,对乔安西形象的把握重点在:自身体质单薄,脸上没有血色,生活状况又不好,作为读者,应该理解她在病魔面前表现出的悲观态度。休易的形象虽然不象贝尔曼那样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触动,但她所作的一切已经是她能力所及了。文章中写到她目前画钢笔插图,物质上帮助乔安西,对乔安西有善意的谎言,想拉下窗帘,一直陪伴她等,都让我们体会到浓浓的友情。贝尔曼是小说中打动人心的人物。而作者对他的描写是先抑后扬。贝尔曼一出场,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身材瘦小,事业无成还总要说大话,生活窘迫,酗酒,火气十足,似乎对温情很反感。但后来他自己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温情,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内心的体现,即:他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他不需要被人同情,而别人真正陷入困境时,他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种“善良真诚、不求回报”才是他的主导性格。
教学设想
1、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我想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与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方法,这个方法以后可以运用到对其他小说的阅读上,其次阅读小说不是为了看一个故事,而是让故事打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好的小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把这种对小说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现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
2、文章较长,为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熟悉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感。文章中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结合课后练习的处理在课外完成。
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⑴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⑵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⑶感受不言放弃的人生信念,懂得为他人付出是一种至真至美的情怀。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教学方法
1、设问导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二、 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2、课文复述
三、 课文诵读,初步感知
以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1、用“ —— ”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2、用“—— ”划出文中描写贝尔曼的句子。
四、 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1、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 ,为什么说“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 个性阅读,畅谈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怎样的启发,有什么收获 ?
六、课外连接
1、名作荐读
2、课后拓展
①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感受作者语言的风格。
②想象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⒉、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重点:
情节线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幻灯片)
二、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欧亨利是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国的、___国的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代表作有、等。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
三、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全文,要求:
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个是最主要的?
3、本文的情节结构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哪一环节?为什么?
四、文本研读:
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
1、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3、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藤叶吗?
4、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段落。读课文18——20、34、37段,后分析。
5、文章在18段中写贝尔曼“很像个艺术家,但在艺术方面却一无所成。”与文尾所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是否矛盾,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小结(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贝尔曼画常青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很多好处:一是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二是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贝尔曼还是个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粗内细、外冷内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六、作业
请你想象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7
一、设计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2、王国维说过:“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写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更多华丽词藻,但它却以深奥的思想内涵震撼、教育了人们。基于这点考虑,本课充分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文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对生命本质认识的高峰。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情节结构及其特点。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4、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整体感知
1、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请阅读全文,了解情节。
2、复述情节。
3、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讨论、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4、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讨论、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在文中有四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空间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炸馒头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设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三)文本研读
小说的结局是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过渡语)
1、在琼珊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讨论、明确: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珊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珊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珊脱离了危险。
2、叶子到底掉没掉?(设计此问题目的是导出贝尔曼)
3、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先找到集中描写贝尔曼的语段,抓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去分析。
参考: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讨论、明确: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过渡语)
(四)想象片段
学生想象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五)深化探讨
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参考: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设计说明:生命教育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重点。生命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而且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磨难、痛苦、无奈的过程。无论是苦难还是烦恼,都是个体生命在真实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与体验。设计这一探讨环节就是引导他们正视这一切,帮助他们学会接受、正确对待与处理能引起负向情感体验的事件的能力。)
(六)作业(自由选择)
1、本文有多个译本,课外找来对比阅读
2、同学间合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将改编的剧本,进行角色分配,最后分组演出。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08-21
《最后一片叶子》中班语言教案01-09
中班语言教案最后一片叶子03-28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案04-27
大班教案一片叶子落下来12-19
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09-21
《做一片美的叶子》说课稿04-07
做一片美的叶子说课稿11-30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