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材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主题:我爱阅读课时:共3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第九组张建岭张新利田新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口语交际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基于写作
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有一定速度。
3.基于综合性学习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一”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学习的继续。学生在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读写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很大的迁移,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1.基于口语交际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表述一段话的时候仍然会有语句不流畅的现象,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和鼓励。2.基于习作
五年级学生能在与人交流后,根据表达需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完整。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辩论等活动,训练学生表达、倾听等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评价任务
1.能够围绕交流主题说出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表达语言准确,完整,流畅,内容具体有条理,意思明白。
2.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活动中,通过倾听同学的读书故事,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获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反思与评价1.目标达成情况:目标一:
2.教后得与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气壮山河惊心动魄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生找、画、读全班交流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齐读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分别活动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4、齐读全节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练背——指名背——齐背。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五、教学结束:
作业:《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说教材
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长春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跌倒》,这是一首诗歌,只有12行,分为2个小节,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
说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节奏。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本诗优美语言。
说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落实重点分散难点,我采用自学感悟、小组交流、有感情读等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的。
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堂
以理解“跌倒”的含义入手,让学生讨论说一说什么时候跌倒过,在学生介绍基础上进入课文,使学生走进课堂。
二、整体感知,融入课堂
在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中,我采用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式来完成。首先,我打乱课文定式,让学生从读中收获了什么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从哪一个知识点入手,都顺势来理解课文。
但在教学过程中收放有度,在理解过程中适时知道感情朗读,并在读中试着背诵。
三、总结收获,走出课堂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再读课文,从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总结全文,再次认知全文。
以上是对本节初步设想,望各位指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5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史学名著《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
3、是的,谁都会犯错,那天我就出错了?怎么办?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
过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4.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汇报读书情况。
3、预习了,刚才我们又进行了再次阅读,谁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评价,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吗?(注意归纳)
三、个性阅读2—13自然段,解疑品赏。
1、读书贵在有疑。刚才有同学问: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狠狠地打,打得狠吗?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词句。
A打的动作
B打的声音:咻咻
C打的过程
D作者的伤痕
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父亲打我究竟有多狠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2、就这样,体会着作者挨打时的心情,先读出这句话,再把她没有说出口的话讲出来。
3、小结:注意学生关注的方面和运用的读书方法。
4、我挨打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我究竟该不该打,不打不行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请大家再读课文,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谈你的看法。
可能关注的内容有:
A不该打:
(1、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2、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像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对呀,多难为情的事啊,让同学们当成笑柄了。
(3、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4、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1、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在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2、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过分。
(3、爸爸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你不仅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句子,而且还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是呀,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我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这不是找打吗?
(4、①师:不就这一天不去上学吗?没什么关系吧?——生:学不到知识,养成坏习惯,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5、过渡:不去就不去吧,就一天,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得打我呢?
6、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打我,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我们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所有写父母的话,你们读所有写我的话,用心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7、自由熟读2—13自然段。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2、查阅林海音的资料(尤其是成绩)。
板书设计:
迟到
林海音
动作:拖 抄 抡
声音:咻咻
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
伤痕:鼓起的红肿的鞭痕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内容导入
回忆挨打的内容。
二、精读14—19自然段。
1、爱得深,才会恨之切,爱得真,才会狠下心,下得去手啊。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后来又赶到学校来为我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同学们想一想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是的,同学们说的就是父亲来送东西的用意啊。看着我坐车上学狼狈、痛苦的背影,听着我惨烈、哽咽的哭喊,想起我红肿着的鼓起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严厉,有时又是深沉。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3、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作者能发生如此这番的变化,父亲给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再想想,除了父亲,还有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三、情感升华 拓展延伸。
1、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课前大家查阅了关于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你们了解多少?
2、看来,由此改变的还有林海音的未来和人生。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错误,现在,从迟到的故事里,从林海音身上,我们读懂的已经不仅仅是敢于面对错误,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在错误面前会做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关于名人面对错误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迟到
林海音
动作:拖 抄 抡
声音:咻咻
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
伤痕:鼓起的红肿的鞭痕
花夹袄
铜板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记住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雷雨景色。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文、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电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雷雨的影片,感受雷雨的景象
如果要你来描写,你能写得出来吗?
二、初读感知:
1.读文:自由读,通顺,流利,质疑。
2.再读:同桌读边读边想象。
3.再读:圈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最为形象的语句。
4.交流,解疑。
三、精读理解:
1.大雨到来前的景象
a理想象大雨到来前是什么样的,跟作者笔下的是否相同,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么传神,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b.说说大雨到来前作者抓住了几方面来描写,读出这种情景。
c.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到如临其境。
2.风来的景象
读风来的感觉
作者分几个层次写的风,它都借什么景物来写风?
这种借物写的物的写作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3.暴风雨来了
作者用了哪个修辞方法来写风,画出你找到的语句。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读出暴风雨来了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升华
用你的笔画一幅名为《雷雨》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记住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评谁读得更精彩。
二、词语积累
说说在本课中你收获了哪些词语。
用自己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和同学交换自己的词语。
三、生字解析:
说说本课你认为哪个生字字形最复杂,哪个生字字义最难理解,哪个字最容易记住,哪个字让你产生了联想……
让同桌考考你。
四、积累内化:
在文中找出象声词,体会词语的妙处:
找出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五、熟读成诵
看看哪句话你已经背下来了,熟读背诵
六、实践活动:
课外延伸:收集介绍自然风光的文章,有机会读《黎明的河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吨、敞、哺、滤、矮”5个生字,会写“吨、敞、哺、滤、肺、潜、矮、判、胎”9个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2、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鲸的生活习性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一吨 宽敞 哺乳动物 过滤 肺部 潜水 又矮又粗 判断 胎生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吨、哺”两个字的读音。
(在写字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哺”字右边上面的点不要丢掉。“滤”字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字。“矮”字左右不要写反。)
2)交流:课文每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理解词语:胎生 哺乳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们最想了解鲸的哪一部分情况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介绍的内容。
(2)从哪几句话中能看出鲸的这一特点。
(3)围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能读出相关的语气吗?试一试。
2、在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鲸的外形特点:
(1)(课件出示)
●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学生练读,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显得很宽敞。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比较,体会出鲸的大。再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
(3)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还记得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吗?还记得我们的学习要求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打开书,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再仔细读一读,再交流学习所得 。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点拨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以下过程是教学的预测,不是教学的程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演变(可以以鲸的角色来自述)
在远古的时代,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 ),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 )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很远的古代”、“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2)种类:须鲸 ——没有牙齿
齿鲸 ——有锋利的牙齿
3)生活习性:
①吃食 (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须鲸 吃小鱼小虾 (“吸进”“闭上”“滤“吞进”等词写出了捕食经过。一顿可吃两吨多,说明食量大。)
齿鲸 吃大鱼海兽 (“扑上去”“咬住”“很快”看出很凶猛。)
②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共同点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教师出示插图 指导学生朗读。(……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③睡觉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
生把画好的简单图画展示出来,再用语言描述。体会出鲸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生长
胎生 生长快 寿命长
4、朗读感悟
我们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习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六、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3、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2、学生汇报。
(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⑴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⑵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之前我几乎没接触过语文教学,经过听课以及和学生近两周的接触,我对五(7)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些了解。这些学生是在吉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相对普通五年级学生,他们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对语文教学极其生疏,不懂该怎样钻研教材;不懂该怎样用教材去教学生;更不懂该怎样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吉老师的常态课都上得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细腻精致,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平的,这就更使我紧张。我只是听了吉老师几节课,就斗胆教吉老师的学生,心里揣揣不安,但不管多困难,总要迈出第一步,哪怕失败,也是宝贵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出自法国博物家布丰之笔,文章用词凝练,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得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比较善于对课文文本进行分析,有能力很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课文,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四)教具:课件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写松鼠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了解怎样运用文字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生:喜欢。
生:不喜欢。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并思考。
生:外形居住生活习性。
生: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
生解释“漂亮”。
生解释:“乖巧”。
生解释“驯良”。
生读第一段并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生自由读自己画的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和重点词。
生齐读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并分析。
生用自己的话理解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词语。
生:生读“衬上一条”到“歇凉。”
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
生:原文更具体、形象。
生:松鼠吃什么东西。
生:读“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那句。
生:用来形容人。
生:布丰喜欢松鼠。
生:布丰把松鼠当作人看待。
生自由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的。
生:居住渡溪储食搭窝生育。
生:建筑师。
生用课文中的话说说自己喜欢松鼠的理由。
师:你们喜欢小松鼠吗?
师:我也喜欢小松鼠。
师:相信你学习了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来自网!
《松鼠》一课你会喜欢上松鼠的。(板书:松鼠)
师:我们来看看,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是怎样描绘松鼠的。
师:请大家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用曲线画出来。
师:读过两遍课文之后,谁能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松鼠的?
教师引导。
师:用一句话概括松鼠的特点。
(板书漂亮、乖巧、驯良。)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松鼠的漂亮的。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师: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师:大家都来读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的`漂亮的?
教师指导。
什么叫清秀?
松鼠眼睛闪闪发光,它的眼睛又不是灯泡,怎么发光?矫健,轻巧都是什么意思?
教师辅助学生。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矫健:强壮有力。
轻快:不费力。
敏捷:迅速而灵敏。
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
玲珑:精巧细致。
师:松鼠的尾巴最有特点,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原文“玲珑的小面孔”到“歇凉,”强调“衬、翘、躲、歇”等词。同时出示对比句子。)
师:“衬”是什么意思?“翘”是什么意思?“躲、歇”又是什么意思?
师帮助学生解析:
“衬”:是衬托,表示松鼠已经很漂亮了,有了帽缨形的尾巴就更漂亮。
“翘”:有动感,有活力。
“躲”:松鼠拿自己的尾巴当做伞,躲避阳光,有情趣。
“歇”:像人那样,累了就“歇着”,把松鼠当作人来描写,生动、有趣。
师:对比上下两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作者用拟人的方法使文章更生动了。
师:第一段还有哪些描写?
师:“送”是什么意思?
师:说明松鼠很优雅。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在松鼠身上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辅助学生理解。
师:从哪里写出了松鼠的可爱?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
(出示课件:第四段,强调“先再用然后”等词。)
(板书:先再用然后。)
教师抓住重点词分析课文。
师:松鼠就像我们人类的小小建---
师:它的作品多么精巧、实用啊!松鼠真“乖巧”,它智慧、勤劳、关爱家人,和我们人类的情感使一样的啊!
师:
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任选一段背诵。让我们记住这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
通读课文读通句子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段意
抓住外形描写的词句分析第一段
抓住语言特点分析第二段
粗读第三段通过朗读分析课文了解写作方法
抓住重点词分析第四段体会人文情感
粗读第五段
六、板书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发言,给与语言激励。对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进行提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2、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本课中的佳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揭示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教学策略:
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里有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开讨论:买牛者和卖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用个农夫提建议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两首。
2、默写两首古诗。
3、说一说
从前面的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两个农夫》,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又会有哪些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三、理解课文
1、画出两个农夫买牛、卖牛的原因。
(1)你认为他们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感情读读,将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在旁边。
(3)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围绕着文章的中心: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抓住关键的词语,人物的语言来理解体会。
四、发散思维
卖牛者和买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提示:从双方都能得到的利益提建议)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设计:
将你的建议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卖牛者
买牛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9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04-14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6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9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01-06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热门】03-2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荐】03-22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案03-07